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规划师发展史辅导资料三.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彩***
  • 文档编号:274750937
  • 上传时间:2022-04-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城市规划师发展史资料三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后, 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 对资金来源、 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于 1899 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 宣传他的主张 1903 年组织 " 田园城市有限公司 ",筹措资金 , 在距伦敦 56 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 1920 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 36 公里的韦林 (welwyn) 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 欧洲各地纷纷效法 ; 但多数只是袭取 " 田园城市 " 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 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 ; 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 " 有机疏散 " 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等2.3 外国现代城市建设概述现代城市一般指二十世纪以来的城市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二次大战前、战后四十年代后期、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城市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随着工业革命后,新阶级的迅速成长,促成当时社会秩序的变更, 以及继十九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 ; 其二, 新技术的问世造成的城市变革,其中诸如单轨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最为有力从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17~1923 年,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强烈震撼的时期,这一时期内产生了新建筑运动思潮, 各国为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作出了一些努力;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经济复苏,建设活动兴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高层摩天大楼 ;1929~1939 年,是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和酝酿新的世界大战的时期,建设运动重新活跃了一个短时期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交战国的城市建设趋于停顿具体内容如下1、 1900~1918年的欧美城市: a 、城市规划立法工作:当时,欧美一些国家认识到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的一项经常的和重要的职能1909 年,英国第了城市规划法 ;同年,美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 德国、瑞典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规划行政机构并制定了相关法律。

      b 、田园城市与城郊居住区的建设: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被英国的一些忠实的追随者所发展:翁温和帕克设计了英国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始建于1903 年,位于伦敦东北 64 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1840 公顷,规划人口35000 人,但到 1917年,仅达到 18000 人 ;1919年建造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距伦敦27 公里,城市和农业用地共 970 公顷,规划人口五万人田园城市的设想未能解决大伦敦工业与人口的疏散问题翁温和帕克于 1905~1909 年在伦敦西北建设了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居住区,这是创造 " 社会性综合社区 " 的一个成功实验, 是当时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c 、盖迪斯对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d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e 、未来主义城市设想: f 、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2、 1918~1945 年的欧美城市 a 、 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b 、英国的卫星城市理论与田园城市的建设: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 翁温于1922 年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正式提出了卫星城市的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它往往是城市聚集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翁温的助手帕克, 于 1930 年在英国建设了第三个田园城市-- 威顿肖维, 位于曼彻斯特的南面, 人口 10 万人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特征: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工业和居住区的有机组合和精心设计的独户住宅帕克在威顿肖维实行了他从美国获得的把城市明确的划分成相互结合的邻里单位的思想c 、社区运动、邻里单一位与划区理论: d 、区域规划: e 、雅典宪章:在 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与会者研究了现代城市规划与与规划问题,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的 " 雅典宪章 " 大纲指出,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在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大纲列举了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强调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大纲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f 、广亩城市:e 、带形与指状发展城市: g 、三十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城市建设:h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2.3.2 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 ; 二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 整治区域与城市环境, 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具体内容如下:1、英国的战后重建 a 、大伦敦规划: 1937 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 " 巴罗委员会 " 该委员会于1940 年提出的 " 巴罗报告 " 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 1944 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 组合城市 " 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 调查 - 分析 - 规划方案 " 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 6731 平方公里,人口为1250 万人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 公里的范围内, 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时宜的对策与方案,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十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 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 " 反磁力吸引中心 " 作用的城市, 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b 、哈罗新城 c 、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2、 法国的战后重建 a 、 勒. 哈佛的重建 b 、勒 . 柯布西埃的居住单位3、 东欧、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a 、 波兰的战后重建b、苏联的战后重建c、日本的战后重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五十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 五十年代后期, 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一元化结构体系, 即大城市只有一个中心,然后在环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规划布局的做法,提出了异议,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 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五十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相应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的势头十分猛烈,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而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 " 点 " 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2、五十年代的新城建设3、五十年代的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4、五十年代的新建大城市 -- 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5、朝鲜平壤的重建6、五十年代的科学城7、五十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8、五十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9、五十年代的居住区10、五十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11、五十年代环境科学的兴起和 ciam 第十小组的建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