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57879406
  • 上传时间:2023-08-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0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国学“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很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假如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当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假如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假如违反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好像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肯定道理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状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假如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子赡养假如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状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另一种状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识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仆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意,从而安静安详地安度晚年。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特别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抱负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固然应当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说,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标准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全都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假如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反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责备和社会舆论的批判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很多为难和麻烦明显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送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沟通,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探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探望长者。

      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沟通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别状况,如家庭冲突,惦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长辈等缘由,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状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反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很多意外的麻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