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炮制学笔记.doc
19页第一章 绪论1.中药饮片(MJ):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处方用药饮片《中国药典》 :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调配和制剂中药炮制(MJ):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临床辨证论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将中药材制备成中药饮片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MJ):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饮片的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2.中药的三种商品形式:中药材 中药饮片 中成药GAP种植 经采收和产地加工 药材 经适当炮制 饮片 处方 汤剂(或经制剂过程 中成药)3.中药炮制的发展历史(重点)历史年代炮制著作作者历史地位特点南北朝刘宋时期《雷公炮炙论》雷斅第一部①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③运用辅料炮制药物明代《炮炙大法》缪希雍第二部①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②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清代《修事指南》张仲岩第三部①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②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4. 较成熟的中药炮制基础理论:A.炮制适度理论B.药性相制理论C.炮制解毒理论D.辅料作用理论:酒制升提、姜炙发散、入盐走肾脏、醋炙入肝E.生熟异用理论:生升熟降——莱菔子;生者走表,熟者入里——柴胡、黄芪;生清熟补——地黄F.炭药止血理论5. 中药炮制的传统制药原则——之制则(MJ)A. 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被炮制药物的偏颇之性或改变其药性B.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被炮制药物的疗效C. 相畏为制:利用中药药性的相畏相杀理论,通过采用药性相互制约的药物或辅料进行炮制,降低被炮制药物的毒副作用D.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以减弱被炮制药物的峻烈之性,使之趋于平缓而减缓毒副作用的一种炮制法则E. 相喜为制:指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改善被炮制药物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喜好信任和接受度,便于患者服用6. 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之三类和五类分类法《本草蒙筌》——陈嘉谟——将炮制技术按“火制、水制、水火共制”进行分类《药典》三类分类法——按“净制、切制、炮制”三大类进行分类五类分类法(重点)——修治、水治、火制、水火共治、其他制法——为陈嘉谟的三类分类法的进一步拓展7. 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ZW)(三级)A. 国家级中药炮制标准——《中国药典》——10年版首次明确炮制后的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处方配伍的基础药物,是中成药制剂的原料药物B. 省部级中药炮制标准——a.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 b.《全国中药炮制规范》C. 地方级法规——a.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b.中药材质量标准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 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ZW)A. 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a. 中医临床处方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通过炮制以达到“制其太过,补其不足”调整药性,使中药符合辩证施治的需要b. 中药必须炮制才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通过炮制对药物的功效予以取舍c. 随证炮制、依方炮制,适应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d. 依据自然环境与机体的变化关系进行炮制用药B.炮制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a. 炮制保证临床用药的剂量准确b. 炮制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c. 利用辅料炮制,增强临床疗效d. 炮制后利于保存药效e. 炮制可视成分转化,产生新的作用C.炮制是保证临床安全的重要措施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四气:药物作用机体的不同反应治疗效果的概括,与疾病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五味: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与机体的趋势A.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有三种情况:a.“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如栀子苦寒之性强,经辛温的姜汁制后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b.“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苦寒的胆汁制黄连,加强苦寒之性c.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生地制成熟地由甘寒转为甘温,有滋阴补血功效B.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如黄柏原清下焦热、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热C.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如醋制如肝经,蜜制如脾经,盐制入肾经D.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低毒性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有那些? a.净制去毒(去毒性部位) b.水制去毒(使毒性成分水解流失) c.加热去毒(毒性蛋白变性)d.辅料去毒(拮抗、吸附、稀释)】加热炮制解毒;水处理去毒;辅料去毒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炮制对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1. 中药炮制的目的/作用(必考)A. 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益智仁,生者入中焦,盐炙入下焦——肾B. 增强药物疗效C. 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味D. 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归经E. 便于调剂制剂,保证药物质量F. 提高中药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和剂量G. 矫正不良气味,便于服用H. 产生新疗效,制备新饮片(血余炭——止血)2. 炮制对中药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A. 生物碱类 a.为有效成分,性质稳定耐热者或与草酸盐、钙盐、鞣质等同时存在而结合成复盐(不溶于水)的,多用醋制,以提高其溶出率。
b.为有效成分,但性质不稳定,宜直接切片使用c.为有效成分,且易溶于水,应“少泡多润”d.为毒性成分,常加热以使其结构发生改变或含量减少或用相应的辅料炮制d.同种植物,不同部位其生物碱含量不同,应分开入药B. 苷类 a.为有效成分,应“杀酶保苷”b.为有效成分,但嫌其能力太过,应通过炮制以“制其太过”c.为无效成分,应尽量除去C. 挥发油类 a.净制,如花椒——果皮b.鲜制和低温干燥c.为有效成分,宜避免加热——人工干燥时温度不得高于50℃ d.嫌其能力太过,即燥性,应用麸炒或土炒D. 鞣质类 a.易溶于水,为有效成分时要“少泡多润”b.与铁反应能生成墨绿色的鞣酸铁盐沉淀,——加工全过程忌用铁器E. 有机酸类 a.低分子有机酸,易溶于水,为有用成分时,应“少泡多润”;为有毒成分时,应多泡b.与其他物质结合成盐,醋制提高其溶出度c.刺激性较大时,加热使其部分被破坏d.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加工过程中,应使用惰性材料F. 油脂类 常用“去油制霜”法,以降低或缓和期毒副作用 加热可破坏其毒性蛋白G. 树脂类 多为有机成分,可用酒制,醋制,以提高其溶解度H. 蛋白质,氨基酸类 a.具水溶性,为有效成分时不宜长时间浸泡b.为毒性蛋白时,经加热处理使毒性蛋白变性I. 糖类 易溶于水或热水J. 无机成分 矿物、化石、贝壳类药材多采用煅法、煅淬法、水飞法、提净法炮制第四章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一、液体辅料(包括药汁)1.酒(黄酒、白酒) 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 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3.蜂蜜 作用: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等温室(25℃)相对密度应在1.349以上;不得检出淀粉和糊精;还原糖不得少于64.0%;含水量不得超过25.0%;蔗糖不得超过8.0%4.食盐水 作用:引药入肾,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等药物经食盐水制后,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盐应为白色,味咸,无可见外来杂质等5.生姜汁 作用:性味辛,温具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解毒、缓和药性等作用药物经姜汁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半夏)6.甘草汁 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增溶等作用药物经甘草汁制后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半夏)7.黑豆汁 8.米泔水 9.胆汁 10.麻油二、固体辅料1.麦麸 作用:健胃益脾、缓和药物燥性、矫臭、增强疗效,使色泽均一常以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等2.稻米 作用: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除烦止渴,止泻利,降低毒性和刺激性①炒制药物; ②用于指示炮制程度。
3.白矾(又称明矾) 作用: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祛痰杀虫、防腐半夏)4.蛤粉 作用: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使药物质地酥脆;常用来烫制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5.滑石粉 能利尿,清热,解暑6.土 作用: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止泻,能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7.河砂 常作为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温度高、传热快,受热均匀作用:①便于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②破坏药物毒性成分,除去非药用部位;常用来炮制马钱子、穿山甲等8.豆腐 9.朱砂第五章 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与储藏保管1. 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必考)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主要项目包括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A. 性状 片型——切制后的饮片应均匀、色泽鲜明、表面光洁、片面无机油污染,饮片中无整体、长梗、无连刀片、掉刀片、边缘卷曲等不合格的饮片 粉碎粒度——粉粒均匀,无杂质 色泽——符合该饮片的标准,且应均匀 气味——本味与辅料的味B.鉴别 目的:辨别中药饮片的真伪 经验鉴别:采用直观方法观察饮片的色泽、纹路、气味、性状等 显微鉴别:分为组织鉴别和粉末鉴别 理化鉴别: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中药饮片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的定性鉴别实验 指纹图谱技术C.检查 包括净度、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等 净度:检查方法:去定量样品,拣出杂质,草类、细小种子类过三号筛,其他类过二号筛。
药屑,杂质合并称量计算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包括铅、砷、汞、镉、铜 酸败度:通过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进行量化D.浸出物 指中药饮片用水、乙醇或其他适宜溶液进行浸提,测定浸提所得的干浸膏重量E.含量测定 分为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的测定 巴豆霜中的巴豆油含量为18%-20%.F.中药饮片的包装 2.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 A.质量检验人员(QC)的配备 B.主要检验仪器和设施的配置 C.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 D.质量检验与留样观察 E.建立标本室3. 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QA)4. 饮片贮藏中的变异现象A. 发霉 B.虫蛀 C.变色 D.气味散失 E.粘连 F.自燃 G.腐烂 鲜活中药H.泛油(MJ) 又称走油,是指含挥发油、脂肪油或糖类等成分的中药,因受热或受潮后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I.风化 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在储存中长期与干燥空气接触,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J.潮解 指某些含糖或盐类的固体中药在高湿环境中吸潮,使其表面湿润,返潮,甚至融化成液体的现象5.对抗同贮法(MJ)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与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以防虫、防霉及防变色的储存方法 例子:牡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同贮;花椒、细辛、荜澄茄等与蕲蛇、金钱白花蛇、鹿茸、乌梢蛇、蛤蚧、全蝎、海马、海龙等同贮;人参、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