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月日的由来.doc
20页一、年月日的由来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
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了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
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 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二、了解中国历法的原理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
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间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阳历、阴历、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
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闰年的计算方法除去世纪年(如1800年为18世纪……)外,凡是年数能被四除尽的就是闰年,如1948年、1952年等等至于世纪年,只有世纪数能被四除尽或年数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如1600年到2000年当中的1700年、1800年和1900年,世纪数不能被4除尽,同样年数也不能被400除尽,所以这三个世纪年不是闰年,也就是从1700年到2000年400年中减少的那三个闰年 三、农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
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
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