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春怨》三译本.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7596053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2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看《春怨》三译本    伍杨 李洋摘 要:《春怨》一诗是唐诗中的经典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要求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首先要相信原文本存在的价值,对其有透彻的理解,然后翻译时尽量向作者靠拢,把原文本的精髓译者到译本中去,最后通过补偿来平衡整篇译文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指导,通过对比分析《春怨》三译本,分别举例阐述了三译文中“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的体现Key: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春怨》[]:H35.9 []:A[]:1002-2139(2017)-03--03一、引言翻译,可谓历史悠久可以这样说,自人类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就随之产生谭载喜曾在他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这样写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事實上,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两个原始部落间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谭载喜,1991,3) 如果说翻译这门活动历史悠久,那么对翻译活动的思考以及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也在他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及到,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之间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

      二、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乔治·斯坦纳是一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被认为是英国文学阐释学派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是当代阐释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也被视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领域里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该书中,斯坦纳将阐释学应用于翻译中,确立了阐释学与翻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内容丰富,涉及哲学、语言学、诗学、文化史等研究方向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翻译即理解”(Understanding as Translation),详尽地阐述了理解与翻译存在的种种内在联系;第二章“语言与灵知”(Language and Gnosis),主要讨论了西方哲学史上“普遍语言”的理想和追求;第三章“语词反对对象”(Word Against Object),特意将“语词”与逻辑性的概念区别开来;第四章“理论的诉求”(The Claims of Theory),评述一些在西方语言学和哲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观;第五章“阐释的步骤”(The Hermeneutic Motion),根据阐释学派理论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步骤;最后一章“文化的类型”(Topologies of Culture),将视线投向了各种文化类型学。

      当然,此书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第一章“翻译即理解”与第五章“阐释的步骤”的提出而最精辟的乃是基于阐释学理论提出的翻译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三、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在斯坦纳看来,“信赖”是翻译活动的第一步它是译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对原文本一种最初的信任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要认同原文本存在的意义,相信原文本言之有物只有相信原文本,才会有后面对原文本的理解所有的理解及理解的外化表现——翻译,都始于信任谢天振,2008,105) 信任之后,译者就开始了对原文本进行理解,这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翻译的第二个步骤“侵入”在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比如会遭遇原文的抵抗和语言的障碍这时,译者的个人主观因素就会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本中去译者在这一步骤中具有袭击性、掠夺性,他们将个人主观因素对原文本进行入侵和榨取,然后据为己有第二步骤“侵入”过程中,译者不得不对自己的时代背景妥协,这就导致译者对原文本永远是有偏见的但是,有时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些原文本因为变形、转换和挪用性的渗透,失去了其本身的面目或效用,结果译文却超过原文,后来居上。

      而“侵入”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在这个步骤中,译者将原文本的意思和形式移植到译文中去对原文意义及形式的引进、吸纳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也不是要把它们引进、吸纳到真空中去本土的语义场已经存在,但已拥挤不堪谢天振,2008,108)也就是说,翻译会受到译者本身所在语义场的影响,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外来词的吸收要谨慎处理,因为新吸收的信息进入的语义场已经很拥挤,任何外来语言或思想进入这个语义场都会受到环境巨大的影响由于译者主体性在信赖、侵入、吸收过程中的发挥,原文本往往失衡,此时,译者需要“补偿”来恢复其平衡斯坦纳认为,若是缺少第四个步骤,阐释的运作就不会完善并且具有危险性这一步骤就要求译者在遵守翻译职业道德的互惠准则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补偿”恢复平衡状态四、《春怨》背景简介中国古典诗歌耀眼璀璨,是世界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大瑰宝《春怨》的作者金昌绪也许并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多产,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目前只有《春怨》这一首但就是这一首《春怨》却广为流传,在数以万计的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实在令人惊叹《春怨》是一首春闺望夫诗表面上写女子思念远在辽西的夫君,实则是当时征兵残酷的反映《春怨》这个题目并不特殊,因为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人雅士大多喜用“春”字暗指爱情生活,“怨”字更是广泛用于各种闺怨诗歌中。

      除此之外,“诗人还赋予它另一层意义,即诗中所反映出的鸟喧树梢、万物回苏的时令季节——‘春的特殊气息汪敬钦,2000)五、基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的《春怨》三译本比较题目是一首诗的高度凝练,而在汉语中,尤其是诗歌中巧妙的动词使用可以使诗歌耐人寻味因此,这里将主要比较《春怨》三译本中题目与动词的翻译 1、信赖唐代被视为旧诗最多的一个年代唐代的许多诗歌,至今依然流传,脍炙人口,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多得的一颗明珠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汉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也越来越多的中西方学者开始对诗歌进行翻译研究正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在诗歌中,唐诗可谓是中国诗歌史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信赖”是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中的第一步,译者在翻译原文本之前,首先要产生对原文本的信赖,认为原文本言之有物,值得翻译《春怨》作为唐诗中的一首典型的春闺望夫诗,流传至今,就中国本土而言,对这首诗的研究也有许多从北宋到清末,《春怨》既有一千多年的阐释史近年研究历代诗话,无意间集得韩驹《陵阳室中语》以下《春怨》的阐释者近50家、诗话诗评愈60则。

      陈文忠,1994)由此可见,《春怨》肯定是言之有物,回味无穷的2、侵入在斯坦纳看来,翻译的第二步骤为“侵入”在此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本进行理解,理解的过程即是翻译,但是这种理解是有偏见的理解这种有偏见的理解就导致了译者不可能完全客觀地再现原文本,他们会在理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主观因素“侵入”到原文本原文:《春怨》Fletcher译本:A Lovers DreamWitter Bynner 译本:A Spring Sigh许渊冲译本:A Complaint in Spring《春怨》这个题目虽在唐诗中也不少见,但在这首诗中“春”字的确有万物复苏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题目的整体侵入上,Witter Bynner 和许渊冲译本侵入较好而在后两者的译本中侵入的差别主要在“怨”字Witter Bynner 用的是“sigh”,而许渊冲用的是“complaint”sig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英文释义为“to take and then let out a long deep breath that can be heard, to show that you are disappointed, sad, tired, etc.”。

      complaint”为“complain”的名词,“complain”的英文释义为“to say that you are annoyed, unhappy or not satisfied about sb/sth”怨”在这首诗中既有闺怨,悲伤的意思,更深的一层含义是对当时国家征兵政策的不满,抱怨complaint”包含了这两层意思综上所述,许渊冲在题目的侵入上较好而Fletcher的侵入,主要是自己主观的对全诗的概括,没有直接翻译惊”在《春怨》中也是点睛之笔,道出了“妾”打起黄莺的原因在这个字的处理上,三个译本分别用了“broke”、“waken”和“awak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break”一词在中的意思很多,这里应该用的是“to interrupt sth so that it ends suddenly”这层含义waken”英文释义为“to wake, or make sb wake, from sleep”awake”英文释义为“to wake up; to make sb wake up”可见,“waken”和“awake”是同义词惊”在这首诗中可引申为惊醒的意思,也就是突然醒过来。

      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个字的侵入上Fletcher相较而言要好一些由此可见,要想将有偏见的侵入转变为积极的侵入,译者就首先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全文唯有这样才能使译语读者在阅读译作时有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使原作的生命在译作里得以延伸3、吸收“吸收”是紧承“侵入”的吸收”是个语言移植的过程译者在此过程中要平衡自己社会背景和历史时代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地吸收,向作者靠拢这就牵涉到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其中最突出的是选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春怨》这首诗中,有两个词很有中国文化特色:“妾”和“辽西”妾”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谦辞,是旧时女人的自称也就是说,这里的妾就是“我”的谦称《春怨》三译本中,Fletcher和许渊冲都翻译成了第一人称,而Witter Bynner翻译成第三人称“she”因此,笔者认为,在“妾”字的吸收上,相较于Witter Bynner,Fletcher和许渊冲的译本更向作者靠拢辽西”虽说单从字面意思来说是一地名,但在翻译中,却成为一个文化负载词,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意义指向在这个词的吸收上,Fletcher选择的是没有翻译,也就是漏译Witter Bynner选择直接用音译翻译为“Liao-hsi”,而许渊冲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为“the frontier”,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英文释义为“the edge of land where people live and have built towns, beyond which the country is wild and unknown,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US in the 19th century”。

      虽然,“the frontier”不能与“辽西”完全的对等起来,当相较于其它两译本,也翻译出了遥远艰苦的意思4、补偿翻译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补偿因为在前三个步骤中,译者已经使原文失衡,必须靠补偿来恢复其平衡因此,最后一步至关重要在诗歌翻译中,“补偿”更为重要,因为诗歌本身就是字词高度凝练的文学作品原文: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Fletcher译本: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My lover smiled to me.Witter Bynner 译本: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siTo join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