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doc
3页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认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竞争的加剧,会造成一些产业就业人员的相对减少,同时也会扩展其它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吸收就业人 员最多的产业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决就业问题,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 就业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的表示方法有: C/V ;(C+V)/C ; C/( C+V )从其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有机构成的本质是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伴随着资本积累个别资本(C)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 C/V或(C+V ) /C或C/ ( C+V)}都呈不断提高趋势 这种趋势是资本因追求利润内在动力和竞争外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组织 技术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对我国 就业的产业结构会有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我国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马克思指出了因科技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客观因素的量的相对 减少” 一方面,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形成对劳动的较少数量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增加的资本投入也 会形成相对减少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势必形成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 本竞争力日益加强,形成对小商品经济下的农业个体农民、城镇个体手 工业者的冲击,使大量农民或个体手工业者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特别是对于无一技之长的非熟练工人影响更大我国原有的就业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就业人员行政计划分配,直接导致我国各 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比例失调,冗员繁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 确立,就业改由市场来配置,失业问题就渐渐暴露出来我国 2000年统计的城镇失业率为 3.1%,到2003年就升到了 4.3%,增加了将近百分之四十, 而实际上的失业率比这要高, 因为大量隐性失业人员的存在及一些失业人数并没有统计在内。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时也能创造出对劳动力的新需求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增加就业的作用 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但并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就业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 ”我国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大量被采用,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直接带来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以至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这又势必促成劳动力就业结构性调整, 使劳动力的就业总量不断增长 我国城乡从业人员由 1952年的20729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74432万人,增长了 359.1%,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以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带来的其它就业领域的拓宽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马克思指出: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排挤工人, 但是它能引起其它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 ”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它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含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越来 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 ”非生产性劳动也就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劳动,即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其主要部分是服务业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 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
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其服务业的增加值占 GDP的70 %或以上,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就业的人数要占 70 %或以上如美国近 1.3亿就业人数中,大约有 0.9亿在服务行业就业根据国际经济 规律,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超过 1000美元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 1000美元,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将面临巨大的调整 从1978- 1999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在三次产业调整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 10.4%和20.4%,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分别上升了 1.1%和5.7%,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比重分别上升了 9.3%和14.7%三次产业调整中,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高于产值比重的增加我国这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正符合了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使工人阶级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性劳动 ”的理论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生产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出现劳动力的绝对剩余,这正是我国出现大量的 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就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大量转出在第二产业内部,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慢于工业扩 大再生产的速度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但在第二产业内部会发生转移如装备制造业中的精密仪表、通 讯设施、半导体等行业逐渐成为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的部分 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快于工业扩大再生产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将迅速减少,就业人员由第二产业转出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当前尚属前一情况资本有机 构成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越能吸收从第一、二产业转出的过剩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社会就业中趋于上升,并将在未来占 绝对优势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进入剧烈变动时期, 这是经济结构变动的 自然反映1978-1999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由 70.5%下降到50.1 %,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由 17.3%上升到23%,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则由12.2%上涨到26.9%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在 1994年就超过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扭曲。
1999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出之比为 17.7 :49.3 : 33,但相应的就业之比为 50.1 : 23 : 26.9居民通过就业获得收入,进而进行消费与储蓄,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这样,产出才能适应消费和投资的需求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 占总就业的比重比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高出 30多个百分点,所以我国的产出与就业结构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洛林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我国有 4.9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 企业的约1亿,转移到城里的农业人口大概有 1.2亿,真正是用在农业上的有 1亿就够了,还有1.7亿左右的 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消化由于今后每年还将增加几百万,再加上未来 20年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 1000-1200万,以及800万左右的下岗人员,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十分沉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向深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日渐 加大,就业结构的矛盾也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日渐突出,进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解决的办法只有加速经济 的良性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扩展新的就业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能带来就业容量的增加,但增加量不一。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促进新的行业,尤其是第三产 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 的选择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很高,大约为 0. 75,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 700万个就业岗位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 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 1.7个人员就业发展第三产业要支持鼓励 旅游业、餐饮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法律服务等,尤其是立足于农村的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发展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目前全国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 1. 5亿,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就有 1. 1亿1979年到1999年间我国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在中小企业中实现了就业应根据我国国情(几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上千万的下 岗工人)和产业结构变动 规律,积极利用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劳动密集型项目, 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好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带来的失业人员,主要是劳动素质较低的非技术专业人员。
我国现有劳动力 的整体素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的非技术人员找不到工作,另 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导致企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这些情况在沿海城市 (如广州、深圳、温州等)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应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产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劳动人员的素 质,掌握新技术,改善就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一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减少,但同时可以扩展其他一些部门行业的发展, 解决一部分就业我们应适应这一产业的发展变化,通过加强和提高社会劳动就业意识,加强政府机构的引导和 劳动者本身的发展和开拓,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调整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的就业结构,鼓励促进有潜力 的行业的发展,吸收剩余劳动力,使我国逐步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就业结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 会,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主义体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作 用和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 王俭.有机构成调整下劳动就业问题的思考 [J].辽宁工学院报,20033. 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4. 郭继严.2001-2020年我国就业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