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doc
44页1规训身体:一种规训身体:一种““健康自主行为健康自主行为””的生成与实践的生成与实践————以某女性的饮食经历自述为案例以某女性的饮食经历自述为案例(中山大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05 级社会学 黄嘉文 05358052)【【摘摘 要要】】随着“后医学时代”的到来, “未病先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尝试掌握自身健康的控制权纵观国内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很少有学者从这一视角对保健行为进行研究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本研究依据一位女性的饮食生活经历,运用定性方法,借用“规训”之概念工具,构建了一个“社会-身体”的分析框架文章重点考察现代化背景下女性的健康自主行为,并着力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与健康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这种行为予以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研究发现,在现代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下, “健康自主”的涵义由一种实质的身体状态,转变成通过强调身体来表达期望的感觉和个人的意义,而“健康自主”的实践主要体现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方面女性通过运用各种技术与手段对身体进行规训,在科学知识的掩护下,规训身体表面具有了某种道德的特性,但实际上则变成了一个主体理性化的过程最后,本文从身体-个人-国家三个层次对“健康自主”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笔者发现所谓的健康自主并不能使女性获得真正的自主权,它仅仅是一种“麦当劳文化”的移植过程,而且健康自主的实现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职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而,在社会不平等日趋个体化的风险社会中,仅强调健康的自我责任并不能使国民的健康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对个体的健康承担应有的责任关键词关键词】保健行为;健康自主;规训身体 2Discipline body:The 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a Self-health behavior——A case study of a woman′s daily dietetic life Huang Jiawen (Sociology)Directed by P.H.D. Ren Yan[Abstracts][Keywords]3目录目录第一章:导论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二、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1、有关“健康保健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分析2、福柯“规训”概念的借鉴三、研究设计1、研究概念界定2、研究方法说明3、个案背景介绍4、分析框架说明第二章:规训的缔造:健康自主意识的萌发一、医学的威慑 二、营养学的诞生三、广告的渲染四、小结第三章:规训的实践:日常饮食的自我控制一、科学知识的指导二、精细化的计量方法三、可预期的全面监控四、小结第四章:规训的反思:理性主义牢笼中的“健康身体”一、个体层面:健康自主是 “社会麦当劳化”的移植二、社会层面:健康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产物第五章:结论与讨论:一、研究结论二、问题与讨论:国家对个体责任的反思4第一章:导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意义2009 年 4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努力改变“病无所医”的现状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后医学时代”1的到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而不确定的威胁因素,诚如国家卫生部长陈竺所言:“13 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尤其当慢性病的出现宣告了医学万能论的失效时,人们开始学会凝视自己的身体,重视自身的健康近日由国内最负影响力的健康门户网站——39 健康网对网民的健康保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3%的被访者认为营养保健是有必要的,其中有 79.15%被访者选择通过合理饮食的方式,对身体进行日常保健2由此可见, “未病先防”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在健康问题上逐渐摆脱了被动地位,从对疾病“不知、不为、不便”到“预防、保健、养生” ,试图掌握身体健康的主导权,一种新的健康观念随之产生——我的健康我做主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的医疗与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不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经济学(如姚洋等,2007) 、历史学(如杨念群,2006;罗芙芸,2007)与政策研究(如葛延风等,2007;韩俊,2007)等领域在西方发达的医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尚处于萌发阶段,医学社会学淹没、等同和被转换为“社会医学” ,仅有的研究也被局限于医学院校有限的教学活动之中(刘继同,2008) 。
而且,在健康行为的研究中,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通过一系列较为宏观的指标测定,揭示人们的健康状态、健康意识情况以及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 (如丁燕娣,1993)而很少从微观层面关注人们健康保健的行为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本项研究希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仔细分析一位女性的“饮食调养”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中了解女性是如何萌发“健康自主”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她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实践着“健康自主” , “健康自主”与身体之间有何种意义,女性的自主体验蕴含着怎样一种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第二节: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第二节:相关文献的回顾与分析5一、有关一、有关““健康保健行为健康保健行为””的研究回顾与分析的研究回顾与分析按照医学社会学的观点,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人体器官的生理状态,它还应该包括人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人们的社会行为取向及其方式对他们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 (Houseetal,1988;转引 F.D.沃林斯基,1999:25)概而言之,健康往往是诸多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是人们社会行为与行为方式自身不断刺激和作用的结果因而,在人们健康保健行为的讨论中,学界始终离不开一个社会学的核心词语“秩序” ,身体在社会秩序的构建中被给与了一层神秘的表现(Polhemus,1978;转引Turner,2004) 。
格林发现,在 19 世纪 80 年代,人们把良好的健康与国家的活力联系在一起3提高国家的效率有赖于对全民族的整合,以及对不正常群体的管理,身体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被民族整体之中4因而,生命权将这种规训性的凝视(disciplinary)从不正常的人群转移到全体人民的身体(Hewitt,1991;转引自汪民安 2003:432)威廉姆斯在有关身体效率的研究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国家关注人民的健康是为了补偿工人阶级的剥削,以能够有效地延缓由由组织的劳动者发起的政治暴动的来临布莱恩.特纳,2000:157)在这种研究的视野下,人们的健康保健行为是一种被动的承受国家权力威慑下,身体的规划纳入到国家管理的制度体系中,成为一部外在于自身的赚钱工业机器(张之沧,2006)虽然现在的社会背景与当时相距甚远,但笔者认为,上面的研究给与我们很大的启发:身体的基本特征是由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一个社会学研究者,我们应该将身体意义定位在社会结构和历史变化的更广阔的框架内因而,本文的基本立场是采用这种研究的立场,将女性的保健行为置于社会广阔的语境下,考察健康对于人体的意义在健康保健的历史中,医学是人们了解身体的重要知识途径之一,医学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预防疾病、避免夭亡和照顾病人。
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其结果是西方宗教和医学科学都提倡这样的观点:“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时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 (Engel,1977;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4)在18 世纪,禁欲主义与健康生活的医学摄生法合为一体,产生一种道德准则,这种道德准则与资本主义对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的兴趣是一致的由此,福6柯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他甚至断言任何一种知识的建构都可能与权力有关杜小真,2002:202)在分析当时法国医学的发展时,福柯指出“社会空间医学”是从医学发展出来的一种疾病预防医学,他认为疾病不再被看成存在于现有知识可解释范围之外的实体,而是被控制的对象在医学与权力合谋下,衍生出一套“身体健全” (able-bodiedness)的标准(奥列弗,1990;转引自汪民安,2006:150),那些被纳入“患病” 、 “疯癫” 、 “有缺陷”的人为日益专业化的种种机构所拘限福柯强调权力在知识的掩护下开始实行对身体的密谋,并在不知不觉中掠夺人类身体的控制权这种隐秘的话语运作启发笔者更多地关注健康知识这个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知识的独霸权力受到严重的动摇,身体保健领域内发展出众多健康知识流派,这种转变的过程就如普利高津所说:“科学的兴趣正从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
对于微观世界简单性的信念已经被打破这个转变引导我们把重点放到新概念和新方法上” (毛萍,1996)因此,身体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探索正在演进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着眼于微观层面上的知识与身体的运作关系有利于理解身体体现的性质将产生更为复杂的健康社会学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健康行为方式包括找医学专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及预防保健活动,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卫生医疗体系之外的保健活动这似乎隐含着个体价值倾向的改变,作为个体主义的主要遗产,自我规划已经转变成为身体的规划(安东尼.吉登斯,1991,克里斯.席林,1993;安东尼.新诺特,1993;载自布莱恩.特纳,2000)这种自我对身体的规划,我们可以从宗教的禁欲主义找到历史的痕迹根据哈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 19 世纪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符合某种宗教精神的旨意,拥有良好的健康状态(避免疾病、衰弱及“早死”)意味创造一种优雅和完美的境界Harvey Green,1986; 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将规划的情感自我和身体的观点置身于历史的框架中可能会招致批评,但这种流动的身体却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官能性对社会总体的重要性由于现代科技的变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弥散,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新的可塑性,现代社会的自我意识规划导致老化、机能衰退成为社会价值观念所谴责,身体具有纯粹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Turner,2004)。
因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7态在西方众多研究中,学者们也倾向认为健康就是由能力完成个人的日常活动Calnan,1987;Houtaud Evans Leventhal,1975;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205) ,按常理来说,只有通过在医院的治疗,健康才会回到自己的身体,医院总是被习惯性地与疾病联系在一起,让人面临着一种失控的威胁,可能失去对未来和各种日常活动的控制能力所以,无论患病与否,冰姐每次走进医院,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而又强烈的威慑力环视医院治疗的过程,这种威胁力从外到内渗透到整个人体的感知,身体总是被一系列检查台和检查仪器包围着,就像冰姐的经历一样,从医生的听诊,到血液检查,再到拍片照 X 光,身体被迫完全脱下了外在的枷锁,完全暴露于医学的权威中一张化验单书就足以让病人乖乖吞咽药丸,爬上病床,成为任人摆布、需要帮助的大孩子 (吴亮,2003;转载自汪民安,2004:159)因此,在医学指挥棒下,人们被强制性地做各种各样专业的测定,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物品,等待医生的检验和制造;更为重要的是病人为了他身体的问题去寻找医生,结果他面对的不再是医生了,他不再有可能循身,因为他已经将自己重要部分让渡给医生,使之成为医学讨论的焦点。
这与我本来的判定是一样,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只是患了普通感冒,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的无知啦,医生别以为自己总是高高在上的,就可以为所欲为,把病人乱指挥一通……我通过日常的保健一向可以保持健康,不需要依靠医院的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希望对自己的健康享有知情权,而不是被当低人一等来对待,被视为物品进行加工和检验,单单具备知识不足以让医生保持原有在疾病健康方面的绝对权威和控制权, “医生知道最多” (卡斯尔,1986;转引自威廉.科克汉姆,2000:206)的信条实际上已经不被人所接受了医学实践正在把病人从“人”变成“非人” ,病人的非人格化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 (Anspach,1988;Bloom,19。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