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叶寘六言诗论兼谈六言诗在两宋的发展.docx
11页浅析叶寘六言诗论兼谈六言诗在两宋的发展 赵安琪摘要:同前代作品相比,诞生于两宋之际的六言诗显然拥有更为独特的魅力此种超越前代的发展辐射至文学理论领域,促成各类诗话中以叶寘六言诗论为代表的众多诗论的出现本文将以叶寘六言诗论为切入点,在厘清其中所含观点的前提下,探讨两宋之际六言诗的发展状况,以及作为讨论本体的六言诗的起源关键词:叶寘; 六言诗论;缘起;发展;两宋西晋挚虞以单句字数为准绳进行诗体的划分,故古典中国诗歌可分三言至九言的字数不等的体式然除去繁荣于上古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汉以后为诗歌创作主要体式的五七言近、古体,三言、六言、九言等诗体却长时间处于沉寂的状态然六言诗的发展状况与三、九言又有相当的差异:六言虽未成跻身诗歌创作主流,而当以历时的角度俯瞰时歌发展史时,可知六言诗跳动的脉搏虽不强烈,却也延绵不息,诞生于秦汉,繁盛于唐宋,存续于明清与六言诗歌绵延存续发展态势相反的是,关于六言诗的诗歌批评理论却难成系统,零落卷帙除前文所提西晋挚虞曾言六言诗体,后世也存有刘勰、皇甫冉、叶寘、杨慎和赵翼等人的批点,相较前人而言,宋人叶寘的六言诗理论无疑具有开一世风气的意义清人赵翼之六言诗理论被视为此域之集大成者,然对其抽丝剥茧后不难看出叶寘六言诗理论的辐射和影响。
叶寘的六言诗理论中,一方面对六言诗在唐至北宋阶段的发展状况作了较为详实的总结,另一方面也对六言诗在南北宋之交至南宋时期的繁荣作出客观预设这在六言诗诗歌批评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故笔者在本文中以其理论为切口,进一步厘清六言诗的起源,六言诗在两宋之际发展状况,及产生此种现象的缘由叶寘之六言诗论如下:诗之六言,古今独少洪氏云:编唐人绝句,七言七千五百首,五言二千五百首,合为万首而六言不满四十,信乎其难也!后村刘氏选唐宋以来绝句,至续选始入六言其序云:六言尤难工,柳子厚高才,集中仅得一篇惟王右丞、皇甫补阙所作绝妙,今古学者所未讲也使后世崇尚六言,自予始,不亦可乎?又云:六言如王介甫、沈存中、黄鲁直之作,流丽似唐人,而妙巧过之后有深于诗者,必曰:翁之言然又云:野处编六言,终唐三百年,止得三十余篇余于本朝得七十篇,倍于唐矣今后村集中多六言,事偶尤精,近代诗家所难也萧氏《文选叙》有云:自炎汉中叶,厥途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着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又云:三言八字之文,注者谓韦孟傅楚元王孙,代作四言诗,讽王自此始李陵降匈奴,苏武别河梁上,作五言詩自始。
三字起夏侯湛,九言出高贵乡公三言谓汉武《秋风辞》,八字谓魏文帝乐府诗独不着古有六言七言者项平父说诗,句二言至八言,以“我姑酌彼金罍”为六言按《文章缘起》又始于汉大司农谷永予观嵇叔夜有六言诗十首,视唐人体制固先矣笔者认为,叶寘在其六言诗论中主要表达了四个观点:其一,创作六言诗的诗人以及存世六言诗的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是创作六言诗的难度远远高于常见的五七言诗其二,刘后村创作的六言诗不仅是六言诗发展史上的高峰,同时开创了南宋乃至明清时期六言诗创作的风潮其三,赞同刘后村以“流丽似唐人而巧妙过之”之语评北宋诸公六言诗其四,六言诗起源各有其说,然叶寘认为六言诗肇始于嵇叔夜的十首六言诗笔者在下文中将从叶寘的观点出发,依次阐发论述一、六言诗难工“律体有五言小律,七言小律,又六言律诗(刘长卿集有之),及六言绝句(王维集有)六言虽难言为诗歌主体,然同五七言一般,有律诗、绝句、排律和三韵小律之分,唐以后的六言诗歌,以绝句为主流林亦女士在其《论六言诗的格律》一文中,以《全唐诗》《四部丛刊初编》《四部丛刊续编》《四部丛刊三编》《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丛书的部分别集和壮子《历代六言诗选注》为考察底本,详析1040首六言诗,发现有1003首为绝句,34首为律诗,2首为三韵小律,而排律仅有1首。
其中,唐代六言诗的体式主要为律诗和三韵小律,34首律诗中唐人作品数量为20首,仅有的2首排律亦产生于唐代,而宋以后诗人所作诗体基本则为绝句六言律诗由三组双音步平仄格式组合而成,然六言近体同五、七言近体一般,允许破格形式的存在,换言之,即双音步第一字可不合律,作为节奏点的第二字则必须遵守格律,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格律理论具体到诗中字句,“按近体诗格律,只取平平和仄仄2式以此2式可组成6种六言律句 六种律句模式如下:①仄仄平平仄仄②平平仄仄平平③平平仄仄仄仄④仄仄平平平平⑤平平平平仄仄⑥仄仄仄仄平平将以上六种律句交换排列,能够组成十八种绝句模式,其中八种模式完全符合粘对规则然而这十八种模式使用频率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①②种律句为标准律句,使用频率最高;③④⑤⑥律句均有两个平仄相同的节奏点,倘若分开构成联句,将出、对句中三个节奏点平仄相对,分别与①②种律句相配,同样也能够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相粘的规则根据林亦女士在《论六言诗的格律》一文可知,符合粘对规则的律句组合形式共8种,仄起仄收式4种,平起仄收式4种,诗歌数量为288首,占总数的28.7%而符合只对不粘的律句模式的诗歌数量,则占所计六言诗总数的一半乃至以上。
于是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六言诗缺乏乃至没有五七言诗中用于调整节奏的单音节语汇,很难形成符合粘对规则的律句,严整的格律于是成为阻挡诗人创作六言诗的门栏,迫使诗人创作转向更容易符合粘对规则的五七言诗,从而造成六言诗歌在两宋之前的发展不顺畅的局面两宋六言诗歌的兴盛,恰与符合粘对规则的律句遭到摈弃、只对不粘的律句成为主流创作模式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而两宋之际的六言诗歌,在抛弃制造音乐美的粘对规则后,企图以文字的极度工整对仗和呈现出的意境来进行弥补,正如周裕锴老师在《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一文中所言: 然而,也许正是由于缺乏音乐美,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有意无意地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特别是到了宋代,诗歌评论家们更自觉地意识到六言绝句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洪迈评六言绝句欣赏“清绝可画”,叶寘评六言绝句推崇“事偶尤精”,正可分别代表宋人对此诗体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两方面特征的认识二、从“流丽似唐人”与“事偶尤精”看两宋之际六言诗的发展“流丽似唐人,而巧妙过之”是刘后村对元祐六言诗风的评语,“事偶尤精”则是叶寘对刘后村所作六言诗的评论二人评论都颇为精准,可视为两宋之际六言诗发展脉络之表象。
笔者认为,促成这两种评论诞生的缘由皆与下言二因相关联:一为苏黄引领的元祐诗风,二为王荆公“翰林语对翰林语”的工对要求元祐诗风含有多重内涵,笔者此处仅摘取与本文相关的内容,其一为元祐时期苏黄引领下蔚为壮观的次韵唱和诗风,其二为苏黄“无一字无来处”的诗风次韵诗风肇始于唐,“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复有八九和者元祐时期苏黄的次韵唱和直接催生出六言次韵绝句的发展高潮,正如胡仔所言:“近世次韵之妙,无出苏、黄虽失古人酬唱之本意,然用韵之工,使事之精,有不可及者据李蓉《范成大六言诗的新变》一文,可知黄庭坚六言次韵诗数目为37首,苏轼次韵诗数目为19首,苏辙为10首,释道潜为20首,六言次韵诗数目在六言诗中所占比例都颇为可观故可知元祐次韵诗风必然与“流丽”六言诗的诞生有关而苏黄“无一字无来处”的诗风则对刘后村提出的六言诗歌“事偶尤精”论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苏、黄这种‘无一字无来处的诗风,对后来谈禅、说理、咏物、书事类的六言绝句影响尤大宋人对人世的理解、物理的认识、生命的感悟、情感的体验,都从形式谨严的对偶和浓缩精炼的典故中表现出来叶寘对后村所持六言诗“事偶尤精”之论追本溯源,认为其源头应为宋初王安石对工对的极致要求。
王荆公所作《题西太一宫壁》中的“柳叶鸣蜩绿岸,荷花落日红酣”句被奉为六言诗的圭臬其中,“柳叶”对“荷花”,“鸣蜩”对“落日”,“绿岸”对“红酣”,颜色字对颜色字,动词对动词,甚至两个名词组成的词语结构也一致,对仗可谓极为工整此种讲求极致对仗的诗歌创作模式,在六言诗缺乏单音节字进行音节调整、常以二二二为节奏的背景下,被推崇备至诸多诗话曾记载黄山谷对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的喜爱与仰慕,山谷又恰为元祐诗人中之杰出者,故此种极其讲求对仗的写作方式被保留推广,直至南北宋之际趋于沉寂南宋中期范成大扛起重振六言诗的旗幟,却不再推崇此前元祐诗人所喜爱的工对,他在两种诗风的交汇处创造出属于自己特色刘后村传世的六言诗歌,是在六言诗体在范石湖推动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背景中孕育出的叶寘所言“事偶尤精”,事实上是对六言诗,尤其是六言绝句结构和形式,即闻一多先生所言之“建筑美”的升华常以偶数字节作为单个音部的六言诗如何展现“建筑美”?极为工整的对偶,形成结构上的对称,这便是叶寘所言“事偶尤精”产生“流丽似唐人”与“事偶尤精”评论的背后,实际是两宋之际六言诗发展的脉络三、六言诗缘起清人赵翼在其《陔余丛考》卷二十二对六言诗的起源作出了非常详实的阐述,可看作诸家言论的总结:任昉云:“六言始于谷永。
然刘勰云:“六言七言,杂出《诗》、《骚》今按《毛诗》“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等句,已开其端,则不始于谷永矣或谷永此体创为全篇,遂自成一家然永六言诗今不传《后汉书孔融传》:“融所著诗颂碑文六言策文表檄其曰六言者,盖即六言诗也今亦不传《北史》:阳俊之作六言歌词,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而卖之俊之尝过市,欲取而改之,卖者曰:阳五,古之贤人,君何所知,辄敢议论?俊之大喜则阳五又专以此见长且世俗竞相仿效可知也然今亦不传盖此体本非天地自然之音节,故虽工而终不入大方之家耳故六言诗间有可见者《文选》注引董仲舒《琴歌》二句,又乐府“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边孝先解嘲“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满歌行“命如凿石见火,居世竟能几时”,《三国志》注曹丕答羣臣劝进书,自述所作诗曰:“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北史綦连猛传》童谣云:“七月刈禾太早,九月噉羔未好本欲寻山射虎,激箭旁中赵老《唐书》:中宗赐宴羣臣,李景伯歌曰:“回波尔持酒卮,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宜此皆六言之见于史传者至王摩诘等又以之创为绝句小律,亦波峭可喜根据上文及相关资料,可知关于六言诗歌的缘起共有五种说法:其一,汉司农谷永是六言诗的开创者。
此种说法传播最广,除上文所提几人外,还有唐代高棅在《唐诗品汇叙目》中持同一观点:“司农谷永,魏晋间,曹、陆间出至唐初,李景伯有《回波乐府》,亦效此体逮开元、大历间,王维、刘长卿诸人,相与继述,而篇什稍屡见,然亦不过诗人赋咏之余矣其二,六言诗起源于《诗经》和《楚辞》西晋挚虞、刘勰及吴泳均持此观点挚虞认为,《诗经》中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六言句型,除“我姑酌彼金罍”外,包括“五月虫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河水清且涟猗”等诗句都属六言刘勰在挚虞的基础上,以《楚辞》含有大量六言句式为由,将《楚辞》并入六言之起缘其三,东方朔是六言诗的开创者此观点来自于李善在《文选》载左思《蜀都赋》中下注的东方朔单句六言李善同时在左思《咏史诗》下注署在东方朔名下的六言单句然而此种说法疑点有二:一为东方朔所在年代早于谷永二为东方朔未有完整存世的六言诗其四,嵇康是六言诗的首创者叶寘对此种说法最为推崇,上文所引叶寘六言诗论中曾提及然而并无实际证据证明此观点,故此观点亦存疑统观上述观点可知:六言诗当起源于上古中国,最早可溯至产生《诗经》《离骚》年代然而,六言诗在经过两汉赋文浸润、魏晋诗歌熏陶漫长岁月后,终于在唐代出现了代表性名作——王维《田园乐》七首。
四、结论叶寘的六言诗理论是两宋时期产生、较为全面的六言诗理论,作者在其理论中以探讨六言诗写作之难为立足点,以南宋六言诗的集大成者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