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王昌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过去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①足:满 ②蓬: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③蒿:蒿子 原诗为乐府诗,是一首边塞诗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漠、凄凉、目不忍睹的“沙场图”——滚滚黄尘弥漫天地,风沙不息,自古照旧;极目远望,别无所见,唯有森森白骨与蓬蒿零乱混杂而已两句诗集中反映了对连年拓边战役的厌倦和愤怨心绪,形象逼真,情景交融足”、“乱”二字加强了凄凉的气氛,巩固了艺术感染力,很有特色 【诗文解释】 让马喝完水渡过秋水,河水冰冷,寒风吹过来像刀割一样一片大漠上太阳还没有落下,昏暗中隐朦胧约看到临洮过去长城脚下的战役,都说战士们士气振奋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迷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译文1: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望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译文2: 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无边沙漠天涯残日还未落,昏暗中朦胧地能望见临洮想起过去长城脚下麝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迷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译文3: 秋凉了,戍边的将士们饮马渡江,水冰凉风似刀割放眼望去,太阳还没西落,只见一片沙漠远望临洮已是昏暗不清联想到从前在这一带举行的强烈的战斗,将士们意气风发,斗志振奋这里从古到今都是黄沙充塞的征战之地,战死者的白骨混迹在野草之中 【(词语)解释】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没:落 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咸:都 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诗文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心绪萧瑟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可怜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概括描写战役,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过去战役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役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戎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干脆,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那么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清凉,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往往发生战役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涯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役。
过去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举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役遗迹来作回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弥漫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串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迷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探讨字眼,却将战役的残酷极其深刻地透露出来这里是探讨,是说理,但这种探讨、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气力,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役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役的反对心绪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