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doc
4页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吕楠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摘 要: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不可忽视文化缺省的存在, 文化缺省也是文化交流过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更好的解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问题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化缺省的基本内涵, 并进一步探究了当前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的三种类型, 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补偿的具体策略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化补偿; 策略; 作者简介:吕楠 (1978.5-) , 女,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一、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定义文化缺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作者为了能够达到语言简洁的语言效果, 省略了与其意向读者之间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 读者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 轻松解决文化缺省问题, 从而获得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感受阅读内在的美感, 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感但是,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跨文化背景的读者并非原文作者的目标读者, 因此, 也就没有和作者一样的文化背景, 无法理解文化缺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也就不能准确、连贯的理解翻译之后的文学作品, 甚至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尴尬体验。
因此,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对文学翻译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二、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归类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分成三个大类, 即绝对文化缺省、相对文化缺省和对应文化缺省一) 绝对文化缺省绝对文化缺省即文化空白绝对文化缺省指的是翻译的接受者和原文作者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绝对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反应在文学作品里面, 某些文化背景知识只能为作者一国的读者所理解, 而不能被他国的读者所理解的文化缺省现象简言之, 就是在一国的文化之中, 不存在指示意义或者没有相对应文化内涵的事物一般而言, 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中存在的绝对文化缺省比较多例如, 在我国的宗教文化中, 经常会说道“菩萨保佑”、“借花献佛”;在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中, 类似“外甥打灯笼———照舅 (旧) ”的谚语、歇后语、字谜等, 均为绝对文化缺省的一部分;另外, 我国自然文化中关于生肖和节气的知识, 以及我国传统节日中“登高”、“包粽子”之类的文化风俗也是绝对文化缺省;我国历史文化中“草木皆兵”、“刻舟求剑”之类的典故等;古代哲学文化中的“中庸”、“天人感应”等等二) 相对文化缺省相对文化缺省即部分文化缺省。
部分文化缺省和绝对文化缺省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不同的语言里, 某一个文化的现象有着类似的文化成分, 也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成分, 所以, 相对文化缺省更加侧重于研究文学翻译中, 读者带着自身不同文化背景理解相同的文学内容呈现出的差异性一般而言,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相对文化缺省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 某一个文化意向再两国文化中都有指示意义, 并且指示意义相同, 但是, 该文化意向的文化内涵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 中国文化中“狗”的内涵多为贬义色彩, 人们常说“狐朋狗友”、“鸡鸣狗盗”就是一种带有贬义意味的文化用法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内涵中, “狗”如果要形容人, 一般不会出现贬义色彩, 而是呈现出中性的文化意蕴, 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有褒义色彩, “lucky dog”、“lazy dog”就是形容一个人很幸运, 即“幸运儿”所以,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工作者不可将狗的内涵直接进行转换第二种, 某一个文化意向在一国文化之中有额外的文化内涵, 而在另一国则没有比如, 我国的“竹”, 除了基本的植物意义, 还有额外的文化内涵,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展现的就是竹子所代表的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文化内涵。
但是, 对于欧美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 竹子只是一种普通植物, 没有额外的文化内涵三) 对应文化缺省对应文化缺省即零文化缺省指的是在两国的文化语境中, 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之中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意义比如“狐狸”这个文化意象, 不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中, 都被看做是奸诈狡猾的文化内涵, “他是个老狐狸”可以直接翻译成“He is an old fox”?所以, 对应文化缺省主要针对的是不同文化之中存在的相同之处值得我们注意的要点是, 文化缺省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动态的, 而非静态的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全球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很多以前是绝对文化缺省和相对文化缺省的文化成分, 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对应文化缺省比如, “风水”“饺子”这些原本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元素, 随着文学作品跨国传播和不同国家的沟通交往的加强, 已经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绝对文化缺省, 很多西方国家的读者也能够完全理解, 所以, 可以直接音译成“feng shui”“jiao zi”三、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分析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文化缺省的情况, 影响了读者对文学内涵的理解, 所以, 翻译工作者必须要运用更加有效的翻译手段进行文化补偿。
许多知名的翻译工作者一直提倡要符合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更加侧重于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现在异国读者面前, 下文主要探析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策略一) 绝对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1) 直译一般来说, 直译属于文学翻译最为常规的翻译方法, 所以, 可以更加真实的还原文学的本来面目, 保证原文更加的原汁原味例如, 在翻译“得陇望蜀”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直接翻译为“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ung”, 在这个翻译语句中, 我们可以发现, 翻译者保留了“陇”和“蜀”的文化内涵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类似于成语和典故这样的文化都涉及到了具体的历史故事, 所以, 翻译工作者为了保证翻译的真实性, 一般会选择直译的方式, 保留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2) 直译加注如果通过直译没有办法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翻译人员可以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 也就是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通过加注来具体说明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历史知识, 可以补充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的内容, 也有利于读者了解文学作品诞生的文化知识一般来说, 直译之后的加注可以有三种形式, 即附注、脚注、尾注。
例如, 我们在翻译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 对其中的“白露”“霜降”可以先翻译成“White Dew”“Frost Falls”, 然后再通过加注的方法来说明“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哪一个具体的时间通过直译加注释的形式, 不仅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而且也顺利的消除了译文读者在理解过程中的障碍3) 意译意译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翻译形式, 尤为适合在文学翻译中使用因为意译不要求完全按照原文的行文方式来翻译, 而是要求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内容所以, 意译最大的好处在于译本的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 不被他国文化的文化特性所难住比如, 在翻译“东床”的过程中, 此词出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东床的故事, 后人便把女婿称作是“东床”翻译人员可以将“东床”翻译成“husbands”, 通过具体的意思来翻译原文词语所指的内容, 使语义更加清晰明了, 更加容易被译文读者所理解二) 相对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1) 直译在处理相对文化缺省成分时, 译者为保持源语文化特色, 一般会采取直译的方法如《红楼梦》书名被翻译成为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富贵, “红楼”有大户人家或名门显贵之意;但在英语文化里, “红色”代表暴力、灾祸、血腥, 而“红楼”不过是一座红色的房子, 并没有引申的内涵意义。
但是杨氏夫妇还是保留了“红”的意象, 意在保持源语风貌, 传达中国文化2) 直译加文内解释如果直译无法完整传达源语意义, 译者会在直译基础上加注解以弥补缺省带来的损失以“岁寒三友”的翻译为例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由于其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人对其有很高的评价岁寒三友图案也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但英语语境中并没有岁寒三友的说法, 而松、竹、梅只是三种普通植物, 没有特殊文化意义因此译者在处理此文化缺省成分时, 首先将其直译为 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 然后又扩展解释了岁寒三友代表的内容———pine, plum and bamboo, 既保留了原文语言特色, 又让译文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3) 意译意译法也是译本中处理相对文化缺省的主要方法之一如“赏花玩柳”一词的翻译花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指代妓女或妓院, 但在英语中却没有这样的含义, 因此如果将这两种意象直译为 flower sand willow, 译文读者会摸不着头脑翻译时译者将“赏花玩柳”指代的意义翻译了出来, 译成 brothels, 扫除了读者在理解上的障碍。
四、结束语本文在分析文学翻译中文化缺省内涵和类型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补偿的策略, 包括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在内的诸多文化补偿策略, 可以为今后的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当然, 本文的研究并未面面俱到, 也存在不少瑕疵和疏漏, 希望以后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参考文献[1]王东风.文化缺省语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中国翻译, 1997 (6) , 55. [2]刘桂兰, 肖永贺.浅谈补偿文化缺省的解释性翻译限度[J].上海翻译, 2016, 02:61-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