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文学的演进与成就.doc
17页第五章 文學、史學與藝術第一節 文學的演進與成就壹﹑文學的體裁與成就:文學源自 ,隨時代的發展因而產生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不同時代,表現不同的特色如:一、兩漢的古文與賦、魏晉的駢文、唐詩、宋詞及古文運動二、宋朝開始的俗文學發展,則又展現不同的風貌,戲曲、傳奇、小說的發展在元明清三朝各有其特色三、明清的小品文則標榜閒情逸致,是為極端感性的作品四、中西文學的不同:中國文學重視 和 ,西方則重視小說與 貳﹑先秦的文學作品:以詩歌、散文為主一、詩歌:以詩經與楚辭為代表1.詩經:係周代詩歌總集,現存三百零五篇,有民間歌謠和貴族樂歌,大多四字一句,充分表現高度文字的價值2.楚辭:係 所創造,描述個人身世感懷、神話傳說,其文辭鋪張浪漫而富想像力,為南方文學代表二、散文:1.尚書、左傳為古典散文的代表2.諸子中如孟子、裝子、韓非子等書,文字運用技巧更高,其中的寓言故事,寓意深遠,實為文學的佳作參﹑兩漢魏晉文學的發展一、漢代文學:以 最具特色1.淵源:源自 2.文體:介於詩與文之間3.代表:以 最為著名,作品有上林賦等。
東漢班固的 、張衡的兩京賦相當著名二、魏晉南北朝:有幾項特色1.文學風氣起於「駢麗」、「綺豔」,當代文人,無論何種文體,都使用駢偶,講求對仗工整,注重聲韻,追求形式的美觀(又稱四六句) 2.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著作出現:A.魏晉以前沒有,自曹丕作典論論文,形成 主義的文學觀B.此時兩部文學批評著作,鍾嶸的詩品與劉協的 ,都是使用駢體文三、田園詩人:陶淵明不慕名利、熱愛自然,兼宗儒道兩家其詩文以田園生活為主,表現出高妙幽遠的意境,最能顯現自然與生命的融合;所作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文字樸素,表現恬淡心境,是文學史上不朽的作品肆﹑古文運動的興起一、背景:魏晉駢文的流弊,只有形式之美,缺少實際內容,形成頹靡之風二、提倡者: 、 三、主張:韓愈反對唯美的純文學認為文學應有使命感,主張「 」,師法兩漢的古文,強調內容的樸實柳宗元亦主張「文者以明 」四、改變:使唯美文學觀念,逐漸流於 主義之一途五、宋代的發展:1.開啟者: 振臂一呼,提倡韓愈的主張2.繼起者:王安石、曾鞏、三蘇等繼起響應。
3.結果:古文勢力確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此後至清末,古文成為文章的主流伍﹑唐詩宋詞的偉大成就:唐、宋是我國詩詞的黃金時代一、唐詩:1.盛行的原因:考試制度以詩賦錄取進士、帝王特別提倡2.盛唐詩家:此時名家輩出,以 和 成就最大,被稱為詩史上的「雙聖」A.李白:其詩自由放肆,富於想像力,意境無窮,被稱為「詩仙」B.杜甫:被譽為「詩聖」,遭安史之亂,深感現實的悲哀,其詩都能客觀描寫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其詩風接近寫實派,又被稱為「 」3.其他作家:A.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等以慷慨激昂的豪情,發為悲壯雄放的詩句B.田園詩人:孟浩然、王維等則為喜愛隱逸山林、崇尚自然生活的詩人C.社會詩人: 懷著悲天憫人之心,以淺亦文字作詩描寫社會實情,深受一般民眾歡迎二、宋詞:文學發展從詩,轉變到「詩餘」,再轉變到詞1.蘇軾:其詞從筆所之,如行雲流水,橫溢奔放,語意無窮2.愛國詞人:南宋辛棄疾、陸游,力主恢復中原,其詞多激昂慷慨、悲壯蒼涼陸﹑元明清的戲曲與小說一、元代戲曲:戲曲為元代新興文學,以關漢卿的 和王實甫的 為著二、明朝戲曲:以「 」最為著名。
1.傳奇:流行於南方的民間小戲,表演的身段、曲調較不受限制,充分表現出 化的特色2.劇本:傳奇的劇本與現實生活與民間傳說息息相關,反映出平民生活不受拘束的強烈願望3.代表:高明的 、湯顯祖的 三、明代小說:小說與傳奇是明代文學的代表作品1.長篇小說的四大奇書:A.施耐庵的 ,是部英雄小說B.羅貫中的 ,是部歷史小說C.吳承恩的 ,是部寓言小說D.笑笑生的 ,是部寫實小說2.短篇小說:以三言、二拍為著,反應當時的社會風氣四、清代小說:1.言情小說:探討人生與愛情真諦,以曹雪芹的 最為著名2.諷刺小說:反映文人理想破滅,以吳敬梓的 為著3.譴責小說:批評時代與社會黑暗面,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及劉鶚的老殘遊記,都有暗示或諷刺社會問題第二節 史學的光輝壹、先秦史學的萌芽:1.史官:中國最早的史家,原來的職務為祭祀鬼神、觀測天象;後來才專掌記錄朝廷正視,典守文獻2.史法:「君舉必書」、「書法不隱」、「直書不隱」必須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直書歷史。
貳、兩漢正史的創建:史記與漢書1.史記:司馬遷所撰A.時間:始自 至漢武帝B.內容:內容包含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C.體例:第一部通史,係採 體以人物為中心D.特色:司馬遷強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博採點及,慎重鑑別,注重實際見聞的致使方法,為後代的楷模2.漢書:班固所撰A.時間:始自 終於 滅亡B.體例:第一部斷代史,同樣採 體以人物為中心C.內容:內容包含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D.重要性:此後各代正史,皆以斷代為主參、魏晉至唐宋的史學特點與成就:1.魏晉南北朝:為我國史學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A.正史:陳壽的 、范曄的 B.其他著作甚豐如國別史十六國春秋等等2.唐代史學:有三大特色 A.官修正史:設立國史館,確立史館修史的制度,開啟官修前代史的常例此外史館還得修撰當代國史及 B.始撰典制史: 編的通典,為首部典章制度的通史著作 C.首部史學理論專書:劉知幾撰 ,為我國第一部討論史學理論的專書3.宋朝史學的特色:宋朝為我國史學史上的黃金時代 A.史學方法進步:如司馬光的 ,先作叢目,再修常編、考訂異同,然後刪定改搞。
另撰寫 ,以說明史料去取之理由這種為史的方法,非常符合科學治史的原則 B.史著豐富,諸體具備:有編年體的資治通鑑;本末體的通鑑記事本莫;典制史的三通完成(鄭樵的通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肆、元明清史學的發展:1.元明繼續史館修史制度明代史學長於「敘史」2.清代史學成就:A.正史:官修明史,依據 明史稿所成,僅次於四史的佳作B.方略:專記歷代用兵事跡C.學術思想史:黃宗羲的 學案,與全祖望續成的 學案,為我國最早的學術思想史D.考證史: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E.史學理論: 的文史通義;對於使書體力、古今學術源流演變,有獨到的見解;並論述 修纂義例與理論,是繼史通之後史學理論專書伍、近代史學的蛻變:清末以來史學蛻變呈現新貌,其動力有三1. 經學家的辨偽風氣與經世思想:A.辨偽風氣:對偽經與偽古史有破壞之功,使史學脫離經學羈絆,影響民初的「疑古」之風,使國人對古史的信仰有所轉變B.經世思想:講求富強之道、致用之學,提倡研究邊疆史地、海外夷情,擴大國史研究領域2.新史觀與史學方法的提出與介紹:A.梁啟超倡導「史界革命」主張以 意識和 觀念改造舊史宣告「新史學」的成立。
B.何炳松是首位有系統的譯介西方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於國內者,拓展國人的史學見識和研究方向3.清末民初新史料的發現與研究:A.殷墟甲骨文、西周青銅器銘文:此為認識商周政治史事的依據B.敦煌、西域等各地的漢晉簡牘:能瞭解當代的法令、社會與屯戌的情形C.敦煌石室的卷軸:知悉西晉至 初的文化與生活狀況D.內閣大庫與軍機處檔案:明瞭明清的朝政運作E.史前遺跡與無文字史料,對歷史研究極有幫助第三節 書法壹、書法的定義:一.廣義:泛指書寫文字的方法二.狹義:指以文字為媒介的美術活動三.兩個要素:一是字體的 ;二是筆法,即書寫文字的技巧貳、書法藝術的產生:一.形成之因:由於漢字結構與書寫工具的特殊性二.漢字結構:從甲文開始雖然脫離了圖畫演進到以 寫出的符號,但仍含有繪畫的特質,容易提升為美術的造型三.書寫工具——毛筆:能方能圓,粗細自如,再配以墨色的濃淡,千變萬化,更易走向藝術方向發展四.書寫材料:漢代以前以 和簡牘,但均受到很多的限制造紙術發明後,使毛筆可以在紙上隨心所欲揮毫,增加了書法藝術發揮的空間參、篆書(圓勁)的藝術:一.篆體:分為大篆與小篆,甲文與金文皆可視為篆體。
二.特色:1.甲文:筆畫勁峭巧妙,具有線條之美2.金文:字形嚴整,結體嚴峻,筆畫圓勻,粗細一致3.石鼓文:為大篆書法的珍品4.小篆:書體結構對稱流麗,筆畫工整,以秦始皇的琅琊台刻石為代表三.發展:1.漢代以後僅用於碑銘篆額或器物款識2.唐代篆書有中興之勢3.清乾嘉年間: 學大盛,篆書出現空前蓬勃的發展,以鄧石如、吳昌碩成就最大肆、隸書(方折)的平整風格:一.特色:方整平直二.形體:篆體是縱勢體呈長方,隸是橫勢體成扁方三.筆法:篆體是粗細一致的 筆,隸是具有波折的 筆四.重要性:漢隸的出現是書法史上的轉捩點,此後用筆可任由筆鋒波拂挑趯,毛筆的特性逐次顯露五.代表作:以東漢的碑刻最重要,以 石經最具典範六.發展:清代中期碑學興起,風格多變,以鄧石如最為著名伍、草書(飛動)的出現與發展:書體由繁趨簡一.特色:用筆自由活潑,最能表現個性,且最具抽象美二.發展:1.章草:最早出現,用於應付緊急文書的需要;相傳為史游所作 所創行今有吳皇象寫本的急就章為典範2.今草(一筆書):東晉時結合章草與 書與 書,以王氏父子為代表王羲之的十七帖為其中的盛品3.狂草:創發於唐朝,筆勢疾速奔放,是各種書體中最自由不羈的一體,以 與 最為著名。
張旭結合自然的變化與個人的感受,融入書法之中懷素師承張旭書風天然奔放史上著名的「書僧」陸、行書(縱逸)的流行:一.特色: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的書體,易於辨識又合於書寫快速的需求,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書體二.發展:1.東漢末年逐漸萌芽,曹魏鍾繇為著2.東晉 創造出另一種秀麗典雅的風格,有「書聖」之稱,其蘭亭序為行書的代表作3.宋代:行書藝術達於高峰,以蘇軾、黃庭堅、米芾成就最高4.元代:趙夢頫對二王父子書法傳續與中興最有貢獻5.清代:金石學大興,行書帶有篆、隸之氣柒、楷書(端整)的形成與意義:一.特色:又稱真書或正書字型美觀易識,故成為通行的標準字體是書體演化中的簡化、標準化、藝術化的整合二.發展:1.形成:東漢末,約與行書同時2.三國:鍾繇為定型的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