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docx
5页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和特征的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前庭病变常具有自限性而被称为良性眩晕50%~70%的BPPV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BPPV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者全身疾病,如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及头部外伤、长期卧床等[1]临床调查发现,大多数BPPV患者的症状是在夜晚睡眠过程中或晨起醒来时发生的[2],追问病史患者常诉合并有睡眠障碍虽然已有不少文献表明睡眠与眩晕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多数是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的主观量表评价,缺乏客观的手段检测分析本文采用主观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结果及客观的PSG数据来分析BPPV患者的睡眠情况,以期为探究BPPV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纳入2019年1月—2020年5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45例BPPV患者(BPPV组)主要症状为眩晕、头晕,无一例患者将睡眠障碍作为主诉选取同期门诊就诊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性别、年龄、BMI均与BPPV组相匹配,且无眩晕、头晕及睡眠障碍主诉史。
1.2纳入及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①符合BPPV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诊断标准确诊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属愿意配合相关检查;③无论患者为初发或复发,均在治疗前入组1.2.2排除标准①有其他中耳、内耳疾病史及手术史;②有精神心理疾病史如抑郁、焦虑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如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等;③就诊前2周有服用过镇静催眠药物史或既往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史;④合并其他可能影响睡眠的疾病,如甲亢、恶性肿瘤、慢性疼痛、冠心病等;⑤患者及家属不同意、不配合相关检查及量表测评者1.3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由专业耳鼻喉科医生做出诊断,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本研究采用RS-611睡眠监测仪,所有患者被告知在检查前1d开始禁止饮用酒精、浓茶、咖啡等影响睡眠的食物及药物,并在睡眠监测室进行了整晚的睡眠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心电图,肌电图,胸,腹运动,呼吸气流,经皮血氧饱和度此外,主观睡眠评估量表选用的是PSQI,对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项,每项睡眠情况的发生以0~3分进行评估(0分表示“无”,3分表示“非常困难”)。
所有项目叠加总分为21分分数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评价等级按照总分<5分(很好)、6~10分(还行)、11~15分(一般)、16~21分(很差)来分级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连续型变量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用Welch'st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均不符用Mann-Whitney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理论频率<10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PPV与AHI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BPPV组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42~67岁,平均(54.7±9.0)岁;BMI为23.98±2.04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40~67岁,平均(47.9±7.6)岁;BMI为24.09±3.19两组年龄、性别、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手法复位后,均主诉眩晕症状较前有明显改善2.2PSG检查结果比较BPPV组总睡眠时间为469~561min,平均513min,对照组总睡眠时间为163~645min,平均45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
两组入睡后觉醒时间和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睡眠阶段分为非快速眼动(non-rapideyemovement,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与对照组比较,BPPV组的NREM明显增加而REM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两组在夜间睡眠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对比无明显差异通过对BPPV发病的有无和AHI指数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OR值为2.80,95%CI为2.25~3.66,即AHI指数每升高1,患BPPV的概率将增加1.8倍两组AHI按照<5和≥5分组进行构成比和回归分析,见表1BPPV组AHI为4.6~30.6,平均18.3±9.7,明显高于对照组(AHI为9.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表1BPPV组和对照组AHI构成比及回归分析2.3PSQI的结果比较在各项内容的得分中,入睡时间和服用催眠药物(两组患者均无服用催眠药物史)两组对比结果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而BPPV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方面相比对照组明显较差(P<0.05),见图3。
BPPV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3、讨论目前对于BPPV和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较少,可能的机制如下:首先,耳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易受周围环境pH的影响而导致溶解脱落通常情况下,夜间睡眠时容易发生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血氧含量低,这种弱酸缺氧的环境下,耳石的主动重塑导致缺陷性耳石的形成,这些有缺陷的耳石则很容易被分解脱落[3],对此,Valli等[4]提出了一种“微耳石累计假说”:孤立脱落的耳石颗粒不足以引起内淋巴流动而兴奋神经细胞,也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然而如果连续每天脱落的耳石颗粒逐渐聚集,最终达到了一定的质量,并开始以自身的重量移动,则引起内淋巴的流动导致眩晕和眼球震颤睡眠中出现呼吸暂停的患者即为夜间缺血缺氧情况加重,因此更易发生BPPV[5]其次,BPPV发病前常无任何征兆,突然发病会导致双侧前庭功能的不对称而出现眩晕、眼震等一系列“前庭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这些临床症状随着中枢前庭的逐渐代偿而改善甚至治愈一些文献指出睡眠不足可以使顶叶后皮层皮质的功能改变,检查前庭神经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说明前庭-脊髓通路功能或结构改变,出现空间定向力和空间信息储存能力的下降。
此外,在动物实验中,睡眠障碍和前庭障碍的动物模型体内都分别检测到组胺含量的增高,组胺可能参与了前庭代偿的过程并可以促进觉醒[6,7,8,9]睡眠的调节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某些结构(脑干的中缝核、孤束核、脑桥背内侧被盖的蓝斑头部、视交叉上核及丘脑等)及中枢神经递质的作用关系密切,前庭核和这些结构密切的解剖通路及神经内分泌信号的互相传导也是BPPV与睡眠障碍这两种疾病之间互相影响的可能机制图1BPPV组和对照组REM的比较图2BPPV组和对照组AHI指数的比较图3BPPV组和对照组PSQI各项指标的比较图4BPPV组治疗前后PQSI总分的比较临床研究方面目前多通过眩晕和睡眠的主观评分量表做出评价BPPV患者的PSQI分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且这一结果在复发性BPPV患者中亦是如此[10]BPPV和睡眠之间同时存在很多共病相互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疲劳、焦虑等,但是在调整过各种混杂因素后,Tsai等[11]发现睡眠障碍仍然是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Shih等[12]对24624例非呼吸暂停的睡眠障碍患者进行长达14年的随访来观察BPPV的发生,在高血压等共病存在的情况下,非呼吸暂停的睡眠障碍使BPPV发展的风险增加了2.357~3.658倍,其中慢性失眠症患者发生BPPV的风险最高。
本研究选用了效度良好的主观PQSI量表和客观的PSG检查分析对比了BPPV患者具体的睡眠情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别对BPPV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睡眠以及BPPV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的睡眠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相比于健康对照组,BPPV组患者的睡眠结构改变,AHI高,主观睡眠质量明显下降BPPV组患者在治疗后的PQSI分数较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进一步说明BPPV对睡眠质量是有影响的主观的睡眠时间与客观监测的睡眠时间表现的结果不同,据患者反馈可能是由于睡眠监测环境不适应造成AHI作为睡眠监测的重要指标,也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的主要依据本研究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HI是BPPV发病的一项危险指标之前的文献报道已有学者证实OSA患者的前庭功能存在异常,并且经过持续正压通气或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后,患者的前庭功能较前有明显改善[13]王林等[14]对BPPV患者行PSG检查后发现BPPV组AHI也明显高于对照组AHI越高,夜间机体缺氧情况越重,前庭器官的血管是终末小血管,对缺血缺氧变化敏感,长期的缺血缺氧可以导致耳石器官的老化,引起耳石脱落,这可能是其对BPPV影响的潜在机制。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李欣等(2020)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眩晕患者占OSAHS的构成比为47.8%在本研究中,因PSG检查耗时长、费用高等问题使部分患者及家属无法配合,故研究样本量较小,后续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分析BPPV患者的睡眠情况,进一步证实BPPV与OSA之间的潜在关系此外,本研究并未对BPPV患者具体分类,以进一步分析其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如不同BPPV的类型、首诊及复发情况等BPPV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的比较仅采用主观量表,缺乏客观睡眠情况的比较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发现BPPV患者存在睡眠结构改变和睡眠质量下降,经过治疗后患者睡眠情况较前有提升,说明BPPV对睡眠存在一定影响,而且还发现AHI是BPPV发病的一项危险指标这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患者就诊及治疗时应考虑到共病的可能,并为提高临床治疗BPPV患者的有效率、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提供可靠依据参考文献:[1]孙虹,张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9-69.[5]李可亮.OSAHS对中耳和内耳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10):841-844.[9]费樱平,郑芸.眩晕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33(12):1214-1216,1220.[14]王林,薛慧,刘振丽,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主客观睡眠障碍分析[J].北京医学,2019,41(9):798-800,803.王玥,张东东,雷敏,曾培基,蔡成福.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35(01):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