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46页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施工设计总说明一、基本情况(一)项目前期情况水库中型灌区位于大足区龙水镇、玉龙镇、石马镇,是大足区重要的粮食产区,龙水湖水库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7万亩,该灌区主要以龙水湖水库以及濑溪河主要水源,以蓄为主、引蓄提结合、长藤结瓜、入库调蓄式的综合型水利工程灌区涉及龙水镇、玉龙镇、石马镇项目实施方案评审中审查单位为对项目整体提出意见均已修改,具体如下:1.补充可研批复内容回复:已补充可研批复内容,详见1.1章节2.建议项目区社会经济资料采用最新资料回复:社会经济资料目前最新收集到2022年份,暂无更新数据,详见1.2.3章节3.灌区现状提灌站可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统一列表回复:已修改,增加现状提灌站情况表,详见3.1章节4.补充新建管线线路比较,完善无法恢复原渠系的依据回复:已补充新建管线线路比较,详见5.2.6.2章节(输水线路选择);已补充完善原渠系无法恢复的依据,详见5.2.6.2章节(输水形式的选择)5.补充新建泵站选址内容,进一步研究灌片合并的可能性回复:已补充新建泵站选址比选内容,详见5.2.6.1章节(提灌站站址选择),灌片合并性,综合实际各村运行情况及意愿,最终保持原设计灌片布置。
6.复核水库放水设施相关内容回复:已补充水库放水设施相关介绍,详见5.2.6.1章节(水源选择)7.完善工程总体布局回复:已补充完善工程总体布局,详见5.5.3章节(工程总体布局)8.完善建筑物设计回复:已完善建筑物设计,详见5.7、5.8章节9.复核泵站超高计算,建议顶高取整回复:已重新计算泵站超高,挡水高程已取整,详见5.7.2.2章节10.补充输水管径比较回复:已复核管径选择,对比说明详见5.8.1章节水力计算表之后11.复核施工导流、施工总体布置、施工进度回复:提灌站以濑溪河及其支流作为水源,其建基面高程高于所在河道枯期5年一遇洪水位,故不需要设置围堰挡水即可满足施工需求,施工期在基坑外侧预留土坎,采用原河道过流即可本工程施工布置规划为2个施工区,其中1#施工区覆盖跃进堤提灌站灌片、桥亭子提灌站灌片、黄泥提灌站灌片、晏家桥提灌站灌片、沙坝提灌站灌片、田家寺提灌站灌片,袁家二队提灌站灌片;2#施工区覆盖肖家院子提灌站灌片、新堤坎提灌站灌片本工程计划6月开工12月完工,总工期7个月上述意见修改后,提交大足区水利局批复,本项目于2024年3月18日通过实施方案批复,批复文号:巴南水利发【2023】112号。
二)工程区位及任务龙水湖水库中型灌区位于大足区中东部,介于东经105°75'36"~105°82'30",北纬29°64′51"~29°55′3"灌区范围涉及大足区龙水镇、玉龙镇、石马镇的部分地区,共3个镇(街道、乡),10个行政(村区),幅员面积32.50km2,其中耕地面积3.07万亩(水田1.91万亩,旱地1.16万亩),园地0.10万亩,林地0.32万亩,大部分高程分布在375m以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67万亩,现状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1万亩龙水湖水库灌区设计灌面2.67万亩,属于一般中型灌区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防洪标准》(GB5021-2014)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18)规定,灌溉渠(管)道根据输水流量大小确定渠道的级别和防洪标准,本工程渠首设计流量0.05~0.24m3/s,均小于5m3/s,灌溉渠道级别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取10年一遇,不设校核洪水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防洪标准》(GB5021-2014)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18)规定,灌溉与排水渠系永久性建筑物设计流量为0.05~0.24m3/s,均小于5m3/s,确定工程渠系主要及次要建筑物级别均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取1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取20年一遇。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防洪标准》(GB5021-2014)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2018)规定,提灌站根据单站装机流量和单站装机功率确定工程等级晏家桥提灌站:装机流量0.14m3/s<2m3/s,0.10MW≤装机功率0.11MW<1MW,确定晏家桥提灌站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50年一遇沙坝提灌站:装机流量0.07m3/s<2m3/s,装机功率0.03MW<0.1MW,确定晏家桥提灌站为Ⅴ等小(2)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1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30年一遇田家寺提灌站:装机流量0.08m3/s<2m3/s,0.10MW≤装机功率0.11MW<1MW,确定晏家桥提灌站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50年一遇黄泥提灌站:装机流量0.11m3/s<2m3/s,0.10MW≤装机功率0.32MW<1MW,确定晏家桥提灌站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50年一遇。
袁家二队提灌站:装机流量0.13m3/s<2m3/s,0.10MW≤装机功率0.11MW<1MW,确定晏家桥提灌站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50年一遇肖家院子提灌站:装机流量0.07m3/s<2m3/s,0.10MW≤装机功率0.37MW<1MW,确定晏家桥提灌站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50年一遇新堤坎提灌站:单台装机流量0.24m3/s<2m3/s,0.10MW≤单台装机功率0.56MW<1MW,确定晏家桥提灌站为Ⅳ等小(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标准2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50年一遇三)工程地质1、地形地貌本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形上主要为渝西方山丘陵区,侵蚀剥蚀丘陵,以荣隆场——龙水一线为界,西北属方山状、园顶状丘陵区,东南属台地平行岭谷区区内地势总体是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地形切割不强烈丘陵区的地形特征主要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主要体现为“坪”、“丘”两种景观,具有丘园、坡缓、谷宽的特征,丘包多呈穹状、馒头状丘陵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山顶高程一般在400m以下,一般山顶与谷地相对高差30~60m属构造剥蚀、侵蚀地貌2、地层岩性工程治理河段场地出露地层岩性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下沙溪庙组(J2xs)砂岩和泥岩;上覆第四系坡残积(Qeld)粉质粘土、冲洪积层(Qalp)砂砾石土、冲洪积层(Qalp)砂土及人工堆积土(Q4s),现将地层岩性分述如下:工程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和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地层,岩性均为紫红色泥岩和灰白色砂岩第四系由残坡积粉质粘土、人工填筑土(碎石土)、冲洪积砂砾石土和砂土组成,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人工堆积土(Q4s):杂色,主要成份为砂、泥岩碎石,粒径20~200mm,约占70%,其中夹大量的粉质粘土,偶夹块石,个别块径约400mm,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厚3.0-4.5m,分布在河道两岸桥台、挡墙后侧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呈褐灰、褐红色,可塑状,分布在沿河两岸天然土质岸坡之上,厚3.0~6.0m冲洪积砂砾石土(Q4alp):灰色、灰白色,稍密,呈稍湿~饱和状,母岩多为砂岩,该层厚3.0m~6.0m冲洪积砂土(Q4alp):灰黑~棕黄色,饱和,呈稍密状态,砂粒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含少量方解石,分选性较好,级配较差,颗粒呈扁平状或圆球状,粘粒含量少,含量约30%左右,局部含少量5%的灰褐色(有机质)淤泥质粘土,该层厚3.0m~6.5m。
2)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整治段出露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地层,整治段岩性变化较小,共分为两种岩性,现将岩性特征阐述如下:泥岩:呈紫红色,灰紫色,泥质结构,厚层构造,局部夹砂质团块或砂质条带,岩石强度属极软岩分布在工程区中上游河段,强风化厚度2.0-4.0m砂岩:呈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厚层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片等,为钙泥质胶结,岩石强度属较软岩主要分布于工程区中下游河段,强风化厚度1.0-2.0m3)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呈紫红色,灰紫色,泥质结构,厚层构造,局部夹砂质团块或砂质条带,岩石强度属极软岩分布在整个工程区,强风化厚度2.0~4.0m砂岩:呈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厚层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片等,为钙泥质胶结,岩石强度属较软岩主要分布于局部河岸陡坎处3、地质构造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Ⅰ1级)重庆台坳(Ⅱ1级)川中台拱(Ⅲ2级)自贡台凹(Ⅳ4级),南侧与重庆陷褶束(Ⅲ1级)、华蓥山穹褶束(Ⅵ2级)相毗邻以荣隆场---大足龙水镇一线(华蓥山基底断裂)为界,构造特征东西有别,西为平缓褶皱,多为短轴穹窿状背斜,盆式向斜及鼻状构造,且彼此呈雁行排列。
断裂不发育,构造形迹向地腹逐渐消失;东为紧密梳状背斜及对称平缓向斜构成“隔挡式构造”,且呈右行雁列,断裂发育多是走向逆断层,伴有正断层和平移断层背斜成山较狭窄,向斜成谷较开阔,具有隔挡式褶皱之特点,背斜轴部一般较平缓,翼部较陡,背斜轴部起伏较大,形成多个独立高点主要位于西山背斜北西翼靠近华蓥山基底断裂带,岩层产状总体变化较小为:N45~60°E/NW∠22~26°,优势产状N50°E/NW∠24°区内未见断层及褶曲发育,基岩在场区零星出露,裂隙不发育工程区内出露砂岩中发育2组裂隙①L1:产状N45~60°E/NW∠83°,裂面较平直,裂隙宽1~3mm,局部充填有粉质粘土及岩屑,间距1~3m,延伸长度1~4m,结构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②L2:产状N45°W/NE∠75°,裂面较平直,裂隙宽1~3mm,局部充填有粉质粘土及岩屑,间距1~2m,延伸长度1~3m,结构面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4、岩、土体渗透性根据本阶段现场勘测,结合邻近工程试验:人工堆积土(碎石土)其渗透系数K=2.0~5.0×10-2cm/s,属强透水性;残坡积粉质粘土其渗透系数K=2.0~5.0×10-6cm/s,属微透水性;冲洪积砂砾石土其渗透系数K=6.0×10-3~2.0×10-2cm/s,属中~强透水性;冲洪积砂土其渗透系数K=4.0~8.0×10-4cm/s,属中等透水性。
河床基岩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强风化岩体破碎~完整性差,透水率15~35Lu,属中等透水性;弱风化岩体较完整,透水率2~9Lu,属弱透水性5、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工程区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整体地势较平缓,多为低矮缓丘和宽缓沟谷,区内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仅局部存在小型浅表滑塌及岩质陡坎风化掉块,规模较小,对管道工程影响较小工程区物理现象主要以岩体风化为主,表现为裸露砂、泥岩的风化、剥落,风化强度及深度受地形、岩性及构造控制,风化岩体多呈带状分布,风化带形态大致与地形线一致,泥岩风化后呈紫红色,部分被铁质侵染呈红褐色,强风化带厚约2~3m;砂岩风化后呈黄色、黄褐色,部分被铁质侵染呈红褐色,强风化厚度约1~2m6、岩土物理学性质指标建议值根据相邻场地试验资料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及开挖坡比地质建议值,详见下表1.3-1表1.3-1 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建议值岩土名称天然容重(KN/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