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管理下高校公益社团现状.doc
2页公共管理下高校公益社团现状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 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 , 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 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 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 , 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 ,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 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 , 从而发挥整体实力 , 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 企事业单位、 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 , 有效借助社会力量 , 实现优势互补 , 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 特色与活动方向 , 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 : 科学文化知识、 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 , 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 , 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 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 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 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 , 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 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 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 , 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 , 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 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 , 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
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 , 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 , 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 通常 , 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 , 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 , 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 , 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 , 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 , 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 , 严格审核活动内容 , 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 , 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 , 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 , 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 , 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自由性和责任性、 科学性和人文性、 继承性和创造性 ,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 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 , 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 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
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 , 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 , 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 , 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因此 , 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 , 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 , 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 , 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 ( 一) 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 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 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 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 , 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 , 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 , 具有一定专业性 , 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 , 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 二 ) 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 , 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 , 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 , 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 , 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 , 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 , 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 , 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
( 三) 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 , 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 , 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 , 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 , 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 , 如果宣传不适当 , 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 , 坦然接受 , 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 , 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 , 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 , 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 , 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 , 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 , 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 , 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