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社团活动课程构建的思考.doc
6页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社团活动课程构建的思考[摘要]:学生社团是学生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为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本文试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社团活动课课程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讨论思考 [关键词]:社团活动 新课程 校园文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社团活动已嬗变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与教育教学生态,社员自主开展的活动已生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社团活动的理念、理论、操作等已演变为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与隐形的动态资源,已成为现代教育背景下一个学校办学活力的睛雨表 一、社团活动为教育创新寻找到了落脚点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教育要创新就要关注个性、关注世界、关注每个学生,要确立充满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生命自身的超越,提升的生命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中学阶段各学科课堂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简单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创造生活方式的智慧与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社团是中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挥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新课程导引下的课堂教学是课内与课外相沟通的立体教学,中学生社团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以其年级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交流的民主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功能,充分调动了青少年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青少年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民主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特殊的活动环境,让更多不同兴趣或特长的学生都找到展示自己和释放个性的空间社团活动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它在时间上突破了45分钟的束缚,在空间上打破了教室的限制,在活动方式上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上由学生自由选定,在活动参与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者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他们可以在某种活动中充分显示自己,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增强了自主性和自信心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自我完善,发展了学生特长,有效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促进了学生领袖意识和领袖才能的萌发弥。
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弥补了现行课堂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不足,为创新教育寻找到一个落脚点 二、社团活动为校本课程开发寻找到了突破口 新课改要求我们改革课程的单一化结构,改变教学的“一刀切”做法,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校本课程的含义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开展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合作开发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近年来,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创新教育,使得“校本”这一高扬个性旗帜的事物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校本”突出的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开展的针对学校的特定的个性教育对具体的学校来讲,开发“校本”课程就为开展创新教育找到了一个好的落脚点 加强社团活动课的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学校特色、打破课程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不同风格特色的学校,有其不同的校园文化,也有其不同的学生社团活动,这些社团活动源于校园、来源于学生它符合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它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它能为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空间,它更重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中国传统课程无学校特色设置的不足,而且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本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本次国家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自主权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而社团活动课是在学校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由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发展而成的学生选择了这门课,只因为他想学,他需要,他有兴趣,所以他会努力学好,并坚持学下去,这是真正的“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构建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模式,让每一位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评价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 学生社团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志趣,充分展示了一个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关注课程的差异性和校本化,为学校课程在个性和特色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将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一方空间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而现阶段我们对学生评价的“实然”状态是:受传统学生评价观念及高考指挥棒影响,仍然在强调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素质的综合表现评价。
在日常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创设学生实施自我评价的空间和环境而学生社团活动课能够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社团活动课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我调控,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觉、主动、积极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社团活动为为发展学校教育特色寻找到了载体 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的形成、积淀与发展学校是文化场所,是思想和思想交流、情感和情感沟通、生命和生命对话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中通过整个学校文化氛围、教师的人格力量,管理的文化气息的影响而发展成长,成为一代体现学校特色的社会人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加以传承和体现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内部、外部条件,充分认识学校的优势和风格,弘扬学校的教育特色,让学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新形势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而学生社团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现实背景和操作的切入口如何更好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和发掘资源,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新世纪开创特色的素质教育新局面的重大课题。
四、社团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着力点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中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多方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情操,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随着素质教育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中学校园里的社团如雨后春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社团组织已是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形成的社团文化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祥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提高文化欣赏水平和认知能力,形成稳定和谐、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必定给社团文化孕育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而社团文化的繁荣与否质量高低也反映了校园文化状况和水平 总之,社团活动是展露学生才华的大舞台,是课内外衔接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开拓社团阵地,建构新课程背景下的特色教育,在这方沃土,教育工作者大有可为校园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而广泛开展中学社团活动课程的构建,正是这样一种“播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建构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综合评价-自我发展》模式 教育理论与实践 3、《对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初步构想》 《北京教育》 4、《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构建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