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马克思主义他者思想的精神性述论.docx
11页有机马克思主义“他者”思想的精神性述论 赵婧如+田明摘 要:现代性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重重危机为应对现代性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困扰,有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结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它对现代性展开批判的同时,为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困境开辟出了一条颇具创造力的化解之道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以及伦理等几个层面开显出其思想的他者维度,有力地确证了有机马克思主义他者思想的合法性,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Key:有机马克思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他者”思想:B15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7)09-0058-03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当前正在兴起的一个开放性新学说,伴随着“有机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国内外更多的学者从政治、生态、农业等方面对有机马克思主义予以关注但目前关于有机马克思主义“他者”思想的相关研究还鲜有所见,这实际上是一种缺失张秀华教授在“第六届心灵比较研究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怀特海他者思想的精神性(Whiteheads Spirituality of Thought of the Other),从本体论、认识论乃至价值论层面阐释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他者之维。
有机马克思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基础,并将过程哲学作为其基本思维模式,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必然内在蕴含着他者思想的精神性过程”与“有机”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视角对自身立场和旨趣所作出的诠释王治河教授曾明确指出,过程马克思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体两面,前者对应“动在”,后者对应“共在”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出场,它所要解决的是现代性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在如此语境下才能够涉及到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一种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思维方式,[1]它反对机械论的、二元论的、还原论的解释范式,主张万物皆有主体性并以此展现其自身内在价值,主张用一种有爱的、厚道的、共容的态度对待自然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现代性危机的同时,开显出他者的价值及他者的福祉,从而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深远的思考和谋划因此,我们可以说,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内在地蕴含了他者的思想,而且无论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乃至伦理与正义层面,都绽放出他者之维度一、有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上的他者在场有机马克思主义将怀特海的机体思想作为其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怀特海看来,世界的本质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同样亦非二者混合的实体。
整个宇宙绝非是作为物理粒子或纯粹精神聚合的实体,而是以一个关系性过程的汇聚而存在,关系性才是世界的本质处于宇宙之中形形色色的存在物无一不是关系性的存在,这些关系性的存在是经验和感受的合流,并一直处于流动变化的生成状态我们的世界正是由这些经验性和感受性的存在共同汇聚而生成出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怀特海的哲学所强调的是整体,而非分析他的哲学所要做的是对世界整体图景的描画,而非细枝末节的勾勒马恩同样将我们的宇宙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2]这就表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化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整个自然界显现为一种过程的汇聚,而非冰冷的无机物的集合值得注意的是,汇聚的过程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的、经验的、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近代自然科学将宇宙之内存在着的万物,作为一个不变对象而进行考察,认为世界只不过是作为物理粒子汇聚的集合,这是自然科学在本体论上的预设怀特海力图打破这种实体性的本体论预设,摒弃这种无生命的、无变化的、孤立的思维方式因此,他将“事件”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借以代替“实体”概念,从而来表达宇宙内一切存在的活动变化状态。
在怀特海那里,整个宇宙不是作为孤立的实体性“事物”或者“存在物”而存在,而应是关联性“事件”的有机汇聚每一个现实中的实际实有都是一系列“事件”的共同汇聚,而事件也绝不是静止之物自它现身之时起就总保持一种涌动不息的姿态,始终处于流变之中,并为其他事件的形成提供予料某一事件总是同其他事件保持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种种事件变化之下的存留,它将整个宇宙展现为一个关系之网怀特海的“事件”概念表明,宇宙中的一切现实存在绝不是孤立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众多现实实有的合生一个或一些现实实有是另一个现实实有生成并获得自身存在的理由和根据[3]某个现实实有的存在和生成总是以作为他者,为其他现实实有的存在和生成提供前提条件包括上帝也不是超越于事件之外的孤立存在,在其本性上上帝也只是作为完善世界的一种现实实有的合生上帝始终处于生成的状态中,并内在于万物之内而传统基督教中的上帝是绝对性的上帝,上帝在最初创造了天堂和尘世,这实际上也就暗示了上帝常常采取无中生有的方式进行它的造物行为这種“生有”意味着世间万物没有原因、没有形式、没有目的,直接由上帝所组建上帝的造物行为无论何时都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它的创造既没有外部必要性,也没有内部推动力可以决定它。
上帝控制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成,他不受任何其他原则的限制没有任何物质或规则能够去限制上帝或抑制他的创造愿望,一切的存在都纯粹来源于上帝怀特海不是将上帝作为一个超越者而脱离于万物之外,而是将上帝内在于万物之中,这一点与传统有神论截然不同一方面,上帝进入一切他者之中——世界之中一切存在都是依赖于其自身中所绽放出的上帝光辉而存在;另一方面,一切他者也都进入上帝之中——作为予料被摄入上帝之中因此,我们既可以说世界内在于上帝,也可以说上帝内在于世界,上帝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割舍不断的先天性的共生关系怀特海用关联性的“事件”代替孤立的“实体”,从而确证了他者在本体论上的合法性endprint二、有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的他者之维怀特海在构建他的过程本体论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问题就是对近代科学机械论范式的解构怀特海认为,依赖于牛顿经典力学的近代科学的内核,实质上是实体性的二元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方式相信复杂性背后隐藏着简单性和美,复杂现象可以还原为简单的本质[4]在机械论看来,相对于自然,人只是作为纯粹的旁观者,与自然是绝不同质的存在类别,彼此间的存在并无相互依赖性同时人又同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一样都是上帝制造的某种机器,并依照预设的轨道进行运动。
因此,物质被当做衍生万物的基本单位,强调规律性和还原性,并力图将复杂的人类活动还原为简单的机械运作流程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机械论认识方式在17世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同时也隐藏了深重的危机这种围绕着机械论世界观所构建起来的实体性的解释范式,抹平了心灵与物质之间的边界,将心灵问题以及机体生命现象都还原为简单的粒子运动这直接导致科学与哲学的分离,自此哲学不再具备一般的适用性,而科学却充当起自然界一切现象的解释者机械论解释框架下所构建起的世界图景实际上是人为地割裂了身心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割裂人与他者之间的联系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者,人类与自然这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却异化为相互对立的物质碎片这种机械论的观念直到19世纪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才开始发生动摇因此,怀特海指出,作为自然科学新发现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快速地打碎了以经典力学为基础的机械唯物论,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一种自然机体论怀特海的机体哲学较充分地吸收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科学发展的新成果,[5]彻底颠覆了传统认识论怀特海将感官感知的感知方式分为两种——因果效验的感知方式和直接表象的感知方式,这两种经验外部世界的方式所揭示出的世界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怀特海认为,表象性直接性的感知方式能够通过我们的感知器官对外部世界作出共时性的描绘,但却很难把握到经验的总体,它只是对过去业已确立的那个世界的知觉[6]而因果效验的感知方式才更加具有始源性,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整个世界历时性的感受当我们通过因果效验的感知方式经验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意味着一切实在都同时在场,这种感知立足于当下现实,承载着过去予料,并开启未来道路,从而整体性的经验着整个宇宙因此,怀特海将因果效验的感知方式置于知觉模式的首要地位有机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所开显的他者之维和怀特海的认识论倾向始终是保持一致的它们都拒斥笛卡尔式的主客二元对立关系,主张将认识主体和经验客体统一起来尤其强调在主体生成的过程中,客体作为予料在主体的生成过程中所发挥的组建性作用主体和客体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不同事物,它们仅仅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同一事物进行考察,主体自身总是包含有客体性的要素,而在客体中也总是体现着主体光辉换句话说,自然界中处于过程之中的单位都是以自我享乐为特征的经验主体,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形形色色的种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即万物皆有主体性也就是说,万物皆具有目的性、内在价值、道德规范以及善恶属性。
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以其自身为依据,这种依据无需借助外力,而是本身就存在于自身之内,并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进行规范事物的存在不仅具有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内在于自身之中的因此,客体没有责任为成就主体而牺牲自身这种认识倾向实际上是抹去了主体与客体间的界限,提倡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有机的主客体存在状态,从而构建起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三、有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上的他者阐释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人类的中心地位而构建起来的,它赋予人类以最高的位阶人类被视为超越于万物的存在者,内在价值只属于人类,而非自然界在内的他者,这种观点在康德那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康德认为,人作为超越经验世界的理性存在者,只受制于自身所创立的法则;而自然作为无目的的非理性存在,不能为自己立法,因而只能受制于人类法则但康德将人赋予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把自然降格为纯粹为人类服务的手段性存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倾向将事实与价值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不仅否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把自然界中除人类之外的存在物仅仅作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手段,而且将人类从自然界的整体系统环境中抽离出去,割裂了作为主体的人同自然、环境、社会和他者之间的联系,抽空了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基础。
然而事物的存在与自身价值确实是无关的吗?《道德经》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简洁精辟的话语概括出,宇宙中万物所遵循的内在规律的统一性,宇宙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存在都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依循自然之法才得以生成的《周易·坤卦》中“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也表明人的美德也应该遵循大气厚实和顺的气势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主张都倡导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性,即人类自我行为原则同自然内在运行法则是一致的,即合乎道,合乎善这也就表明事物的存在与其自身价值在一开始是统一的两者的分离是到了近代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才发生的自近代科学主义产生以来,它就以独立的姿态运行和发展,并逐渐从生产活动中脱离出去,并与道德发生分离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的科学价值中立说的促动下,更加剧了事实与价值的对立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人类前行的同时,也使我们深陷工具理性的漩涡之中,现代性危机波及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存在者尤其是20世纪以来,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核安全以及一系列威脅人类身心健康及生存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性危机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作祟,它将人类的个体得失作为审视一切的准则,生命的意义逐渐表现为对私欲的谋求,这就导致了现代文明背后的人与他者共生关系的破裂。
怀特海的目的是对科学关于事实不存在价值命题的解构,他强调只有承认了他者存在具有内在价值这一前提,并赋予他者以价值主体地位,才能开显出主体人与他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有机马克思主义以过程哲学的价值倾向为尺度,认为事物的价值同事物自身的存在总是处于一种共生共在的状态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