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第九课参考资料.doc
14页八年级第九课参考资料作者简介: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老王》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作者父母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1、观察插图,速读课文1—4段,作者给了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从这些信息你读到什么?(从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看)姓名:老王职业:蹬三轮车家庭成员: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便就没了外貌特征: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家庭住址: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地位卑微谋生手段的艰苦老光棍、孤独终老生理缺陷居住条件恶劣(苦)2、快速阅读5--22段,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1、给我们带送冰块,冰大车费减半 最老实2、 “文革”时送我先生看病,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我有没钱看病 有良心,不贪钱3、给三轮车装护栏,为客着想 体贴顾客4、临终给我送香油、大鸡蛋以感谢 懂得感恩总:老王是一个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但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3、你认为作者及其一家是怎样的人?具体写到了哪些事情? 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鱼肝油老王再客气也付他应得的报酬 “我”关切地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他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4、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如何? 作者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关爱和尊重不幸者作者对老王同情、关心、尊重5、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现在那些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其次是人道主义精神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作者一家都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6、 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7、 对这句话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8、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呼吁我们: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象老王那样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比如: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当常怀关切之心.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常常爱惜”,去关照周围,感化周围,直至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起一片不落的灿烂!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不管你幸与不幸,应对人常怀一颗关爱之心!人力车夫胡适 警察法令,十八岁以下,五十岁以上,皆不得为人力车夫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老舍的《骆驼祥子》 :这是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原是一个破产农民,从农村流落到城市,做了人力车夫他决心凭自己的力气攒钱买一辆车他的理想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但他三次买车,三次丢车他和虎妞结婚,虎妞难产而死他最心爱的小福子受逼上吊自尽最后曾经是一个勤劳、能干、健壮、朴实、善良的祥子终于成了一个吃、喝、嫖、赌、懒、狡猾等样样俱全的行尸走肉 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
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有译文《堂·吉诃德》等 塌败( tā ) 取缔( dì )伛( yǔ ) 翳( yì )骷髅( kū lóu ) 绷( bēng )滞笨( zhì ) 愧怍( zuò)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心境苦才是真的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 ——心境凄苦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善良老实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 “愧怍”——揭示全文主旨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原因:一、平等观念 二、人道主义精神 以善良体察善良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存在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1、 阅读1 至4段,这部分交代了有关老王的什么情况?(1)穷:居住条件差、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2)病:“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瞎的3)孤:“哥哥死了和侄儿没出息,没有其他的亲人2、阅读5至22段,看看老王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是如何工作并怎样与人交往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送冰愿意带送,车费减半,冰价相等。
老实厚道)(2)送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替他人着想)(3)给平板三轮装上边缘,怕顾客掉落心肠好)(4)表现在送香油鸡蛋 (知恩图报)通过这段精彩的描写,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老王的哪些性格特点?关心他人 老实厚道 知恩图报 淳朴善良既然“我们”一家是如此的关心和照顾老王,为什么在多年后“我”却觉得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呢?小结:(1)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2)没有理解老王的最后相送3)缺乏平等观念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文章记叙了我与一个生活在社会低层的车夫交往的几件小事,赞扬了老王的真诚与善良,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怀念与愧怍。
作业:针对这篇散文,如果你能采访杨绛,并提出三个问题,你打算问哪三个问题?把问题写在纸上;把问题交给同桌,再设想如果你是杨绛,拿到同桌提出的三个问题,将怎样回答?3、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前四段以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写:老王的职业、不幸遭遇、居住条件接下来的三个片段,按照时间顺序,写老王的工作与为人;(老王去世前一天,也是全文最感人的片段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每一处,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不幸的一生听:年龄渐老却没有及时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照顾维持生活对老王的一只眼是怎么瞎的,你认为是“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还是因为“从小营养不良而瞎的”或者单纯是因为得了“恶病”而瞎的? 老王和钱钟书夫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互相尊重和关心钱钟书夫妇对老王:⑴ 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我”却常坐。
⑵ "我"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⑶ 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老王对钱钟书夫妇:⑴ 送冰,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⑵ "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⑶ 临终之前送鸡蛋和香油 课文首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个字,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