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间词话》十则课件[42张].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1896771
  • 上传时间:2017-10-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 62 种,批校的古籍逾200 种 (收入其《遗书》的有 42 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在当时,是一部极具新意、极有价值的著作 《人间词话》诞生近百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人们对《人间词话》的理解和领悟越是深入,就越认识到它的卓越价值和不朽成就 落实以下字词释义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 ? (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 (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 (5)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 ? ? 整体把握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 ,可分为三方面内容:?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具体分析 第一则,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 ,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可见在王国维心中, “境界”高于一切,在艺术创作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 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 “造境”即是“虚构之境” , “写境”即是写实之境 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亦可提“移情” ) 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我们读过的诗句中有写“无我之境”的吗?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 ;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 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 “过” “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 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第一步,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步,要苦思苦想,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第三步,才是在上下求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有的贡献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其实这三种境界还远不止在那些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身上,同学们能不能联系或历史的,或现实的,或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历谈谈呢? 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一是以苏东坡、辛稼轩为例,肯定创作者内在的胸襟气度决定了词的境界 二是推崇“大家”之作,揭示了境界各构成元素的特征 。

      沁人心脾,指所抒之情应情深而动人;写景必豁人耳目,指所写之景应特征分明,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辞脱口而出,则指言语的自然真切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 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 ,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 ,超脱出来, “胸中无物” ,从一定的高度观察生活,摆脱生活之欲,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静观,写出深刻独到的内容 其次,以周邦彦、姜白石为例,进行具体评判 小结 《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心,阐述了“造境”与“写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等美学问题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创者 问题研讨 一、文中八次提到“境界” ,其内涵是否一致?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不一致第一则的“境界” ,是总说第五则提到“境界” ,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第六则提到“境界” ,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现。

      第七则提到“境界” ,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 ,有时也称“境” ,内涵不尽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一,有的指造诣程度,等等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二、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 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著追求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要有真性情从第十则看,要能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课外推荐阅读《人间词话》 精矣,王国维!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赞叹王国维的博大精深:“先生之学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 郭沫若:“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 ” 朱光潜:“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 ” 《人间词话》不仅关乎诗词鉴赏,还关乎其他艺术欣赏领域,甚至还关乎人生,她是大家的一本小书,是我们后学者可置于案头枕边常读常新的好书这一节课只算老师抛砖引玉,推荐课外读一读《人间词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无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 诗词境界 人生境界 *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第一课时 《人间词话》 ,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 《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 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王国维 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 《人间词话》 ,作于 1908~1910 年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运用西洋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好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之先的剖析和评论,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 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

      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 文章主张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崇高的格调 … …的原因 有才华的诗人 不经心地;猛然 暗淡;零落 就 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第三、四则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冯延巳《鹊踏枝》 ? “花不语” “乱红” ,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了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

      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 )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孤馆” “闭” ,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