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舞蹈教学原生态舞蹈异化研究论文.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47112030
  • 上传时间:2022-01-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舞蹈教学原生态舞蹈异化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黑龙江流域中俄同源民族的研究资料很少,对原生态舞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一般来看,同源民族的划分和界定主要有两种说法,共同起源说和遗裔说共同起源说主要是指原住民观点,认为这些民族都是在黑龙江北部生存生活另一种学说主要坚持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文化的异化,虽然具有亲密的关系,但是仍然有许多差异本文坚持后者观点,认为同源民族其实是拥有共同的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文化的差异,包括原生态舞蹈在内,也有许多变化理由是17世纪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同的民族发生了融合,在黑龙江流域地区固定生活下来,于是形成了近代的同源民族的共同祖先从这些舞蹈来看,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崇尚自然、崇尚宗教、舞蹈富有激情等等   精神异化体现在宗教和舞蹈的结合上面原生态舞蹈正是通过相同的精神属性,从而实现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比如黑龙江流域的黑熊搏斗舞,它也叫斗熊舞,表达的是当地民族对熊图腾的崇拜和禁止猎熊的信仰当地民族最早将虎和熊作为种族的图腾,随着时代的发展,虎渐渐不再做为当地民族的图腾使用,延续下来的是对熊图腾的一直崇拜。

      因为熊和当地人的关系一直非常亲近,在早期当地民族还把熊认作为他们的祖先,把他们称作为雅亚和太帖(在他们族语中译为祖父和祖母的意思)在精神异化之前,当地民族是可以打猎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这种图腾,必须要虔诚恭敬,因此不得继续打猎了,所以后来如果出现了猎人在狩猎过程中,出于自卫目的,意外将熊打死,那么就必须要举办一场庄重的风葬仪式来祭祀死去的熊祭祀仪式主要是采用舞蹈的方式表达对熊的敬畏舞蹈的动作主要是由打猎、抽鞭上下马等动作组成   同源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在情节布局上面做了绝对的加法,它们从一个自认为重要的生活场景入手,让我们看到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怀,多元化的风格呈现在我们眼前在情节的选取上面,这些舞蹈故意留下时空的空白,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技巧,用一种含蓄的表达手法隐藏了那段特殊的历史,让人回味无穷;同时我们又看到这些民族的舞蹈创作者的才华魅力,艺术风度在处变不惊淡如水的表面之下,隐藏了多少民族文化的内容?观众在看了以后也有很大的心理期待   舞蹈《松花江》通过对一个俄国遗孤和一个救助他的母亲展开舞蹈人物创作,反衬出特殊政治环境下人的生存命运。

      这种生存状态既可悲又沉重,让人深感同情却又能展开思考在舞蹈的人物塑造当中,围绕妈妈、孩子展开塑造妈妈的人物形象自不必说,无私、奉献、宽容、博爱本文认为对这个舞蹈的研究当中,人们常常忽略了遗孤这个人物在舞蹈当中其实对这个俄国遗孤的人物塑造也是笔墨重彩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了人的生存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对人的生存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需求是温饱,最高需求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显然,俄国遗孤属于受害人物,因此他对生存的要求标准是最低标准,就是活下去但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他甚至连最低需求都达到不到,如果没有这位中国妈妈救他,他就无法生存   综上所述,同源民族原生态舞蹈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舞蹈教学中通过分析舞蹈的艺术特点发现,这些舞蹈发生了许多变化,重新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和意义,值得深思和探索当然,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对于少数民族舞蹈冲击很大,受重视程度大大降低,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对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1]舒展.黑龙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概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xx(03)   [2]谢琳.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xx(0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