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庄汉墓考古的科学价值和意义.doc
3页洛庄汉墓考古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洛庄汉墓是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一座西汉诸侯王墓秦亡汉兴,汉承秦制,继续实行郡县制,但汉初实际上是郡、国并行,其诸侯王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诸侯王表》),并且“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因此汉初诸侯王陵作为规模仅次于帝陵、结构与帝陵相似的墓葬,是研究汉代埋葬制度尤其是帝王陵墓制度的重要对象我国汉代的诸侯王墓自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北定县北庄首次发现以来,迄今已经发现诸侯王和王后墓43座,其中年代较早的有河北石家庄小沿村发现的赵景王张耳墓(年代为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以及山东临淄大武发现的齐王墓陪葬坑(年代为汉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洛庄汉墓出土遗物具有西汉初年的特点,发掘者根据陪葬坑中出土的“吕大官印”、“吕内史印”等封泥并结合文献记载推断,墓主人可能是死于公元前186年的吕国第一代王吕台如果这一推断不误,那么洛庄汉墓是迄今发现的年代仅晚于赵景王张耳墓的一座汉初诸侯王墓,并且是唯一的一座吕姓诸侯王墓洛庄汉墓不仅年代早,更重要的是墓葬的全面勘探和陪葬坑的发掘,完整地揭示了其墓葬结构考古发现表明,西汉时期诸侯王墓在结构上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凿山为洞、因山为藏的崖洞墓,如著名的河北满城中山王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等;第二种是在山坡或平地上深挖竖穴墓坑、坑内构筑木椁的竖穴土石坑木椁墓,如北京大葆台广阳王“黄肠题凑”木椁墓、山东长清双乳山木椁墓等;第三种是在山坡上开挖墓坑并用石头构筑墓室的竖穴石室墓,如广州南越王墓等。
根据对洛庄汉墓的地面勘察和初步钻探,可知墓室大致为方形竖穴,深度在15米以上;东西两侧有墓道相连,总体平面呈“中”字形,东西总长170多米,墓上用夯土筑成封土虽然墓室内部的棺椁结构尚不得而知,但就墓室结构而言,显然属于上述第二种,即竖穴土坑木椁墓但值得注意的是,环绕墓室四周发现有13座大型陪葬坑这些陪葬坑平面均呈“凸”字形,陪葬坑内分类埋葬马匹、车马、兵器、仓储类器具、以及成套的乐器等这种在墓室外围挖坑埋入器物进行陪葬的现象,在秦汉帝陵考古中都曾见到洛庄汉墓陪葬坑的发掘进一步证明,竖穴木椁墓和环绕墓室挖建陪葬坑作为“外藏椁”所构成的一整套埋葬制度,秦代即已有之,西汉时期成为帝王陵墓广泛采用的做法之一,只不过在规模上王陵比帝陵小而已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洛庄汉墓室周围还发现19座可能属于祭祀坑的埋葬遗迹,这在汉代考古中属于首次发现这些祭祀坑平面呈“凸”字形或长方形,规模小于陪葬坑,分类埋葬有水牛、马匹、各种小型泥俑和木俑、陶器、漆器、兽骨等它们与陪葬坑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不是与墓室同时挖建的,而是在墓葬的填埋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坑内的埋葬物多为马、牛及小型俑类等非实用品,显示出它们具有祭祀的性质。
这些祭祀坑的发现说明,西汉王陵在埋葬过程中多次举行复杂的礼仪活动另外,洛庄汉墓东墓道南北两侧发现的经过处理的柱洞遗迹,也是汉代帝王陵墓考古中首次发现的重要现象发掘者根据柱洞遗迹的地层关系和处理情形推测,在陵墓修建或入葬时,为举行某种仪式而在主墓道两侧修建有木构建筑物,埋葬完毕将这些建筑物拆除并对柱洞进行填埋加固处理洛庄汉墓祭祀坑和建筑物遗迹的发现,不仅为西汉诸侯王的埋葬制度和埋葬过程及其礼仪活动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而且为汉代考古提出了新的重要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