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抗日时期的农贷与农村金融.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9007897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0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抗战时期的农贷与农村金融【摘要】战时,军队和人民的衣食依赖于农业,后方经济的发 展也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故发展农业生产,开发发村经济,成为 国民政府对大后方农业的基本政策推行农业贷款,发展农村金 融,是国民政府在开发农村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这项 政策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配合军事和政治的重要紧急手段之一 农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作用是有 限的从农贷的发展可以透视国民政府的战时农业和农村政策关键词3战时农贷原因【正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人口结构方面,全国有80%以上 的是农民,在国民经济方面,工业总产值不及10%,而90%以上则 是农业收入;在农业地域分布方面,西南西北诸省的农业长期处于封 闭落后状态,粮、棉、布匹等不能完全自给,发展起点很低抗战爆 发以后,由于大片国土沦丧或成为战区,使得本已凋敝的中国农业更 加雪上加霜,遭受巨大的打击或损失而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状况对于支撑战时经济,坚持长期抗战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国民政 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大后方农业生产,其中推行农贷,调剂农 村金融是重要的额措施之一第一、抗战前大后方农村的金融状况抗战以前,西部农业金融呈枯竭之景。

      大后方农村尚无近代的农 贷机构,银行资金集中于都市,不屑问津于经长期军阀战乱后日趋残 破的农村活跃于西部农村的主要是店铺、当铺、钱庄、钱会一类封 建色彩浓厚的旧式金融机构以及地主、富农和商业高利贷者丙部的 广大农民长期以来饱经封建军阀、地主、及商业高利贷者的掠夺,也 円益走向破产,以致典卖天地,或沦为佃农,或流离他乡无法继续 其简单再生产面对西部地区农村如此严峻的局面,国民政府认为必 须采取存力措施,迅速改变西部农村状况,把农贷作为“复兴农村经 济”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其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各地农贷一时处于 停顿状态,为了使农贷不仅不至中断,而且要在西部地区发展农贷, 以适应战时大后方农村建设的需要,国民政府成了在战时国统区发动 农贷的主要力量第二、战时农贷的发动和扩展(1937年至1941)“八一三”抗战发生以后,国民政府向西部地区大规模地注入 资金,包括推行农贷1937年八月公布《四行内地联合贴放办法》, 规定可以用米、麦、杂粮、面粉、棉花等共22种农副产品作为抵押 向银行贷款以流通丙部农村金融同年九月,实业部令发《各省市办 理合作贷款要点》5条,规定农贷分为信用放款、储押放款、运输放款、 设备放款和工程放款5种。

      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战 时合作农贷调整办法》4项,规定各金融机关在战前办理农贷之区域 仍应继续办理,原定农贷和约仍应继续进行,不得减少农贷数额等 接着行政院通过《扩大农村贷款办法》,在农贷对象、农贷数额、推 进合作和各农贷机关的协调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丼中关于农贷对象 者,规定农贷机关办理农贷除尽量利用各种合作社外,“但在抗战期 内凡经农贷机关承认之其他农民组织,亦得为贷款对象”1938年4 月,为适应战时调剂丙部地区金融、扶助农工商各业的需要,财政部 颁行《改进地方金融机构办法纲要》,在有关农业金融项下,规定, 凡向国家银行领用一元券及辅币券的地方金融机构,必须增加办理下 述业务:农仓、农产品储押、种子、肥料、耕牛、农具、农田水利等 项农贷:规定“凡地金融机关关于农产品上之各种放款,与中国农民 银行或农本局合作该纲要的宗旨,一是要引导地方的金融机构资 金流向农村,二是要通过银行将尽可能多的呆滞的农产和其它固定资 金转化为流动的农业资金,以调剂农村金融同年8月,根据国民党 临时代表大会关于“贷款农民以裕农民生活,应由中央继续扩大贷款 范围”的决议案,经行政院第368次会议审核通过,由经济部拟定令 颁《扩大农村贷款范围办法》。

      由于国民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 政策、办法和措施,国统区农贷在由平时转向战时的动荡的非常时期, 处变应变,从整体上来说基本没有停顿并继续有所发展1938年末国民政府最终完成了迁都重庆的过程,基本实现了向 中国西部的军事、经济、文化的战略转移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 在战时国统区大规模地推行农贷,开始了维持三年的大力扩展农贷的 阶段1939年9月,四联总处依据《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及《战时 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纲要》,改组成为统筹全国金融业务之总枢纽, 幵始着手整顿全国农贷业务当时的农贷机构,除了国家行局、农本 局外,还有地缝银行和典当、合会、钱庄等就是金融机构这些农贷 机构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情况在这时愈演愈烈为此,为调整各行 局农贷的步伐,集中力量推动农贷起见,四联总处在同各方商讨后, 于当年底增设了对全国农贷事宜“负统划督促及联络之责”的农业金 融处,“巾农本局与四行共同参加,集中设计,督促联络,使各行局 农贷业务打成一片,也免重复与冲突以四联总处这样一个付费通 寻常的机构来主持、设计、审核农贷,中国近代农贷的管理第一次统 一于具有相当权威的中央决策机构,有利于国民政府统筹,推进战吋 国统区的农贷。

      四联总处统筹农贷以后,为进一步推动农贷,颁布了一系列的文 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年度农贷总的方针的确定该总处1940年3 月发出的《二十九年度中央信托局,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及农本 局农贷办法纲要》,不仅是指导1940年农贷的纲领性文件,而且对这 一时期的农贷方针政策都有影响该纲要规定农贷的方针是:“贷款 区域应力求普遍,尽量使农户直接享受贷款之利益”;贷款数额应予 提高,以适合当地农民之生产需要”四联总处第69次理事会通过《三 十年度中央信托局,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及农本局农贷办法纲要》, 规定在1941年继续扩展农贷,同时对1940年度的农贷纲要做了某些 调整按照四联总处制定的扩大农贷、“农贷数额应予提高”的方针, 1939年至1941年国统区农贷呈急剧扩大之势,首先表现在农贷数额 的不断提高上1937年至1941年间,各年农贷增长指数都高于农民所付物价指数,说明这期间的农贷是扩展的,1941年是抗战时期农 贷扩展的最高峰农贷的扩展主要是国民政府动用国家金融机构的力 量来达成,因而农贷数额的增加以1940年为例,中国、中农、交 通、中信四行局的农贷总额,较1939年“约增一倍”,较1938年“约增四倍以上”。

      农贷的扩展还表现在农贷的种类上,农贷的种类可以从两方面来 考察以贷款的区域而言,自1940年始,四联总处在普通区农贷的 基础上,增加了战区、边区和收复区三种农贷普通区农贷主要是指 大后方各地的农贷,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生产复兴农村经济,保证 军需民使食;战区农贷是指向作战地区和接近作战前方地区投放的农 贷;边区农贷是指投向偏远地区的农贷;收复区农贷是投向国民党军 队收复的原敌占区的农贷以1941年四联总处与各省所订农贷合约 计,普通区域农贷为18881.5万、边区农贷520万元、战区农贷1500 万元、收复区农贷1500万元普通区域农贷一项占该年农贷合约总 额的85%,其他3项之和占15%最后,农贷的扩展还可以就农贷用于农业、农村的各种用途来看, 以1941年所设立的农贷种类最多,有农业生产贷款,农业供销贷款、 农田水利贷款、农村运输工具贷款、佃农购置耕地贷款、农村副业贷 款、农业推广贷款、农村消费和农村公用贷款等9种第三、抗战后期农贷的调整和收缩(1942年至1945年)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对农贷的 方针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收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贷数额的收缩。

      四联总处在制定1942年农贷方针时指 出:“本总处订定三十一年度各行局办理农贷方针,其目的即在紧缩 放款之基本政策下,谋农贷合理之调整及农业生产之增加”四联总 处制定的1942年农贷办法,一改往年农贷以各省机关签订农贷合约 所列实际需要总额的的六至八成贷出的惯例,规定1942年度“为紧 缩放款起见,除农田水利贷款额度仍以需要总额八成为限外,艽他贷 款概以需要总额之六成为最高限度”其次是农贷重心的调整和农贷种类的减少四联总处第149次理 事会通过的《三十二年度农贷方针》,提出“农贷以直接增加生产为 0的”、“注重农田水利与农业推广贷款,以增加粮食生产为中心” 这一阶段的农贷,突出地强调以增加粮食为中心,是与1940年以后 国统区发生粮食危机,急待增加粮食产量相适应的在农贷种类方面, 四联总处制定的《三十一年度农贷办法纲要》,把扩展农贷最高峰的 1940年时的9个农贷种类,“减为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业推广、 农村副业、农产运销五种贷款”而与1941年相比较,经过调整后, 普通区农贷所占整个农贷的比重大为提高,而战区和边区农贷大为降 低,收复区农贷则被取消了第三,是国家金融机关办理农贷的统一。

      自四联总处在统筹农贷 以后各行局在办理农贷时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 四联总处统筹农贷,并未能也不可能统管农贷,农贷的实际操作仍需 各行局具体进行,各行局在实施农贷过程中互相摩擦的问题仍未能彻 底解决,滞碍农贷发展,各方反应强烈1942年5月,四联总出对国家行局进行专业化改组,其中规定“农贷方针及重要农业贷款与投 资,应由四联总处理事会核定,交由农民银行承做中交两行及中信 局现右之农贷业务,应逐渐收缩,移归农民银行接收办理”7月, 四联总处规定各行局农贷业务于1942年8月31日统一交接,自此以 后,抗战后期办理农贷的国家金融机构定为一尊,以期职责专一、事 权集中、提高农贷实效国民政府对农贷的方针政策大规模的调整和收缩是有深刻的历 史背景的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国民政府实行的田赋征实、征购、征借使国民政府掌握了 大量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以及所施行的粮食及农产品的统制政策收 到成效最初实行田赋征实的1941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民政 府获得丫粮食54892995市石,从而保证丫军粮民食以后各年“军 粮完全可以由其供应”由于田赋征实在1941年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国民政府考虑到粮食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1942年国民政府幵始调 整减缩农贷,且在以后各年中通过田赋征实、征借、征购能较好的保 证军粮和公粮的供应,因而缩小农贷这一政策得以继续。

      第二、由中国农民银行专门办理农贷业务1942年5月28日四 联总处规定“中央两行及中信局现有之农贷业务,应逐渐收缩,移归 农民银行接收办理”自此,中国农民银行即成为一个办理农贷的专 门机构金融机构巾多家转为一家,实质是一种多样性向单一性的转 变这种单一性相对于前期实施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来说必然会发生一 些变化,而中国农民银行的不足性就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凸显此外, 该时期进行农贷的利润要低于进行商业贷款利润,由于资本的逐利 性,必然就会有资本被抽出转移至非涉农的借贷活动,以谋求资本盈 利的最大化,这些情况也是导致农贷缩小的原因第三、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抗战的中后期,整个国统区爆发 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为了维系国统区的经济不至于全面崩 溃,为抗战提供经济保障,国民政府抑制通货膨胀和物价的飞涨就成 为了经济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紧缩农贷,就使得农村的资金 减少,对于物价上涨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农贷本身的不 合理性以及农贷实施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农贷资金很大程度上 成为进行一些投机活动的资金,紧缩农贷也就减少了游资的炒作第四、严重的粮食危机,也是导致国民政府农贷政策调整的原因 之一。

      粮食的缺乏和粮价的飞涨,国民政府意识到粮食产量的直接增 加是最为紧迫的,而于粮食增产最为有效的就是农业生产贷款和农田 水利贷款,带来的增产见效周期短,效果明显,尽管农田水利贷款的 收回周期相对较长,但见效快,效果持续时间长对于其他种类贷款 进行压缩,从而使得总量降低此外,农贷实施过程中的诸多流弊饱受批评,认为没有达到农贷 实施的初衷和目的,反而造成了诸多问题诸如农业贷款用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