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m模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几个问题.pdf
3页·53· 工程管理与 管理科学 CM 模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的几个问题 徐 蓉王旭峰徐 伟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CM MODEL PRACTICE XU RongWANG XufengXU Wei 徐蓉, 女, 1964 年 12 月生, 江苏盐城人, 同济 大学建筑工程系, 讲师, 博士研究生, 200092, 上海 收稿日期: 2001- 10- 26 CM 模式的基本概况 CM(Construction Management) 模式 也称为两阶段招标, 或快速跟进法(Fast Track),其含义是:由业主委托 CM 单 位, 以一个承包商的身分, 采取有条件 的边设计、 边施工, 即 Fast track 的生产 组织方式来进行施工管理, 直接指挥施 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活动, 而它与业主的合同通常采用成本加利 润的承发包模式CM 模式的招标分以 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一般是在设计还处于初 步设计阶段时, 业主邀请 3 或 4 家有经 验的承包商, 由业主的项目管理班子和 监理工程师与其详细讨论有关工程类 型、规模及承包商的能力等各种问题, 然后进行投标。
由于设计尚未完成, 承 包商只能在近似工程量清单或一份反 映该项目可能有的分项工程的单价表 上报价 经综合评定, 确定承包商即 CM 公司 第二阶段: 被选中的 CM 公司与设 计人员合作, 就施工方法、 设备选购、 进 度计划、 分包商承担的工程任务等提出 建议, 并负责选定分包商的全部工作 由于签订 CM 合同时, 设计尚处于初步 设计阶段, 因此 CM 合同价不能一次确 定,而是随着设计的深入,要求 CM 公 司在不同阶段分别提出工程预算 但是 为了控制项目投资, 在设计达到一定深 度以后,CM 公司被要求提交 GMP (保 证最大工程费用), 根据 CM 合同, 除合 同规定可调整的原因外, 工程最终决算 超出 GMP 部分由 CM 公司承担,而节 余部分归业主所有 在招标阶段中,CM 公司负责全部 招标工作的组织、 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 的编制,并主持议标和合同谈判工作, 直至最后签订分包合同 但 CM 公司与 各分包的合同关系对业主是透明的, 合 同价也公开业主可以始终参与招标 和合同谈判的过程, 并且分包的选定必 须征得业主的认可 在施工阶段,CM 公司负责直接管 理和协调各分包单位, 并负责未分包工 程和零星工程的施工, 对 CM 合同规定 范围内的工程质量、 进度和投资负全部 责任。
与其他传统承发包模式比较,CM 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 有利于合理协 调设计与施工的关系,缩短建设周期; (2) 有利于业主合理组织生产与管理, 简化管理程序;(3) 有利于合理利用投 资, 以提高投资效益; (4)有利于培养和 锻炼新型的建设人才 2CM 模式的工程应用实例 中国在海外的许多建设项目, 遵循 国际惯例, 均已采用 CM 模式进行承包 和管理在国内也有一些项目(特别是 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项目) 试行了 CM 模式, 例如: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 金融贸易区的上海证券大厦项目, 上海 国际数字设备有限公司 (SIDTEC) 迁厂项目, 位于上海市岳阳路的涉外三 星级宾馆— — —岳阳大酒店项目, 位于深 圳银湖旅游中心 C 区的深圳国际会议 中心项目等在 CM 模式的实践应用 中, 也出现了一些为适应中国建筑市场 实际情况而采用的新形式, 以下结合工 程实例加以说明 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为多功能、 综 合性二等甲级医院改扩建工程将新 建 20 层的病房大楼,5 层的门诊、急 诊楼及食堂、 配电房、 车库等辅助设施 40 200 m2; 改建医技楼等 11 400 m2; 保 留原卫校教育楼等 1 906 m2;基建总投 资19 995 万元人民币。
建设单位选择上 海三佳建设 (集团) 有限公司作为 CM 单位, 委托其进行项目全过程总管理承 包在合同中要求该公司按照国家和 本地的建设规定, 做好项目的设计与建 筑工程施工、 综合功能工程施工与建筑 工程施工的衔接协调,确保工程质量、 工期, 并根据批准的工程概算控制工程 造价, 进行现场安全及文明施工全面控 制, 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 管理优势, 努力降低工程造价, 节约投 资, 并按合同文件、 图纸和国家颁发的 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的要求, 按期交付 甲方使用 在工程的实际进展中, 该公司早在 进行动迁、 项目报建等前期准备工作阶 段就已介入在设计招标阶段, 负责设 计招标文件、 设计任务书、 设计合同结 构的准备、 评标小组的确定, 并对设计 方案、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 实施管理, 同时参与设计优化、 技术咨 询工作, 及时将政府主管部门和市政配 套部门的审核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 在施工合同招标中, 区卫生局与该公司 均作为发包人, 由该公司承担发包管理 责任, 由区卫生局承担费用在材料供 货中, 该公司负责建材的全部采购, 与 供货商签订合同, 而区卫生局与大部分 供货商无直接的合同关系。
但在医疗 器材等一些设备方面, 考虑到自己有可 靠的供应渠道和医疗系统内部的关系, 区卫生局保留了部分签约权 在管理组织结构方面, 由于考虑项 目工程意义重大,建设投资很多,而 CM 模式在工程总造价的控制方面还 存在一定薄弱环节为此, 建设单位除 由主要领导挂职成立上海市闵行区中 心医院改扩建办公室外, 还由专门人员 成立了工程项目管理部, 协助三佳公司 进行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总的来 说,实际是采取了一种类似与 CM 与 PM 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图 1 ) 建筑技术 Architecture TechnoIogy 第 33 卷(2002 年)第 1 期 VoI.33No.1 工程管理与 管理科学 第 33 卷·54· 建筑技术 i 分包商 2 i 分包商 l i 供货商 2 供货商 、 、 、 l i 供货商 2 i i 供货商 t 4 t 4 l 、 、 、 、 设计单位 、业主 、 PM 项目 实施方 业主方 、 工程监理方 CM 单位 图 l 组织结构形式 、指令关系;忖协调关系 在整个过程的实施中, 三佳公司在 项目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 计、 施工方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进行 优化,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CM 模式在工程应用中相关问题的 探讨 CM 承发包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承发 包模式在工程实践中确实体现出了较 大优势, 但 CM 模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主要存 在以下几个方面 (l)首先在概念上对 CM 模式还 存在一些误解, 即将 CM 模式简单地归 结为边设计、 边施工而 CM 模式是遵 循一定严格条件, 施工阶段必须要在该 项目的基本设计完成并审批确认后才 能开始, 然后按施工顺序分阶段完成各 分部工程的详细设计, 再分阶段发包和 组织施工CM 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现在 高层建筑、 大型项目建设周期长, 易受 房地产市场波动、 建筑材料市场变化和 国家政策调整等多因素影响而在投资、 设计、 施工上作出较大变更的问题, 可 简单归纳为: 设计一部分, 招标一部分, 施工一部分, 实现设计与施工的合理搭 接, 进行有条件的边设计、 边施工 (2)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看 CM 模式,由于 CM 模式通常在设计初 期发包, 此时尚无完整的设计图纸, 投 标者很难准确地确定施工工程量, 并在 此基础上准确估计, 所以 CM 合同总价 是在 CM 合同签字以后,随着 CM 单位 与各分包商签约而逐步形成的, 它不像 项目总承包或施工总承包, 合同双方在 执行合同前对合同总价有事先的约 定。
这对业主来说在工程的投资控制 上要承担很大的风险CM 模式 (主要 指 CM / Non - Agency 模式) 中采用了 GMP(Guaranteed Maximum Price) — — — 保证最大工程费用,来控制工程总费 用但 GMP 的编制确定还有较大的争 议: 首先对其中不可预见费的计取一直 是双方争论的焦点, 这在国际上尚无统 一的标准; 其次对 CM 单位的取费标准 和 CM 人员单价模型, 因为各国生活水 平标准不一致, 而在国内可借鉴的经验 较少, 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3)从法律法规的适用性角度 看, l998 年 3 月 l 日正式实施的 《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标志着我国的建筑 生产活动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确 立了我国建筑生产活动的基本法律制 度, 为 CM 承发包模式提供了运行的基 本条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部分细 节问题例如建筑法中规定: “禁止将 建设工程肢解发包” ,但建筑法中没有 给出对 “肢解发包” 的明确定义在 CM 模式中若采用 CM / Agency(代理型 CM) 形式就会出现肢解发包,而且除了 CM 单位外, 业主还可以将部分的工程分包 给其他的承包商, 这是否属于肢解发包 的范畴, 目前建筑法规中某些内容在语 言表达上不够明确、 具体, 在执行、 使用 和遵守时难以把握。
(4)从 CM 模式对管理人才的要 求来看, 在 CM 承发包模式中担任项目 负责人的成员应该是在建筑设计、 结构 设计、 建筑经济、 施工管理等多方面都 比较精通的通才, 而我国一方面由于过 去人才培养模式上学科专业划分过细,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 另一方 面由于建筑企业内部分工过细, 专业壁 垒严实, 技术人员相互交流有限 (特别 是与国外大型建筑企业的交流),使我 国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建筑业中主 要从事设计、管理的从业人员,与 CM 模式要求的人才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而这也正是目前限制 CM 模式在国内 广泛应用的最大问题之一 4结论与展望 CM 模式作为在 WTO 成员国中通 用的一种承发包模式, 经实践证明是符 合 WTO 的要求并促进建筑业稳步发展 的通过使用 CM 模式, 既可以培养大 批懂技术、 懂管理、 懂经济、 懂法律、 懂 外语和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又 可以提高整个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素 质, 消除我国传统的用行政手段干预建 筑领域的陋习, 促进我国制定完善的法 律法规和行业协会章程, 从而加大我国 建筑业在国际承发包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l徐 伟,李建伟 .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 . 上 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2乐 云 . 国际新型建筑工程 CM 承发包模 式.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
l998 900 C45 C45 C35 C30. 结合面 结合面 300 300900 C45 施工缝 柱板冲切面 400400 400 45 图 3 柱板节点图 (上接第 46 页) 施工时为保证柱帽的抗冲切强度, 施工缝留在柱帽下口在中楼板两种 强度等级混凝土分界处, 应先浇筑 C30 混凝土 (浇成 45 角), 并在其初凝前浇 筑柱帽 C45 混凝土, 注意加强结合面混 凝土的振捣 5结束语 (l) “两墙合一” 的地下连续墙接 头处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水构造措施 本工程采用宽 250 mm 涂塑土工布,其 宽度仍不够 (2)由于后浇带的钢筋不能传递 水平力, 故须考虑在后浇带部位设置传 力带 (3)柱板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一致时,应提高节点处楼板强度等级, 且两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分界面应离 开柱板冲切面足够距离, 以保证楼板的 抗冲切能力 CM模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几个问题CM模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徐蓉, 王旭峰, 徐伟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上海,200092 刊名: 建筑技术 英文刊名:ARCHITECTURE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33(1)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条)参考文献(2条) 1.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