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通论第六讲先秦诸子之道家篇课件.ppt
89页最新整理)国学通论第六讲先秦诸子之道家篇(武汉大学)2021/7/261 子部概述;先秦诸子子部概述;先秦诸子2021/7/2622021/7/263 “诸子”,指我国周秦汉魏,特别是周秦之际、秦汉之际不同的学术流派、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学者及其著作2021/7/264诸子产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诸子产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2021/7/265先秦诸子产生的原因先秦诸子产生的原因•诸子出于王官论(以刘歆为代表)•诸子原本六艺说 (以庄子为代表)•前者属于历史社会学的解读与描述;后者属于对思想系统本身的演变的考察2021/7/266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2021/7/267•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乃春秋战国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的时代2021/7/268 天子失官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学在四夷 天子与诸侯宫府中的典籍文物、礼乐器具及掌管它们的官师合一的司礼、司乐或所谓祝、巫、卜、史逐渐下移,流散于民间。
2021/7/269•原为贵族子弟的“士”们,离开王室,变成为“游士”或私人之“师儒”•他们有学问技术,精通礼乐史籍,把王官之学带到了列国民间,使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将贵族之学演变为平民之学 2021/7/2610•“士”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阶层他们或能文或能武,十分有能量,且交通频繁•各诸侯国的执政者出于巩固统治权力和提高声望的目的,争先“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兴起了养士、用士之风 2021/7/2611•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吕氏春秋·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2021/7/2612•可以说,诸子百家是在文化学术的下移、私学的兴盛和士阶层的崛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2021/7/2613 从从““六艺六艺””、、““六经六经””思想本身的演变分析思想本身的演变分析2021/7/2614•《《庄子庄子··天下篇天下篇》》:“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2021/7/2615•“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2021/7/2616•以“诸子”作为某类古书的称谓,开始于西汉成、哀帝时的刘向、刘歆父子2021/7/2617•《汉书·艺文志》分诸子为九流十家,即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农、小说 2021/7/2618•自先秦至汉世,诸子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春秋与战国之际的孔、老、墨的时代;第二阶第二阶段段是战国时期诸家鼎盛的时代,即孟子和庄子的时代;第三阶段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吕不韦的时代;第四阶段是两汉诸子的时代2021/7/2619 先秦的儒先秦的儒 、道、墨、名、法家、道、墨、名、法家 在本课中先秦儒家诸子类主要讲荀子2021/7/2620 道家:老子与庄子道家:老子与庄子2021/7/26212021/7/2622 《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2021/7/2623•“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2021/7/26242021/7/2625•“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2021/7/2626•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约五千余言,是用韵文写的哲理诗估计最早的《老子》出现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开始的文字不一定有五千字《老子》文本在传衍过程中不断经过人们口耳相传,笔之于简帛,不断加工、编排、整理、丰富,最后形成了西汉河上公本河上丈人作《老子注》(又名《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2021/7/2627•流传下来的通行本,除河上本外,著名的还有汉代严遵的《道德指归论》,三国魏国的天才哲学家王弼的《老子注》,还有唐代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编》等,以王弼本影响最大2021/7/2628•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均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部分章次、文字不同于今本。
2021/7/2629•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十数种先秦儒家、道家古佚书,再次震动了海内外其中有《老子》甲乙丙三组,三组总和只有一千七百字,相当于帛书本、今本的三分之一,章序与今本、帛书本有较大出入,文字也有不同 2021/7/2630 老子的老子的““道道””论论 (1)论道之“体”:如何是道? (2)论道之“用”:道之功用? (3)论体道工夫 :如何体道?2021/7/2631 (1)论道之“体”2021/7/263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21/7/2633 这里涉及到道与名、道与有无、道与万物的关系。
2021/7/2634道与名道与名•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道”卽宇宙眞理、宇宙实体道”是无限的,不可以用有限的知性、名言加以界说或限制可以言说表述的“道”与“名”,不是永恒的“道”与“名”无名”是万物的本始、源泉;“有名”是各种现象、事物的开端 2021/7/2635•“徼”指边界,即事物间的界限,也可引申为端倪玄”谓幽深难测•王弼: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王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2021/7/2636•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2021/7/2637•十四章: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头。
把握古代的“道”,驾驭今天的现象世界,能推知万物的本源,这就可以体认“道”的规则了2021/7/2638•““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三十(三十二章)二章)•郭店简:郭店简:““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道”本“无名”,若勉强取一个名字,“朴”也是“道”的名称之一 “朴”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东西,虽然细小,然而天地却不敢支配它2021/7/2639•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虚而不屈﹐﹐动而动而愈出2021/7/2640 (2)论道之“用” 2021/7/26411 1、道以虚无为用、道以虚无为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不仅讲“道”,而且讲“德”德者,得也道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它们使万物生成、发展、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 2021/7/26422 2、道以反向为用、道以反向为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物壮则老物壮则老” ” 、、““甚爱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2021/7/2643•本着“弱者道之用”,老子提出““不争不争””、““贵贵柔柔””、““守雌守雌””、““安于卑下安于卑下””的原则他主张向水的品格学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无以易之 ” ”2021/7/2644•道之“用”还具有谋略的意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歙”是收敛的意思固”,读为“姑”,姑且、暂且的意思2021/7/2645 上士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下士闻道﹐﹐大笑之 2021/7/2646 (3)论体道工夫2021/7/264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获得知识靠积累,要用加法,一步步肯定;而体验或把握“道”则要用减法,一步步否定 •““不出户不出户﹐﹐知天下知天下﹔﹔不窥牖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 不见而明不见而明﹐﹐无无为而成2021/7/264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复孝慈;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21/7/2649•其实,老子并不绝对地排斥圣、智、仁、义、学问、知识,但他十分警惕知、欲、巧、利、圣、智、仁、义对于人与身俱来的真正的智慧、领悟力、德性的损伤与破坏,他害怕小聪明、小知识、小智能、小利益的计较以及外在的伦理规范影响了人之天性的养育,戕害了大知识、大智能、大聪明、大孝慈、大道德 2021/7/2650•““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夫物芸芸,各芸芸,各复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复命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观复”,即善于体验到万物都要回复到古朴的老根上去,回复到性命与存在的起始、归乡与故园 2021/7/2651•按照老子的道德理想、道德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修养论,他推崇的美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贵柔守雌、慈俭谦退、知足不争、致虚守静、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2021/7/2652 庄子的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 “逍遥游”:体道的方法及境界 2021/7/26532021/7/26542021/7/2655•庄子,生卒年不详(约为公元前375年-前300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2021/7/2656•庄子及其学派的学术结晶,便是《庄子》一书此书汉代有五十二篇,言多诡诞,类似《山海经》或占梦书魏晋流行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2021/7/2657•《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书“寓言十九”,意即绝大部分是寓言所谓“寓言”,乃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借助河神、海神、云神、元气,甚至鸱鸦狸狲、山灵水怪,演为故事,来讲述一定的道理 2021/7/2658•所谓“重言”,是借重古先圣哲或当时名人的话,或另造一些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谈道说法,让他们互相辩论,或褒或贬,没有一定之论但在每一个场合,却都隐藏着庄子•卮是漏斗,所谓“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空而无底,隐喻无成见之言庄子说的话,只是从不同角度替大自然宣泄不同的声音 2021/7/2659 庄子论道庄子论道2021/7/2660•““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大宗师》》 ))2021/7/2661•““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齐物论齐物论》》))“道”是浑成一体的,没有任何的割裂,没有封界、畛域 2021/7/2662 “逍遥游”:体道的方法及境界 坐忘坐忘心斋心斋齐物齐物逍遥逍遥2021/7/2663坐忘坐忘•庄子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着和外在功名利禄的系缚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他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体验、审美体验的方式就是“坐忘”2021/7/2664坐忘坐忘•““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大宗师》》)) •“坐忘”即通过暂时与俗情世界绝缘,忘却知识、智力、礼乐、仁义,甚至我们的形躯,达到绝对自由 2021/7/2665•《大宗师》作者认为,真人或圣人体道,三天便能““外天外天下下””(遗弃世故),七天可以““外物外物””(心不为物役),九天可以““外生外生””(忘我)。
然后能““朝彻朝彻””(物我双忘,则慧照豁然,如朝阳初起),能““见独见独””(体验独立无对的道本体),然后进入所谓无古今无古今、无生死无生死、无烦恼的““撄宁撄宁””(撄,扰动也宁,寂静也)境界这里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事人为,以便与道同体,与天同性,与命同化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将迎:送往迎来);无;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 坐忘坐忘2021/7/2666坐忘坐忘•坐忘的境界•心迹双寂漠;空水共澄鲜心迹双寂漠;空水共澄鲜•不觉知有我,悠然见南山不觉知有我,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谢灵运诗句2021/7/2667坐忘坐忘2021/7/2668心斋心斋•与“坐忘”相联系的另一种实践工夫是“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人间世》》))2021/7/2669•此处也是假孔颜对话,托孔子之口表述作者之意。
以耳来感应,可能执定于耳闻,不如听之以心以心来感应,期待与心境相符,尽管上了一层,仍不如听之以气气无乎不在,广大流通,虚而无碍,应而无藏所以,心志专一,以气来感应,全气才能致虚,致虚才能合于道妙虚灵之心能应万物心斋就是空掉各种经验、成见、认知、情感、欲望与价值判断,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的工夫心斋心斋2021/7/2670•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心斋2021/7/2671齐物齐物•《齐物论》与《大宗师》相辅相成,互为表里《齐物论》表述了庄周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在本源处是一体的,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齐物”的意思即是“物齐”或“‘物论’齐”,即将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把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的差别相、“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也卽以不齐为齐,从而达到“物我两忘”之境,与“道”冥契 2021/7/2672齐物齐物•《《齐物论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惊动之貌)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惊动之貌)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物之迁流变化)物化(物之迁流变化)•郭象郭象《《注注》》::“ “ 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夫时不暂停,而今不遂存,故昨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日之梦,于今化矣死生之变,岂异于此,而劳心于其间哉?!心于其间哉?!””2021/7/2673梦蝶图2021/7/2674齐物齐物•“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 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2021/7/2675逍遥逍遥•“齐物”则能“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逍遥”的主旨是“无待”,也卽不执着于外在的条件与他在的力量,处于有限中而自得无限,自适其适2021/7/2676逍遥逍遥•“有待”之一:鲲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翼若垂天之云 ”“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大鹏神鸟虽可以击水三千,背云气,负苍天,飘然远行,翱翔九万里之高,然而却仍有所待,仍要依凭扶摇(飙风)羊角(旋风)而后始可飞腾。
2021/7/2677北溟图2021/7/2678逍遥逍遥•斥鴳(鹑的一种)笑之曰:斥鴳(鹑的一种)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2021/7/2679逍遥逍遥•“有待”之二:儒墨二家心目中的优秀人才•““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 ”•有的人才智足以胜任一方官吏,行为足以称誉一乡一地,德行足以使一君一国信服,按儒家、墨家的观点,可称得起是德才兼备的人,但庄子认为他们时时刻刻追求如何效一官,比一乡,合一君,信一国,仍有所待 2021/7/2680逍遥逍遥•“有待”之三:宋荣子•““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 ”•宋荣子略胜一筹。
宋荣子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已属不易,然而他能“存我”而未能“忘我”,更未能物我兼忘,仍不是最高境界 2021/7/2681逍遥逍遥•“有待”之四: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指列子获得风仙之福),未数数然彼于致福者(指列子获得风仙之福),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日行八百,任意而适,无所不顺,更不多见,但他仍有所待他御风而行,飘飘然有出尘之概,可是没有风他就无能为力了,仍不能谓为逍遥之游 2021/7/2682逍遥逍遥•何种人能够达致“无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021/7/2683逍遥逍遥•就是说,有比列子境界更高的人,他们顺万物本性,使物物各遂其性,没有丝毫的造作,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物来顺应,与大化为一,即与道为一如此,随健行不息的大道而游,还有什么可待的呢?因其“无所待”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极境。
这个境界就是庄子的“道体”,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是道体的化身 2021/7/2684逍遥逍遥•““藐(远也)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藐(远也)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柔弱也)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雪,淖约(柔弱也)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是以狂而不信也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是以狂而不信也 •郭《注》:“夫神人卽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2021/7/2685逍遥逍遥•如何达致“逍遥”之境?•郭郭《《注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无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庄子庄子··逍遥游注逍遥游注》》))2021/7/2686逍遥逍遥•每一个体的禀生与禀赋所得是有所差别和有所限定的“自得之场”,但由于每一个体各各自足,因此只要能够各各任其“性分”,即能够在各自有所差别与限定的范围内与场域中(“小”、“大”、“大鹏”、“小鸟”)顺任其禀赋所得,每一个体就可以通于自由与无限,这就是所谓“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2021/7/2687 老庄道家的影响及魏晋新道家(玄学)2021/7/26882021/7/2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