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PT200-320-5s+k给水泵维修说明书.doc
21页HPT200-320-5s+k给水泵维修说明书上海电力修造总厂有限公司目录1 引言 12 维修细则 13 维修过程 24 大修 75 可倾瓦块推力轴承 146 厚壁径向轴承 157 270F机械密封说明 168 给水泵芯包装拆步骤 179 推力盘拆卸步骤(见图9) 1810 平衡鼓拆卸步骤(见图10) 1811 大螺栓液压张紧装置(见图12) 18图1 给水泵总装图图2 给水泵总装图明细表图3 给水泵外形图图4 机械密封图5 芯包拆卸前图6 芯包拆卸—第一步图7 芯包拆卸—第二步图8 芯包拆卸—第三步图9 推力盘拆卸步骤图10 平衡鼓拆卸步骤图11 芯包组装工具图图12 大螺栓张紧装置装配图给水泵维修说明1 引言2 简介警告:本手册详细说明了SULSER芯包必需的维护程序3 给水泵简介3.1.1 描述HPT泵是卧式、多级筒体离心泵,具有完整的芯包设计3.1.2 特点l 筒体 部件质量(kg) 泵总体(无水、不包括泵座) 5360(六级)、5000(五级) 芯包 2200 (六级)、2150(五级) 转子 380 (六级)、360(五级) 大端盖 691 轴承支架(自由端) 117 轴承支架盖(自由端) 82 轴承支架(传动端) 48 轴承支架盖(传动端) 38 进口端盖 393 首级内泵壳 69 第二级内泵壳 91 第三级内泵壳 78 第四级内泵壳 66 第五级内泵壳 59 泵轴 158 首级叶轮 14.8 次级叶轮(每个) 14.5 导叶(每个) 27 末级导叶 19.1 平衡鼓 263.2 接口垫片 注:标有星号(*)处表示为具有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档圈的O形圈。
接口位置 材料 尺寸(mm)筒体与大端盖间 氟橡胶 内径φ544.82×φ6.99筒体与进口端盖 *氟橡胶 内径φ506.72 ×φ6.99 低碳钢镀铜 —筒体与保持环间 氟橡胶 内径φ443.36×φ6.99 压缩石棉板一内泵壳 *氟橡胶 内径φ443.36×φ6.99筒体与第二级内泵壳 氟橡胶 内径φ532.12×φ6.99 聚四氟乙烯Garlock密封 —抛油环与泵轴 氟橡胶 内径φ94.54×φ3.53第三级内泵壳 *氟橡胶 内径φ486.2×φ6.99端盖与轴承支架(自由端) 氟橡胶 内径φ279.4×φ6.99端盖与推力轴承室 氟橡胶 内径φ4265.7×φ6.993.3 推荐的螺纹紧固件的力矩值组装泵时须用下列力矩拧紧螺栓,所有螺栓的螺纹及其头部下侧须加润滑油: 螺纹紧固件 推荐力矩(N·m) 轴承支架 130 保持环 27 筒体螺母 4780 密封衬套 16 密封箱体 27 端盖 130 内泵壳 183.4 推荐润滑油给水泵的轴承润滑油由小汽轮机(偶合器)供油的润滑油系统供应,推荐使用N32透平油。
4 维修过程维修时必须自始至终遵守工厂安全规程及管理条例注:给水泵是整个泵组的一部分,因此,下列说明应和前置泵及其它有关设备的说明一起来考虑4.1 维修的准备工作在开始任何一种维修作业之前,必须按下列步骤隔离给水泵:(1) 切断电机电源及润滑油系统电源(如汽动泵切断汽轮机系统及润滑油系统,请参见汽轮机说明书)(2) 切断所有仪表的电源; 注意:隔离给水泵组时,应参见系统的操作说明和汽轮机操作说明3) 检查泵组的进、出口阀和再循环的进、出口阀是否关闭;(4) 切断冷却水源;(5) 关闭中间抽头阀门;(6) 打开放水阀和排气管,放空筒体内的水;(7) 进行任何维修之前,必须保证泵壳内已无压力注:若要拆机械密封,则须进行步骤(4)到步骤(6)4.2 检查轴承在不拆出芯包的情况下,因现场检查或更换轴承而拆卸轴承时,采用以下说明的步骤:4.2.1 传动端径向轴承(1) 断开并移开所有影响拆卸工作的仪表,在电线接头上做好标记并包扎好,以便装复;(2) 拆下那些影响拆卸工作的小口径管道;(3) 拆下与给水泵联接的联轴器护罩,并断开联轴器;(4) 拆下紧固传动端轴承支架盖与进口端盖的螺母、螺栓;(5) 拆下轴承支架盖与轴承支架间双头螺栓上的紧固螺母并拆下定位销;(6) 在轴承盖上装上吊环。
用起顶螺钉顶起轴承支架盖,小心地将盖吊开,起吊时应小心避免碰坏轴承支架两侧的挡油圈;(7) 拆下径向轴承压盖与轴承支架间双头螺栓上的紧固螺母,拆下定位销,用起顶螺钉顶起轴承压盖,拆下轴承压盖;(8) 拆下上半部径向轴承和挡油圈,顶起轴,将下半部轴承和挡油圈转上来并拆下;注:轴承和挡油圈的上、下两部分都不能互换,因此,为了组装时易于辨别,应将上半部和下半部明显地作上记号9) 检查轴承和轴颈部位有无损坏和磨损现象,并检查挡油圈是否磨损或损坏,必要时更换新的; 注:在最后组装之前,应给轴和轴承表面稍微涂上一点润滑油10) 绕轴转下下半部分的轴承和挡油圈到位,然后放下轴;(11) 装上上半部分的轴承和挡油圈(组装时应认清轴承和挡油圈的上、下半部标记);(12) 装上轴承压盖,安装时应保证轴承的防转定位销准确到位,装上轴承压盖上的两定位销和紧固螺母并拧紧;(13) 将轴承支架盖吊装到位,确保其两端的挡油圈正确就位,然后装上紧固螺母和定位销并拧紧螺母,拆下起吊工具;(14) 装上并拧紧紧固轴承支架盖与进口端盖的螺栓和螺母;(15) 接通断开的所有小口径管道;(16) 装上并接好仪表,联上联轴器并装上联轴器护罩。
4.2.2 自由端径向推力轴承(1) 断开并拆下所有仪表,在电线接头上做好标记包扎好,以便装复;(2) 拆下所有影响拆卸工作的小口径管道;(3) 拆下传动端联轴器护罩,并断开联轴器;(4) 拆下端盖与自由端轴承支架间的紧固螺钉,拆下端盖,卸下O形圈;(5) 拆下轴承支架盖与轴承支架间双头螺栓上的紧固螺母,并拆下定位销;(6) 拆下紧固轴承支架盖与大端盖的螺栓、螺母;(7) 在轴承支架盖装上吊环,用起顶螺钉顶起轴承支架盖,装上适当的起吊工具小心地吊开轴承支架盖,以免损坏挡油圈;(8) 拆下定位销,拆下径向轴承压盖与轴承支架间双头螺栓上的紧固螺母,拆下轴承压盖;(9) 拆下上半部的径向轴承和挡油圈;(10) 拆下推力轴承罩上的紧固螺钉和定位销,拧入起顶螺钉,顶起推力轴承罩并拆下;(11) 顶起轴,将下半部径向轴承和挡油圈转上来并拆下;(12) 松开弹簧,从下半部轴承支架上拆下润滑油密封圈;(13) 拆下紧固端盖上挡板的内六角螺钉,拆下挡板,从端盖的凹槽内拆下润滑油密封圈和弹簧;(14) 按下述方法依次拆下整个推力轴承撑板;推力轴承的电阻测温探头是插在推力瓦块内的,并固定在推力轴承撑板上,在将推力轴承撑板从轴承支架上拆下以前。
应将测温探头,导线从外端子拆开,穿过密封套,将导线送出来,参见推力轴承说明绕着轴转动整个推力轴承撑板,直至带有止动销的半个撑板能被拆下来,然后转动另半部分撑板直至取下按同样方法拆下推力盘另一侧的推力轴承撑板15) 检查径向轴承、轴颈部分、推力瓦块、推力盘、对开的润滑油密封圈和挡油圈是否损坏或磨损,间隙值见“测量记录”,如有必要请更换新的部件;注意:(a)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推力瓦块上除了巴氏合金钝暗面以外,不应有其它可观察得到磨损,建议当巴氏合金钝暗面超过合金面积的一半以上时,更换新的瓦块;(b) 在最后组装之前,应给轴颈推力盘和轴承、推力瓦块表面稍微涂上一层润滑油;(16) 顶起轴,绕轴转动下半部分的径向轴承和挡油圈使其正确就位于轴承支架上,装上内侧对开润滑油密封圈和上面的弹簧,放下轴;(17) 依次按下述方法安装推力轴承撑板成为一个整体;注意:电阻测温探头是插入推力瓦块并固定在推力轴承撑板上,在安装推力轴承撑板时,固定密封套之前,就应将测温探头安装正确到位,其余的导线部分应穿过轴承支架、密封圈和接线端于送回,参见推力轴承说明推力轴承撑板的并合线与轴承支架的水平中分面之间成90o,定位销位于推力轴承罩上的一个槽内。
将不带定位销的半部分撑板放到轴上,使其推力瓦块合金面与推力盘相接触,然后将其转入轴承支架内,放上带定位销的另半部撑板,将整个推力轴承撑板一起绕轴转动,直至定位销的位置正好顶住轴承支架用同样方法安装另一侧的推力轴承撑板不要在推力瓦块和推力盘间插塞尺来检查轴向间隙,这样测量不准且可能损坏轴瓦的巴氏合金表面18) 将端盖用六角螺钉固定到轴承支架上,检查轴向间隙时将轴向传动端靠足,使得推力盘紧紧贴在内侧推力瓦块上,用塞尺测量外推力轴承衬垫和端盖的推力轴承室处内壁间的间隙原始轴向间隙值(见“测量记录”)对任何可测到的变动都应找出原因,取去端盖;在安装推力轴承罩之前,必须确保测温探头导线的塞头位于下半轴承支架的槽内;(19) 装上推力轴承罩,用定位销和螺钉来定位和固定;(20) 装上上半部分径向轴承;(21) 装上轴承压盖,安装时保证轴承的防转销正确就位,然后用销钉和螺母将轴承压盖定位和固定于轴承支架上;(22) 装上上部分挡油圈;(23) 装上自由端轴承支架盖,用定位销和螺栓、螺母将其固定到轴承支架和大端盖上,取下起吊工具和吊环;(24) 将对开润滑油密封圈和弹簧装到端盖的槽内,用内六角螺钉装上挡板夹住润滑油密封圈;(25) 在端盖上装上两个新的O形圈,在轴承支架上装上端盖,用螺钉拧紧,螺钉拧紧力矩为130N·m;(26) 装上联轴器,并装上联轴器护罩;(27) 装上和接好仪表和小口径管道;4.3 检查机械密封除了需要纠正具体缺陷外,应在检查轴承的同时检查一下机械密封。
4.3.1 传动端机械密封(1) 按3.2.1节步骤(1)~(8),取下传动端径向轴承;(2) 拆下紧固联轴器螺帽的螺钉,用专用扳手拆下联轴器螺母;(3) 用联轴器拆卸工具拆下半联轴器,取下联轴器和其上的固定螺钉;(4) 拆下轴承支架上的紧固螺栓螺母和定位销,拆下传动端轴承支架;(5) 在轴上标好抛油环的位置,然后松开紧定螺钉,从轴上拆下抛油环;(6) 拆下机械密封的密封水管、密封排气管接头和呼吸器;注:若认为必须更换新的O形圈时,才需拆下冷却套和密封腔体7) 拆下机械密封芯子,从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