
《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5页《分香蕉》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重难点〗1、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学生状况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动脑筋,愿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能力较强,喜欢听故事,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而且经过一年的学习,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但学生的操作能力、抽象概括和表述能力高低不一,这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空:三()十二()六十二()()十八()()十八 2.☆☆☆☆☆☆ (1)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 )个。
(生:每人分2个) (2)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 )人生:可以分给2个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幻灯出示图)师:今天,猴妈妈给猴兄弟俩准备的早餐是香蕉,请看一看,给它们准备了多少根香蕉? 生:12根 师:猴妈妈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平均分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 (学生分) 师:请xx回答并请他上台演示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 生:12除以2等于6 (师板书:12÷2=6(根)) 师:12,2,6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 生:读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师板书:“12÷2”读作“12除以2” 师:你愿意教大家读吗?(愿意)那全班同学跟他一起读生跟着读) 师:谁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生:12是被除数,2是除数,“÷”是除号,6叫做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到的。
(师板书:12÷2=6(根)) 被除除 商 除 数号数 师:真能干!你敢上讲台教教大家吗? 生:敢 师:大家会认了吗?同桌互相说一遍 4.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1)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根) (2)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根? □÷□=□(根) (3)每份3根,有几份? □÷□=□(份) (4)每份9根,有几份? □÷□=□(份) 2.连一连。
(1)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 10÷5 (2)2+2+2+2+2 27÷9 (3)有10个梨,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0÷2 (4)27除以9,商是多少? 32÷8 (5)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 5×2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一说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多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两处设计开放题,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把数学学习生活化、实用化、问题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充分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又达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