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328.doc
12页专题01 古代中国政治(测)-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一、选择题(15*4=60分)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3.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制造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扩大地方伪独立性B.维护百姓的利益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制度的本质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实行王位世袭制,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选择的方法,是严格限制在君主一家的,没有流动性,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是世袭制,即官职没有掌握在一家手中,联系史实,实现这种结果的中国古代制度是科举制,它实现了官僚队伍的整体流动,所以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5.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的存在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统治者这么划界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地方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DA属于表面现象;B中民族分化材料中没有体现;C中不是主要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度6.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答案】D 【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宋代的政治制度 7.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作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中正官手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的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得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8.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答案】C【解析】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解决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秦汉”A项表述反映了郡县制和举贤良对策,符合题意,正确;“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反映的是分封制,秦国商鞅变法时已废除,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再重用三省长官”是宋朝及以后的朝代,C项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的思想方面的措施而不是政治制度,D项排除10.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11.《明世宗实录》载:“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下列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12.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规定了办公和批转公文的时限,凡内外百司所受的上奏文书皆印发其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否则会按“稽程”罪受到刑事处分此规定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了对官员监份C.强化了中央集权休侧 D.俐弱了宰相的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日受,二日报”表明政府对政事要求快速解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三省互相配合,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因此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行政效率,而不是监察,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
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3.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14.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宗法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与皇权结合,应该指封国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官为氏”“安官乐职”“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等信息,可知官员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体现了一种荣耀与感恩,故B项正确;“吏治”指官吏的作风和政绩,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15.《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D.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法律16.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答案】 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内阁侵夺权力,排除A;结合所学,内阁已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的任何一级,排除B;内阁不能取代和指挥六部,内阁没有法律赋予的实权,排除C;由材料表明,内阁逐渐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故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二、非选择题(3题=40分)16.(10分)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