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史研习入门).doc
13页明清史研习入门课程号: 02132400课程名称: 明清史研习入门the rudimental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开课学期:春周学时: 2 学分: 2先修课程:中国通史(古代史)1. 基本目的本课讲授明清史的基本线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七个专题,使高年级学 生学生阅读部分基础文献, 进行科研基本训练,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由基础 课学习向断代史研习转变, 提高分析能力,为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基础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 32 学时)第 1- 2 周:一、研习明清史初步1认真阅读明清史名著,掌握明清史的基本框架一一精读孟森《明清史讲义》等2、阅读明清史的主干文献,熟悉基本史料——《明史》、《明史记事本末》, 《清史稿》、《圣武记》等3、学习作专题研究的学术史,关注中外学术前沿动态4、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 3- 4 周:二、明清史的基本线索1、政治与政治制度 2、赋役制度与商品货币经济3、社会动荡与转型 4、“心学”、理学与汉学、宋学5、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 6 、“封贡”外交体制与中西文化交融实践活动:任选《明史》或《清史稿》中的一篇“本纪”,与相应一朝 的《明实录》或《清实录》对照,编写一份某帝王简表。
第 5- 6 周:三、如何利用明清史研究的工具书1、纸本工具书的种类2、纸本工具书的利用3、网络信息的查找实践活动:选择一部自己家乡所在县(或府)明清时期的一部方志,概 述该方志的主要内容和纂修特点第 7-9 周( 8周运动会):四、明清制度史研习1. 什么是制度?内容包括政治制度(中央至地方机构、军事、法律)、经济 制度(包括赋役、水利、钱法、商税、海关等),以及民族、宗教、边疆、 宫廷、外交等2. 制度研究的基本文献,以具体制度说研究方法实践活动:任选《大明会典》(万历)或《大清会典》(乾隆)中之一 种,与《明史•职官志》或《清史稿•职官志》的一部分对比,条陈其 异同第 11-12 周( 10周为黄金周):五、 明清政治事件研习1. 研习政治事件的主要资料(明清《实录》、 《起居注》 、 《方略》等官书,《上谕》、《朱批奏折》、题本等档案,文集、笔记等)2. 政治事件的分类(宫廷、军事、民族、民变、外交),以事例谈研究方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始末、影响)实践活动:选择某一政治事件叙述其始末,注明资料出处第 13-14 周:六、 明清时期人物研习1. 研究人物的基本资料(传记、文集、年谱、家谱、相关文献等)。
2. 研究人物内容(生卒年月、 学业、事功、品格、作用等),举例分析方法实践活动:利用工具书查找某人事迹与著述,编写人物简要年谱,注明 史料依据第 15-16 周:七、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选择题目(视角要新)2. 广集资料(史料长编)3. 谋篇布局(高屋建瓴)4. 学术规范(密密加典)三、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辅助阅读文献,撰写作业,课堂讨论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参考资料孟 森:《明清史讲义》、《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等,中华书局 2005 年版商鸿逵:《明清史论著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王钟翰:《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等韦庆远:《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谢国祯:《明清史丛谈》,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料学》第九章《明代史料》、第十章《清代史料》, 北京出版社, 1992 年版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 2004 年版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考试方法: 实践报告和课堂开卷笔试。
成绩 100分,实践报告 50 分(5 次,每 次 10 分),课堂开卷 50 分明清史研习入门课程教学大纲、怎样学习明清史1、认真阅读明清史名著,掌握明清史的基本框架2、阅读明清史的主干文献,熟悉基本史料3、学好作专题研究的学术史,关注中外学术前沿动态4、史学研究的理论 实践活动:作某题目的学术综述,要求只注明同类研究的论文的名称、作者、刊物、期数明清史的基本线索1 、政治制度 2、经济制度3 、社会问题 4、思想文化实践活动:概括明史或清史的主要历史特征三、如何利用明清史研究的工具书1、纸本工具书的种类2、纸本工具书的利用3、网络信息的查找实践活动:利用《中国丛书综录》查找某人及其著述,或某种著作何种丛书四、明清制度史研习1. 什么是制度,包括那些内容2. 制度研究的基本文献,以具体制度说研究方法实践活动:以明清政治制度的职官志为主,用《明实录》、《明会典》校勘《明史•职 官志》部分;或用《清实录》、《清国史》校对《清史稿•职官志》一部分,标岀不同 之处,判断正误五、明清政治事件研习1. 研习政治事件的主要资料(明清《实录》、《起居注》、《方略》等官书,《上谕》、《朱批奏折》、题本等档案,文集、笔记等)2. 政治事件的分类(宫廷、军事、民族、民变、外交),以事例谈研究方法。
实践活动:选择某一事件叙述其始末,注明资料岀处六、明清时期人物研习1. 研究人物的基本资料(传记、文集、年谱、家谱、相关文献等)2. 研究人物内容(生卒年月、学业、事功、品格、作用等),举例分析方法实践活动:编写一个人物的简谱,标注资料来源七、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 选择题目(视角要新)2. 搜集史料(史料长编)3. 谋篇布局(高屋建瓴)4. 学术规范(密密加典)参考书目:孟 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 2005 年版商鸿逵:《明清史论著合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韦庆远:《明清史新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明史专题课程号 :02132380课程名称: 明史专题 History of Ming Dynasty开课学期 :春 周学时 : 2 学分:2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1. 基本目的从国家的制度运作、 行为演变出发, 探讨明王朝对其他社会领域和个人命运的 深刻影响, 使学生既在政治史领域超越传统的王朝史观念, 又在社会经济文化史 领域弥补对国家主导地位的忽视, 从而对明代的基本历史问题乃至明史的综合特 征有系统的了解,并尝试明史领域内的学术性阅读和写作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共 34 学时)第一章背景1.特点与框架:课程特点;明代的“形象”;时间轴线;2.史料与研究:史料分类;《明史》;明史研究第二章制度史3.基本模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基本模式:地域均衡5.结构变化:祖制的强化与变异6.结构变化:勋贵士大夫的消长7. 结构变化:官制的调整第三章 政治史8. 自我维持:稳定与改革9. 自我维持:末日10. 对外行为:社会、经济、文化11. 对外行为:外国12. 历史地位:位置、关系第四章 国家与个人13. 明初的军人14. 太平盛世被旌表的节妇、义官15. 剧变时期非进士出身的地方文官16. 投降满清的有功名人士考试( 2 学时)三、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期中安排一次作业考试。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参考资料《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 1981 年剑桥中国明代史》,牟复礼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006年《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1989年《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 《明会典》,影印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局,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中华书局, 1959 年《明史》,中华书局, 1974 年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期中考试: 40%期末考试: 60%明史专题课程号 :02132380课程名称: 明史专题 History of Ming Dynasty开课学期 :春周学时 : 2学分:2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1. 基本目的从国家的制度运作、 行为演变出发, 探讨明王朝对其他社会领域和个人命运的 深刻影响, 使学生既在政治史领域超越传统的王朝史观念, 又在社会经济文化史 领域弥补对国家主导地位的忽视, 从而对明代的基本历史问题乃至明史的综合特 征有系统的了解,并尝试明史领域内的学术性阅读和写作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共 34 学时)第一章 背景1. 特点与框架:课程特点;明代的“形象”;时间轴线;2. 史料与研究:史料分类;《明史》;明史研究第二章 制度史3. 基本模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4. 基本模式:地域均衡5. 结构变化:祖制的强化与变异6. 结构变化:勋贵士大夫的消长7. 结构变化:官制的调整第三章 政治史8. 自我维持:稳定与改革9. 自我维持:末日10. 对外行为:社会、经济、文化11. 对外行为:外国12. 历史地位:位置、关系第四章 国家与个人13. 明初的军人14. 太平盛世被旌表的节妇、义官15. 剧变时期非进士出身的地方文官16. 投降满清的有功名人士考试( 2 学时)三、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期中安排一次作业考试。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参考资料《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 1981 年《剑桥中国明代史》,牟复礼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2006 年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校本1989年《明会典》,影印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书局,《万历野获编》,沈德符,中华书局, 1959 年《明史》,中华书局, 1974 年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成绩评定分为两部分:期中考试: 40%期末考试: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