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docx
15页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摘 要:晚清以降,受进化论等西方先进思潮和国内变革要求的双重冲 击,不合时宜的传 统史学日暮途穷在梁启超首倡下,新史学慢慢成长并非断完善,到 五四时期,大体完成了史学的转型这种转型表现为观念层面和物化 层面的庞大转变,前者的标志是由最初对西方各类新理论和新方式的 盲目信奉,变成择善而从,再到独立制造;后者的标志是形成规模庞 大的新史学家群体并化为多种流派,和新史学运作机制的慢慢完备关键词:传统史学;新史学;转型历史学在我国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自孔子笔削《春秋》以还,名 家辈出,杰作接踵然因汉武帝独尊儒术,加上学术分类不明,故在 汉代,史学只能曲附于六艺之列魏晋之际,海内鼎沸,经学卤灭诸 学并兴,史书数量激增,史学遂由附庸蔚为大国不但摆脱经学取得独 立,且由丙部升为乙部,奠定了经史子集顺序,渐成显学迨至唐朝, 刘知幾作《史通》,为中国史学进展作一总结六家二体”之论不但 对此前的史著文体作了高度归纳,也使尔后史书大体不出纪传、纪年 畛域,即有转变,亦甚有限史学繁华历代不绝,使史家沉醉于已有 成绩,守成有馀,制造不够,更毋庸说熟悉其不足了其实,传统史 著存在严峻缺点,最突出的一点为仅注重政治,于民生、文化、风俗、 宗教等多所忽略,即便史林双璧——《史记》、《通鉴》也概莫能外。
究其缘故,除如吕思勉所说与作者系士医生有关外,更要紧的是符合 以“资治”为旨归的封建社会的需求到了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碰撞 造成的猛烈动荡和严峻的政治社会危机使中国传统史学不管在内容上 仍是形式上都难以为继,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或如经学般被抛弃,或洗心革面以求新生冲决传统史学的要求,第一是受外部阻碍晚清以降,西方先进思想 不断传入,尤其是 1898年《天演论》出版后,进化思想盛行一时, 对传统学术形成庞大冲击,而史学首当其冲第二,内部的变革要求 鸦片战争以来不断丧权辱国的现状,要求史学关注现实,关注外部世 界,晚清西北史地研究的兴起和对外国史研究的重视,无不反映这种 转变不合时宜的传统史学在内外夹击下终于走到了止境在全面重估传统史学并提出成立新史学的学者中,阻碍最巨者当推梁 启超早在1902年,他就在长文《新史学》中,从史学目的、功用、 研究对象、编纂法等角度对传统史学作了猛烈而系统的批判,指斥传 统史家“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 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所撰史书“能铺叙而 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遂造成三大恶果:难读,即卷帙浩 繁,难以卒读;难别择,即不知其内容何为有效,何为无用;无感触 即不能鼓励爱国心,不能团结国民。
因此,传统史著都是为帝王而作, 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姓之家谱为此,他高声疾呼进行史界革命”,乃 至以为“史界革命不起,那么吾国遂不可救”他要求以进化的观点研 究历史,寻求历史进展的公理公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史学主张 尽管他的某些论断不免过犹不及的地方,但当传统史学于末路彷徨之 际,奋起当头棒喝,不啻醍醐灌顶梁启超“史界革命”口号提出后,马君武、邓实、陈黻宸等人群起响 应邓实说:“中国史界革命之风潮不起,那么中国永无史矣,无史那 么无国矣但这时只是“新史学”的初起时期,着重于对传统史学的 批判,破坏远大于建设,阻碍也限于学术圈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 缘故是缺少犀利的思想武器、相应的社会气氛及必需的专业理论这 种情形到五四时期发生了全然的转变:随着民主与科学观念被普遍同 意,思想上的樊篱已不复存在,即便以前会激起巨澜的惊世骇俗的观 点也只能略起微波,宽松的环境为学术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多数 史学家再也不信奉唯古是尚或一治一乱的传统史观,进化史观在历史 学界已成为主流'1920 年何炳松在《史地丛刊》的发刊辞中曾描述 那时情形:“自十九世纪以来,社会科学,日新月异,而要以进化二字 为宗即便以持文化守成主义观点著称的柳诒徵等人也以为:“历史 之学,最重因果”,说他撰写《中国文化史》的动机是“求人类演进之 通那么”及“明吾民独造之真际”;陈训慈那么说:“史学为理知的事 业,常在不断变进当中,而以说明人类进化为要务”。
由于大量留学生 的回国和外国学者来华执教、讲学,不但西方史学理论输入的规模空 前、译著与原著第一版时刻相去不远,而且由于直接译自欧美原著, 幸免了此前某些论著从日文转译造成的误解和隔膜,使中外史学的碰 撞与交流比以前更为猛烈和深切史学界再也不限于泛泛的历史观的 讨论,而着重于践行西方的理论和方式,开始利用自然科学和其他人 文学科的最新功效进行普遍的具体研究,进而制造了自己的理论和方 式现在期的最大特点是从破坏为主转而以建设为主,为史学的科学 化、学科化建设作出了不懈尽力,完成了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的转变 另外,在新史学建设进程中,显现了很多学贯中西的史学家,一大量 后起之秀也开始崭露头角,形成了人数日众的新史学家群体,并取得 了多方面的成绩要之,中国史学的转型始于清末,完成于五四时期 这能够从观念层面和物化层面两个方面的剧变来讲明,前者的标志是: 在扬弃旧史学的同时,对西方各类新理论和新方式通过了盲目信奉到 择善而从再到制造的不同时期;后者的标志是,形成了庞大的新史学 家群体,并分化为众多的流派,和促成史学转型的运作机制的慢慢完 备一、 西方史学理论与方式的运用及制造 五四时期,西方学说汹涌而入。
举其要者,有德国李凯尔特的新康德 主义、杜里舒的新生机主义,英国罗素的社会改良主义,法国柏格森 的生命哲学,美国鲁滨孙的综合史观、杜威的实验主义,和唯物史观 等等杜威、罗素等人并曾来华巡回演讲,《东方杂志》、《民铎》、《学 艺》等杂志还以专题、乃至专号介绍这些学说,一时阻碍专门大,连 梁启超都因受新康德主义等学说阻碍,从进化论立场倒退对这些新 学说的同意尽管存在生吞活剥、朝三暮四的现象,但整体而言,对我 国史学的转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要紧表现为史学理论类高作的 大量翻译、编译或撰写出版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著就有:何炳松 译美国鲁滨孙著《新史学》、李思纯译法国朗格罗瓦、瑟诺博斯合著《史 学原论》、陈石孚译美国塞利格曼著《经济史观》、黎东方译法国施亨 利著《历史之科学与哲学》、向达译美国班兹著《史学》、薛澄清译美 国弗领著《历史方式概论》、王造时等译德国黑格尔著《历史哲学》、 陈韬译德国伯伦汉著《史学方式论》等等其中,《史学方式论》与《史 学原论》被以为是“集历代史家学说之大成”及“最新学说的精华” 的两本名著现在期国内学者这方面的高作数量激增,梁启超、朱谦 之、何炳松、卢绍稷、李那么纲、胡哲敷、杨鸿烈等均有撰述,乃至 有一人数种者。
其中一些还被用作大学教材截至20世纪 30 年代, 此类书籍已不下数十种,足见史学界对专业理论的重视 外来学说尽管众多, 但大多好景不常,阻碍最大且经久不衰的当数因 胡适大力提倡实验主义而形成的实证史学实验主义包括本体论、熟 悉论、真理观等内容,但胡适独强调方式论,他说:“实验主义自然也 是一种主义,但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式,只是一个研究问题的方式”, “专门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式的应用是无穷的胡适提倡的科学方 式包括“实验的方式”和“历史的方式”,前者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 的方式;后者是以历史的态度“研究事物如何发生,如何来的,如何 变到此刻的样子”,即“关于每一种事物制度,总想寻出他的前因与后 果不把他看成一种来无踪去无影的孤立东西”由于实证方式与清朝朴 学的治学方式在某些方面相同因此容易被不同类型的史家所同意,这 也是其阻碍庞大的缘故之一其实,实证方式兼具逻辑、归纳两种方 式,而且是“进化观念在哲学上应用的结果”,因此,它与以归纳法为 特点的朴学相去甚远,且更周赡周密在胡适提倡下,史学界从注重 史观、探讨治史目的及史学功用等问题转而注重方式,这也与那时王 国维等人正在探讨用新方式解决很多悬疑问题有关是新史学建设中注 重实践的要求,也是史学转型中的必经时期。
受胡适阻碍,傅斯年、 顾颉刚在继有创获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史学流派——“史学 派”—“疑古派”;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何炳松为代表的“新史学派”、 柳诒徵为代表的“信古派”,王国维为代表的“释古派”等等他们尽 管观点各异,乃至针锋相对,但都踊跃参与了新史学的建设傅斯年指出,在中央研究院中设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不是为了“提倡 所谓固有学术”,而是“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的缘故,因此, 他要求“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一样” 从此观点 动身,傅斯年再三强调:史学本是史料学他提出了极为细密的八种 比较史料的方式,以用于“科学的研究”,即直接研究材料,而不是间 接研究前人所研究的东西及其功效他要求只做好材料的整理工作, “照着材料出货物”,不越出史料一步,反对掺以己意的疏通方式傅 斯年及其领导下的史语所同人治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只从事断代史 研究,这一点尽管颇受诟病,但这种主专精而非博通的做法与现代科 学分工日趋细密的进展趋势却是完全一致的,表现了现代史学的专业 化要求以何炳松为代表的综合史观派那么以为, 数学、生物学、心理学、逻 辑学、经济学等方式虽有裨史学, 但都不足以说明历史全貌,缘故在 于研究的对象不同。
只有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功效, 尤其是利用心理学的方式,从文化、风俗、经济、制度等多方面进行 考察,才能正确熟悉历史何炳松以为社会演化的“真因”是“人类 内心之动机因此专门重视心理方式朱希祖受德国史学家朗普勒希特 的阻碍,亦曾持相近的观点何炳松的矛盾在于:理论上尽管力图综 合各类方式,尽可能不偏不倚,但最终仍归依于不免主观的心理方式; 在具体研究中,尽管极力主张新式通史,但又“不敢唱变更纪传体例 之高论,”致使理论与实践均陷于自相矛盾越全面的方式越难践行, 这或许是新史学派未能光大的重要缘故以顾颉刚、钱玄同为代表的疑古派从疑心古书到疑心古史,提出了闻 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并作了较全面的论证,有力地冲击 了传统观念,破坏了原有的古史系统他们以为文献记载的古史与客 观的古史是不同的,前者有撰写者的主观因素在内这种通过考查作 者撰写动机以辨古书真伪的实证主义的内考证方式,成为疑古派的锐 利武器,收到了专门大成效信古派以东南大学同人为主,以《学衡》杂志为要紧阵地他们崇奉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以为史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史学研究中尽管要 利用科学方式,但没必要非得冠以“科学”二字。
陈训慈说“:盖史之 近于科学之点,既因研究而益明,吾人但明此同异之理,以治史学, 自能无损于史,其名为科学与否,正复无关轻重且十数年来,各学 科之本不以科学名者,今多以其应用科学方式而戴科学之冠那么‘科 学'一字,范围已甚宽广,如是而目史为科学庸有何伤?假设必以狭 义释‘科学',那么吾人宁不畀以科学之名,以示别于自然科学他 又强调:“史学当有条件的采纳科学方式,已为必然之趋势惟详考其 性质,最近学者皆确信其与自然科学迥异故纵多以科学相称者,亦 必申明其非自然科学之意然那么史学之所包括者广,吾人但求其实 际之裨益,初不必以为必成科学,而后足见史学之伟大也在对待古 史的态度上,他们坚信儒家经典和正史记载,反对诬古轻疑,要求像 顾炎武那样细心念书,信古阙疑疑古、信古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治学方式的好坏疑古派 将先进的方式运用于古史研究,在论战中占据上风,但其不足在于破 坏远大于建设;信古派拘泥文献,乃至“考信于六艺”,不肯正视考古 学等新学科对史学研究的作用,在这点上乃至还不如以顽固排斥考古 材料闻名的黄侃,其不足在于抱残守缺;两派的一起不足在于,都是 以文献决史实,因此,即便合理的说明也往往因为材料来源相同而无 法说服对方。
释古派独出侪辈的地方在于,既不盲目信古,又批评疑 古之过,将地下材料与文献相印证,孤证不信,从史源上排除争议, 王国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