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定量储层地质学讲稿chp6-1N.ppt

79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84102427
  • 上传时间:2024-08-3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41MB
  • / 7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定量储层地质学》《定量储层地质学》《定量储层地质学》《定量储层地质学》第六章第六章定量储层开发地质定量储层开发地质定量储层开发地质定量储层开发地质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2002006 6年年年年4 4月月月月罗明高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一、影响单位截面积流量的储层因素一、影响单位截面积流量的储层因素1.渗透率的影响渗透率的影响  从油层向井筒的流动一般看成是水平径向流,根据径向流的达西定律可得:  从油层向井筒的流动一般看成是水平径向流,根据径向流的达西定律可得: D DP·K·2p ph q = ─────── m m[ln(re/rw)-0.5]    单位井筒表面内的产量为:单位井筒表面内的产量为: q △△P.K Q = ──── = ──────── 2π.rw.h μ.rw.[ln(re/rw)-0.5] 上式可见,储层的渗透率越低,产量越小,当生产压差达到极限时,可上式可见,储层的渗透率越低,产量越小,当生产压差达到极限时,可看成定值,井底半径看成定值,井底半径rw是一个常数,流体性质一定时,是一个常数,流体性质一定时,μ为常数,因此为常数,因此K的大的大小直接影响单井的产能。

      小直接影响单井的产能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一、影响单位截面积流量的储层因素一、影响单位截面积流量的储层因素2.孔喉大小的影响孔喉大小的影响储层中的任意单元中,通过面积储层中的任意单元中,通过面积A中几根相同直径的毛管的流体流量可由下式中几根相同直径的毛管的流体流量可由下式计算计算: n.p pr4.(P1-P2)       Q = ──────   ((泊稷叶公式)泊稷叶公式) 8m mL     由上式可见,由上式可见,产量产量Q与储层毛管半径与储层毛管半径r的平方成正比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毛管半径是影响,因此毛管半径是影响单井产量的因素,如果将式中的半径看成实际储层中的孔喉半径,则储层的平均单井产量的因素,如果将式中的半径看成实际储层中的孔喉半径,则储层的平均孔喉半径是影响产能大小的重要孔隙结构参数孔喉半径是影响产能大小的重要孔隙结构参数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一、影响单位截面积流量的储层因素一、影响单位截面积流量的储层因素3.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1)孔隙度的影响孔隙度的影响  Wardlaw的研究表明,产出汞量的多少(的研究表明,产出汞量的多少(△△S/△△P))与与储层的孔隙度大小成正比,(储层的孔隙度大小成正比,(We=1.3+1.5φ))它表明孔隙度较高的储层,其它表明孔隙度较高的储层,其单井产能较高。

      单井产能较高     2)孔喉分布的影响孔喉分布的影响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在同一压力下,进入汞饱的度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在同一压力下,进入汞饱的度越大的岩样其退汞效率越大其储层孔隙结构的定义为:大孔喉越多的储层越大的岩样其退汞效率越大其储层孔隙结构的定义为:大孔喉越多的储层其产能越高,反之亦然,即小孔喉越多的储层不仅其原始含油饱和度低,而其产能越高,反之亦然,即小孔喉越多的储层不仅其原始含油饱和度低,而且其单井产能低,采收率低且其单井产能低,采收率低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二、最小产油压差二、最小产油压差     在压汞曲线上可定义在压汞曲线上可定义最小产油压差的概念最小产油压差的概念:即开始退汞的压力与汞饱和:即开始退汞的压力与汞饱和度开始减小的压力之差为最小产油压差度开始减小的压力之差为最小产油压差DpminDppDSDpmin── 最小产油压差Dpp ── 生产压差 储层的最小产油压差越大,则单井越储层的最小产油压差越大,则单井越不易产油,当其大于或等于油井最大生产不易产油,当其大于或等于油井最大生产压差时,则该井将不产油,必须用工艺措压差时,则该井将不产油,必须用工艺措施改造储层才能产油。

      施改造储层才能产油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二、最小产油压差二、最小产油压差–最小产油压差最小产油压差与退汞效率成负相关,退汞效率越高则最小产油压差越小与退汞效率成负相关,退汞效率越高则最小产油压差越小–产油压差产油压差也与残余饱和度及退汞饱和度相关也与残余饱和度及退汞饱和度相关–残余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残余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原始饱和度大于原始饱和度大于20%时,近于线性正相关;时,近于线性正相关;•退出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其斜率较上述的残余饱和度曲线大,退出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其斜率较上述的残余饱和度曲线大,–退汞效率在原始饱和度大于退汞效率在原始饱和度大于50%时,波动不大(约时,波动不大(约4 0~~45%),),–小于小于50%时,退汞效率较低(小于时,退汞效率较低(小于35%))–小于小于20%时,退汞效率为时,退汞效率为20%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二、最小产油压差二、最小产油压差最小产油压差最小产油压差与退汞效率成负相关,退汞效率越高则最小产油压差越小与退汞效率成负相关,退汞效率越高则最小产油压差越小。

      1000含油饱和度含油饱和度So压压力力PⅠⅡⅢ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二、最小产油压差–产油压差也与残余饱和度及退汞饱和度相关–残余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原始饱和度大于20%时,近于线性正相关;–退出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其斜率较上述的残余饱和度曲线大,•退汞效率在原始饱和度大于50%时,波动不大(约4 0~45%),•小于50%时,退汞效率较低(小于35%)•小于20%时,退汞效率为20%残余汞饱和度%退出汞饱和度%退汞效率%始汞饱和度%始汞饱和度%始汞饱和度%40302010403020104030201010 50 10010 50 10010 50 100•产油压差与残余饱和度及退汞饱和度相关•残余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原始饱和度大于20%时,近于线性正相关;•退出汞饱和度与原始饱和度成正比,其斜率较上述的残余饱和度曲线大,•退汞效率在原始饱和度大于50%时,波动不大(约4 0~45%),•小于50%时,退汞效率较低(小于35%)•小于20%时,退汞效率为20%。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二、最小产油压差0501000.010.1110饱和度饱和度(%)毛毛管管压压力力(Mpa) 1101000.120406080孔喉半径孔喉半径(m mm)汞汞饱饱和和度度(%)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1101000.120406080孔喉半径孔喉半径(m mm)汞汞饱饱和和度度(%)1101000.120406080孔喉半径孔喉半径(m mm)汞汞饱饱和和度度(%) 1101000.120406080孔喉半径孔喉半径(m mm)汞汞饱饱和和度度(%)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 1101000.120406080孔喉半径孔喉半径(m mm)汞汞饱饱和和度度(%)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完井后自动产油区完井后自动产油区完井后完井后不自动不自动产油区产油区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完井后自动产油区完井后不自动产油区1101000.120406080孔喉半径孔喉半径(m mm)汞汞饱饱和和度度(%) 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第一节 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控制模型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三、定量判断油藏生产能力1101000.120406080孔喉半径孔喉半径(m mm)汞汞饱饱和和度度(%)分界线分界线分界线分界线八区乌尔八区乌尔八区乌尔八区乌尔禾储层禾储层禾储层禾储层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1.微观均质系数微观均质系数A的影响的影响  根据胜利油田的研究,砂岩储层中,油岩样的微观  根据胜利油田的研究,砂岩储层中,油岩样的微观均质系数与驱油效率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均质系数与驱油效率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η0=-6.34+60.42A    R=0.85              η0.5=7.5+59.7A      R=0.91              η10=31.0+48.6A R=0.89              η30=41.2+40.9A R=0.93    式中 式中 η10──脚标表示含水率为脚标表示含水率为10%时的驱油效率时的驱油效率以上四式表明微观均质系数对各不同时期的驱油效率都是正线性相关,这种线以上四式表明微观均质系数对各不同时期的驱油效率都是正线性相关,这种线性相关特征表现出性相关特征表现出斜率斜率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不同,,随含水率的上升而减小随含水率的上升而减小  类似地,获得了强亲水岩样的经验统计关系式  类似地,获得了强亲水岩样的经验统计关系式              η0=-0.83+75.2A R=0.76              η0.5=24.5+50.38A R=0.73              η10=42.36+45.78A R=0.71              η30=49.60+36.54A R=0.65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2.孔喉半径的变异系数孔喉半径的变异系数C的影响的影响  用孔喉的统计学参数均值和方差可计算出孔喉的变异系数。

        用孔喉的统计学参数均值和方差可计算出孔喉的变异系数 σ C= ── r r=∑ri.△△Si/100 ∑(xi-x)2△△Si σ= ──────── 100    强亲水条件下,驱油效率与变异系数强亲水条件下,驱油效率与变异系数C的关系式:的关系式:         η0=72.25--46.21C R=-0.735          η0.5=71.65--28.73C R=-0.654          ηend=87.45--24.65C R=-0.698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2.孔喉半径的变异系数孔喉半径的变异系数C的影响的影响0.7 0.8 0.9 1.0 1.1 1.2 1.3 1.490050变异系数C水驱油效率%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3.孔喉比Vpt对驱油效率的影响0 1 2 3100050孔喉比Vpt水驱油效率%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4.配位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配位数大(Z=6)配位数小(Z=3)采收率高采收率低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4.配位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配位数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油油油水水水abcdea、b、c-死端孔隙 d -并联喉道 e-不规则孔隙边缘 亲水岩石亲油岩石水水油油油油油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润湿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润湿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水-环状油-迂回状水-迂回状油-迂回状水-迂回状油-迂回状水-迂回状油-环状水-迂回状油-孤立状水-孤立状油-迂回状水油亲水岩石亲油岩石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一、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油气驱替特征的影响润湿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润湿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渗透率渗透率k 10-3m mm21 10 100 1000 10000渗透率渗透率k 10-3m mm21 10 100 1000 10000abcdejihgf图6-13 渗透率组合模型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岩性剖面微电极曲线渗透率 (10-3mm2)驱油效率 % 10 20 Wm100 500 1000 5000 20 40 60 80图6-14 不同渗透率组合驱油效率实例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0100500 0.3 0.6 采收率生产水油比m/m正韵律 无窜流反韵律储层均质储层图图6-15 不同渗透率组合的数字模型结果不同渗透率组合的数字模型结果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1.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渗透率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二、储层宏观孔隙结构特征对驱油效率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可采储量可采储量可采储量可采储量–可采储量通常定义为在可采储量通常定义为在现代工艺技术现代工艺技术和和经济经济条件下,能从油条件下,能从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量。

      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量•现代工艺技术条件是现代工艺技术条件是技术技术保证即能用于采出油气的各种工艺技保证即能用于采出油气的各种工艺技术,这些技术是指在目前世界范围的工艺技术,并不仅局限于本术,这些技术是指在目前世界范围的工艺技术,并不仅局限于本地区的工艺技术地区的工艺技术•经济条件是指必须在有经济条件是指必须在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条件下的开发,因此这是效益保条件下的开发,因此这是效益保证,这种效益是受多因素控制,主要受技术、成本等投资费用和证,这种效益是受多因素控制,主要受技术、成本等投资费用和原油市场价格的控制原油市场价格的控制•因此可采储量是相对于一定的因此可采储量是相对于一定的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和和经济条件经济条件的量,同一个的量,同一个油田相对于同样的地质储量,其可采储量将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油田相对于同样的地质储量,其可采储量将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原油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原油价格的提高而增加 •采出程度采出程度–采出程度是指某时期的采出程度是指某时期的累积采油量累积采油量与与地质储量地质储量的比值•采出程度是随采出程度是随开采时间开采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加的推移而不断增加的•不同时期不同时期的采出程度反映了该时期的技术方法和油藏的地质特征,的采出程度反映了该时期的技术方法和油藏的地质特征,如溶解气驱阶段的采出程度反映了溶解气能量的大小和利用情况如溶解气驱阶段的采出程度反映了溶解气能量的大小和利用情况及地质条件,这时的采出程度也叫及地质条件,这时的采出程度也叫溶解气驱采收率溶解气驱采收率。

      •又如又如无水采出程度无水采出程度反映的是在生产井不含水时的采出油量的多少,反映的是在生产井不含水时的采出油量的多少,它与储层的性质、原油性质和开采方式等相关它与储层的性质、原油性质和开采方式等相关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 •剩余油剩余油–剩余油是指开采到剩余油是指开采到目前目前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可采可采储量储量,在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油量之差在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油量之差•剩余油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措施下能采出的油,但由于剩余油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措施下能采出的油,但由于开开发方式发方式、、开发策略开发策略或或开发方案开发方案的不当而仍剩余在地下的油的不当而仍剩余在地下的油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 •残余油残余油–残余油是指开发到残余油是指开发到废弃废弃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地质储量,即为止,还残留在地下的地质储量,即等于等于地质储量地质储量与与最终累计采油量最终累计采油量之差–残余油在目前的残余油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工艺技术条件下不能采出的油,或者是在目前的工不能采出的油,或者是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开采艺技术条件下,进行进一步的开采无经济效益无经济效益的油。

      的油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剩余油及相关基本概念 剩余油类型剩余油类型•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开发层系剩余油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已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层系剩余油 指在开发区范围内,正式开发或已经开发层系指在开发区范围内,正式开发或已经开发层系(产层)的剩余油产层)的剩余油–这类剩余油是由于油藏这类剩余油是由于油藏储层物性差储层物性差或或连通性差连通性差,而使油剩余在,而使油剩余在井间井间或在或在油藏边缘油藏边缘 •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 指在开发区内,没有射开或油层受指在开发区内,没有射开或油层受阻的剩余油阻的剩余油–由于油藏物性和含油性较差,在油层有效厚度划分时没有被由于油藏物性和含油性较差,在油层有效厚度划分时没有被划为有效厚度,因而没有列为开发层系进行射孔投产;划为有效厚度,因而没有列为开发层系进行射孔投产;–或者是由于泥浆的污染而使井位附近的油层堵塞,而没有采或者是由于泥浆的污染而使井位附近的油层堵塞,而没有采出该类的特点是油层的油没有被动用该类的特点是油层的油没有被动用。

      剩余油类型剩余油类型 •未动用剩余油未动用剩余油 指油藏范围内,同油层(或砂层)内不连通或连通指油藏范围内,同油层(或砂层)内不连通或连通性差,分布在开发区之外和分布在开发井之间的剩余油性差,分布在开发区之外和分布在开发井之间的剩余油–这类剩余油是由于井网过稀或井网范围过小,没有控制的油砂这类剩余油是由于井网过稀或井网范围过小,没有控制的油砂体中的剩余油,比较常见的是我国陆相透镜型砂岩油藏,分布体中的剩余油,比较常见的是我国陆相透镜型砂岩油藏,分布于开发井间于开发井间剩余油类型剩余油类型      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三种类型发未动用剩余油三种类型已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动用剩余油指在开发区范围内,正式开发或已经开发层系(产层)的剩余油指在开发区内,没有射开或油层受阻的剩余油指油藏范围内,同油层(或砂层)内不连通或连通性差,分布在开发区之外和分布在开发井之间的剩余油剩余油类型剩余油类型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一一.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1)均质连片模型均质连片模型•条件条件 当当油藏储层物性较均质油藏储层物性较均质时,油气的渗流表现为较均质的特征,因而时,油气的渗流表现为较均质的特征,因而其剩余油的特征也表现为较均质的特点。

      其剩余油的特征也表现为较均质的特点•机理机理 这种储层物性通常较好,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的驱动常常为这种储层物性通常较好,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的驱动常常为均均匀的水平推进或均匀的垂直匀的水平推进或均匀的垂直推进,在油藏中油气分布的变化表现为油水推进,在油藏中油气分布的变化表现为油水(油气)界面位置的变化和油柱高度的变化油气)界面位置的变化和油柱高度的变化•实例实例 我国辽河油田双台子油田双六井区兴隆台油藏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我国辽河油田双台子油田双六井区兴隆台油藏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平均的沉积,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平均孔隙直径孔隙直径75.13m mm,,平均平均孔吼半径孔吼半径5.26m mm,,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孔隙度20.78%,,渗透率渗透率298×10-3m mm2该油藏为带气顶的底水油藏,油藏深度该油藏为带气顶的底水油藏,油藏深度2400-2600m,,油藏高度油藏高度35-90m,,气顶高度气顶高度80-130m通过通过顶部气驱顶部气驱,,底部水驱底部水驱的开采后,油水界面上的开采后,油水界面上移,油气界面下移,在中部剩余连片剩余油,剩余油厚度为移,油气界面下移,在中部剩余连片剩余油,剩余油厚度为3-5m 。

      一一.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1)均质连片模型均质连片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一一.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2)河流相非均质模型河流相非均质模型 •特点特点 –孔隙孔隙 该类储层油藏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砂体的形态特该类储层油藏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砂体的形态特征和沉积时水体的特征密切相关,这种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或主要受征和沉积时水体的特征密切相关,这种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或主要受原生沉积时孔隙分布控制的碎屑岩储层中原生沉积时孔隙分布控制的碎屑岩储层中–储层储层 储层在宏观上的渗流非均质性继承性地受沉积水体特征的控制,储层在宏观上的渗流非均质性继承性地受沉积水体特征的控制,即古水流强烈的区域,其注水时的水流速度快,而驱油效率高,剩即古水流强烈的区域,其注水时的水流速度快,而驱油效率高,剩余油少,相反非古主水流线上的区域,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分布成余油少,相反非古主水流线上的区域,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分布成片–剩余油剩余油 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特征为蚕蚀不规则状的分布(图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特征为蚕蚀不规则状的分布(图6-20)。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一一.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2)河流相非均质模型河流相非均质模型 八4层剩余油八5层剩余油低剩余油饱和度高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一一.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2)陆相三角洲非均质模型陆相三角洲非均质模型 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北二东区未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北二东区未弱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北二东区高水淹砂岩厚度百分数等值图 北二东区高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二、二、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 •成因成因 当油气驱替均匀时,油井附近射孔井段的油气往油井渗流的同时,当油气驱替均匀时,油井附近射孔井段的油气往油井渗流的同时,射孔井段上下的油气在压差的作用下,向射孔井段渗流,使油柱高度减射孔井段上下的油气在压差的作用下,向射孔井段渗流,使油柱高度减小,减少的油柱部分被底水(油藏下部)驱替,或被气顶(油藏顶部)小,减少的油柱部分被底水(油藏下部)驱替,或被气顶(油藏顶部)驱替驱替•分布分布 剩余油分布分三个带:上部气驱剩余油带、中部连片剩余油带、下剩余油分布分三个带:上部气驱剩余油带、中部连片剩余油带、下部水驱剩余油带(见图部水驱剩余油带(见图6-21)。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二、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气顶区 底水区 连片剩余油区气驱剩余油区水驱剩余油区原始油气界面原始油水界面目前油水界面目前油气界面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二、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实例实例 剩余油的厚度在剖面上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不仅与储层的微弱非剩余油的厚度在剖面上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不仅与储层的微弱非均质性有关,而且与井网类型和开采速度等有关,从该剖面可见油井附均质性有关,而且与井网类型和开采速度等有关,从该剖面可见油井附近(连片)剩余油厚度低,井间剩余油厚度高的特征近(连片)剩余油厚度低,井间剩余油厚度高的特征双34-14双34-16双34-18双34-20654321剩余油厚度m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二、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2)陆相三角洲非均质模型陆相三角洲非均质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二、二、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3)裂缝性碳酸盐岩非均质模型裂缝性碳酸盐岩非均质模型不整合面目前油水界面原始油水界面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三、剩余油开发措施三、剩余油开发措施    1.剩余油的类型剩余油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未波及的剩余油,称为一类是未波及的剩余油,称为连片剩余油连片剩余油;;•另一类是已经采出其中部分油,仅在水驱或气驱之后,剩余在另一类是已经采出其中部分油,仅在水驱或气驱之后,剩余在被水或气驱范围内被水或气驱范围内。

      –连片剩余油连片剩余油•类型类型 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特征特征 –剩余油饱和度等于或略低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等于或略低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其值的大小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与油气驱替无关其值的大小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与油气驱替无关–不连片的剩余油不连片的剩余油•类型类型 –一类为由于润湿性的影响而剩余油的(称为一类为由于润湿性的影响而剩余油的(称为“润湿性捕集润湿性捕集”))–另一类是由于配位数大于另一类是由于配位数大于2时,剩余油在喉道中的(称为时,剩余油在喉道中的(称为“毛管捕集毛管捕集”))•特征特征 –剩余油饱和度小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小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其值的大小不仅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且与油气驱替也密切相关其值的大小不仅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且与油气驱替也密切相关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三、剩余油开发措施三、剩余油开发措施    1.剩余油的类型剩余油的类型未动用剩余油已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油油水水润湿性捕集剩余油毛管捕集剩余油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 第三章第三章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三、剩余油开发措施  2.不同的剩余油应采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措施。

      未动用剩余油已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润湿性捕集剩余油毛管捕集剩余油加密井堵水补孔注化学物质 第三节第三节 油气聚集的选优性及非均质性油气聚集的选优性及非均质性二、不同组合圈闭中油气分布模型二、不同组合圈闭中油气分布模型1.隔隔(夹夹)层影响模型层影响模型油藏油藏盖层夹层形成的油藏夹层形成的油藏储 层夹层夹层夹层形成的小油藏夹层阻止油气往上运移基岩 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一、一、隔隔(夹夹)层影响模型层影响模型 第三节第三节 油气聚集的选优性及非均质性油气聚集的选优性及非均质性二、不同组合圈闭中油气分布模型二、不同组合圈闭中油气分布模型 2.正韵律排列模型正韵律排列模型油油藏油藏油藏Ⅰ类好储层类好储层Ⅱ类中等储层类中等储层Ⅲ类差储层类差储层 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影响剩余油分布主要因素二、非均质影响影响—正韵律排列模型 部分实例部分实例•大庆油田砂岩油藏•克拉玛依砾岩油藏•石西石炭系火山岩油藏 大庆油田砂岩油藏部分实例部分实例 南阳双河油田砂岩油藏部分实例部分实例 基本认识基本认识–剩余油剩余油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剩余油类型剩余油类型 微观微观 宏观宏观–剩余油影响因素剩余油影响因素 开发地质开发地质 开发方式开发方式–研究研究•各种不同油藏的剩余油不同各种不同油藏的剩余油不同•具体油藏剩余油的影响因素不同具体油藏剩余油的影响因素不同•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微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宏观影响因素宏观影响因素 第六章第六章 作业作业1.综述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综述储层性质对油藏开发的影响2.你认为剩余油的类型主要有哪些你认为剩余油的类型主要有哪些?3.研究剩余油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剩余油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4.剩余油研究有何开发地质意义剩余油研究有何开发地质意义? 第七章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一、剩余油类型一、剩余油类型     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剩余油的类型按其产状特征可分为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三种类型(图发未动用剩余油三种类型(图6-18)已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动用剩余油指在开发区范围内,正式开发或已经开发层系(产层)的剩余油指在开发区内,没有射开或油层受阻的剩余油指油藏范围内,同油层(或砂层)内不连通或连通性差,分布在开发区之外和分布在开发井之间的剩余油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二、剩余油模型1.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1)均质连片模型均质连片模型•条件条件 当当油藏储层物性较均质油藏储层物性较均质时,油气的渗流表现为较均质的特征,因而时,油气的渗流表现为较均质的特征,因而其剩余油的特征也表现为较均质的特点。

      其剩余油的特征也表现为较均质的特点•机理机理 这种储层物性通常较好,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的驱动常常为这种储层物性通常较好,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气的驱动常常为均均匀的水平推进或均匀的垂直匀的水平推进或均匀的垂直推进,在油藏中油气分布的变化表现为油水推进,在油藏中油气分布的变化表现为油水(油气)界面位置的变化和油柱高度的变化油气)界面位置的变化和油柱高度的变化•实例实例 我国辽河油田双台子油田双六井区兴隆台油藏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我国辽河油田双台子油田双六井区兴隆台油藏属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平均的沉积,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平均孔隙直径孔隙直径75.13m mm,,平均平均孔吼半径孔吼半径5.26m mm,,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孔隙度20.78%,,渗透率渗透率298×10-3m mm2该油藏为带气顶的底水油藏,油藏深度该油藏为带气顶的底水油藏,油藏深度2400-2600m,,油藏高度油藏高度35-90m,,气顶高度气顶高度80-130m通过通过顶部气驱顶部气驱,,底部水驱底部水驱的开采后,油水界面上的开采后,油水界面上移,油气界面下移,在中部剩余连片剩余油,剩余油厚度为移,油气界面下移,在中部剩余连片剩余油,剩余油厚度为3-5m(见图6-19)。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二、剩余油模型1.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1)均质连片模型均质连片模型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二、剩余油模型1.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2)河流相非均质模型河流相非均质模型 •特点特点 –孔隙孔隙 该类储层油藏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砂体的形态特该类储层油藏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砂体的形态特征和沉积时水体的特征密切相关,这种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或主要受征和沉积时水体的特征密切相关,这种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或主要受原生沉积时孔隙分布控制的碎屑岩储层中原生沉积时孔隙分布控制的碎屑岩储层中–储层储层 储层在宏观上的渗流非均质性继承性地受沉积水体特征的控制,储层在宏观上的渗流非均质性继承性地受沉积水体特征的控制,即古水流强烈的区域,其注水时的水流速度快,而驱油效率高,剩即古水流强烈的区域,其注水时的水流速度快,而驱油效率高,剩余油少,相反非古主水流线上的区域,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分布成余油少,相反非古主水流线上的区域,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分布成片–剩余油剩余油 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特征为蚕蚀不规则状的分布(图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形态特征为蚕蚀不规则状的分布(图6-20)。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二、剩余油模型1.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剩余油分布的平面模型 2)河流相非均质模型河流相非均质模型 八4层剩余油八5层剩余油低剩余油饱和度高剩余油饱和度 北二东区未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北二东区未弱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北二东区高水淹砂岩厚度百分数等值图 北二东区高水淹砂岩厚度等值图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2.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 •成因 当油气驱替均匀时,油井附近射孔井段的油气往油井渗流的同时,射孔井段上下的油气在压差的作用下,向射孔井段渗流,使油柱高度减小,减少的油柱部分被底水(油藏下部)驱替,或被气顶(油藏顶部)驱替•分布 剩余油分布分三个带:上部气驱剩余油带、中部连片剩余油带、下部水驱剩余油带(见图6-21)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2.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气顶区 底水区 连片剩余油区气驱剩余油区水驱剩余油区原始油气界面原始油水界面目前油水界面目前油气界面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2.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1)三角洲前缘均质模型•实例 剩余油的厚度在剖面上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它不仅与储层的微弱非均质性有关,而且与井网类型和开采速度等有关,从该剖面可见油井附近(连片)剩余油厚度低,井间剩余油厚度高的特征。

      双34-14双34-16双34-18双34-20654321剩余油厚度m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2.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2)陆相三角洲非均质模型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二、剩余油模型2.剩余油分布的剖面模型 3)裂缝性碳酸盐岩非均质模型不整合面目前油水界面原始油水界面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三、剩余油开发措施三、剩余油开发措施    1.剩余油的类型剩余油的类型–主要有两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未波及的剩余油,称为一类是未波及的剩余油,称为连片剩余油连片剩余油;;•另一类是已经采出其中部分油,仅在水驱或气驱之后,剩余在另一类是已经采出其中部分油,仅在水驱或气驱之后,剩余在被水或气驱范围内被水或气驱范围内–连片剩余油连片剩余油•类型类型 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已开发未动用剩余油•特征特征 –剩余油饱和度等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等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其值的大小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与油气驱替无关其值的大小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与油气驱替无关–不连片的剩余油不连片的剩余油•类型类型 –一类为由于润湿性的影响而剩余油的(称为一类为由于润湿性的影响而剩余油的(称为“润湿性捕集润湿性捕集”))–另一类是由于配位数大于另一类是由于配位数大于2时,剩余油在喉道中的(称为时,剩余油在喉道中的(称为“毛管捕集毛管捕集”))•特征特征 –剩余油饱和度小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小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其值的大小不仅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且与油气驱替也密切相关。

      其值的大小不仅与油气聚集有关,而且与油气驱替也密切相关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三、剩余油开发措施  1.剩余油的类型未动用剩余油已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油油水水润湿性捕集剩余油毛管捕集剩余油 第三节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三、剩余油开发措施  2.不同的剩余油应采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措施未动用剩余油已开发层系剩余油未开发层系剩余油润湿性捕集剩余油毛管捕集剩余油加密井堵水补孔注化学物质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