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晋丧葬习俗(可编辑).docx
33页宁晋丧葬习俗第一篇: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大体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 尽孝送终: 当病人垂危时,应及时通知所有子女等直系亲属,让他们尽可能多抽点空闲守护在病人身旁,直到病人咽气为止这可使子女晚辈多尽一点孝心还可以在病人临终前听取遗言,日后按照遗嘱处理好病人生前未能处理的事宜 二、小殓 当病人故后,及时破窗遮红破窗,即捅破窗纸,或打开窗扇,以便让灵魂仙逝,同时也放走病人生病时的那些病魔、晦气遮红,即将室内外所有的红色东西用白纸贴住,并在屋门街门的门板上,撕去原来的红对联,贴上白纸,影壁上冲门也贴一张,据说鬼魂怕见红屋屋内有镜子,用白布遮住那是鬼魂怕阳光,镜子会反光 同时主要亲属为死者穿送老衣这送老衣又称寿衣,有的又将穿寿衣叫“装裹”,因此寿衣又叫“装裹衣裳”一般情况下送老衣是四季衣裳(单衣裳、夹衣裳、棉衣裳和鞋帽等)所有上衣不系扣子,裤子不系裤带,据说用扣子会扣 1 死,用裤带会勒死,亡者难转生。
上衣将衣襟搭住就可,有的缀上几根带,但这带子搭住就行,不能结死结腰带就横放在裤腰处穿好衣裳后,为死者简单整容整理好后,从病床移到停丧的灵床上灵床一般用木板床,床上铺谷草,谷草上铺黄褥子死者面朝上躺在灵床上这时,用麻丝将两脚绑在一块用栓有线的铜钱放在嘴里上下牙之间,那穿过钱孔的线,挂在耳朵上那麻丝叫绊脚丝,嘴里的那钱叫“含口钱”,又称“含口”接着用一块布盖在死者身上,这块布叫蒙头,有的叫盖头,多用蓝色,上边有时还绣上金童玉女等布的一边中间有一个纵向豁口,长度约一尺,布的这边盖在死者头部,将死者的面部遮住死者头下的枕头顶上往往绣一些传统绣花如过奈何桥之类的寿衣盖头不宜用缎子,可用绸子,据说用缎子,以后家中断子,绸子才子孙兴旺 三、报庙: 把上述工作做完后,死者的儿女烧倒头纸倒头纸,一般用纸做成钱搭子形,或做成包袱状,里边装上纸钱死者的亲属在灵床前烧这纸钱,放声痛哭同时,有人燃放爆竹然后,孝子头上戴一块白布,这块白布通常六尺长,纵向折几折,戴在头顶,脑后结个结,俗称“泪头布” 戴好后,由人提着灯笼,领着孝子到土地庙去烧纸钱,哭拜俗称报庙过去报庙,为表示孝顺,孝子光着脚,当今不再这样。
四、穿孝挂幡 报庙回来,直系亲属穿孝衣——白褂子、白裤子、幔白鞋孝子的孝衣不缝边,就是所谓的“斩衰”女儿、儿媳与孝子一样,都戴泪头布其他人,孙辈白孝帽,曾孙辈戴蓝孝帽,玄孙戴红孝帽再后边的已出五服不再戴孝 白鞋也有讲究,孝子的鞋如双亲只死了这一个,另一个还活着,白鞋在脚后跟处留下一截不幔,如双亲都故去了,白鞋就全幔上了孙辈只幔鞋的前半部分 灵床前摆上灵桌,中间一香炉,香炉里插上三支“打狗饼”,这打狗饼,由一根秫秸棍(这是一根打狗棒)和插在一头的圆饼组成传说阴间多恶狗,亡者到了阴间遇到狗,先用饼喂狗,狗还不让路,就用打狗棒打它灵魂就可以顺利的到阎罗殿报到去了香炉里点一炷香,据说魂灵由这支香引导,一条道走到黑,直到阎罗殿香炉后,摆三碗饭,多用挂面;桌子一边,点上一支蜡烛又叫长明灯) 孝子跪在停丧屋的屋门一边,叫守孝女儿、儿媳分别坐在灵床两头顺序以长幼分左右,大的在头这一边、二的在脚那一边,三的又到头这边,四的在叫那边依次律推 守孝期间,孝子在男客吊唁时跪拜回礼,儿媳、女儿女客吊唁时陪哭,并注意在香炉里续香(一枝香点完时接上另一支香)和续蜡,不让香燃烧间断和不让灯熄灭。
不的话,死者的魂灵失去了引导会走错路,或因路黑找不到路,自然 3 难以顺利到达阎罗殿报到 乡邻则制作门幡挂在门上门幡由白纸条做成,纸条的数量是死者的岁数每条纸是由几节互相连贯在一起的几小条组成,每条纸的节数,表示自死者往下有几辈人如死者有孙辈,纸条是三折;有重孙辈,纸条四折栓在一起的地方还绑有馒头与木炭,拴在一竹竿上,挂在门的一边上方死的是男的就挂在左边,死的是女的挂在右边左、右以面朝门外确定) 五、报丧、吊孝 报丧:挂起招魂幡后,派人报丧首先注意的是要向人主家报丧所谓人主,死者是男的,死者的外祖母家就是人主,如死的是女的,她娘家就是人主另外母族的所有亲属舅舅妗子,姨妈表兄妹等都需要报丧儿女亲家,当然也是需要报丧的报丧帖式如下 正寝 孤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严父某月某日寿终 4 这是一个父亲死了母亲健在的报丧帖,而且只有一个儿子如果母亲死了、父亲健在,只有一个儿子,则改为: 如以前双亲中一个故去,这次又亡故另一个,“孤子”改为“孤哀子”;兄弟多的,要一一列出 在报丧帖上,左边也可写上出殡时间例如: 内寝哀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慈母某月某日寿终 某月某日某时出殡内寝 吊孝,又称吊纸,其实就是一种祭奠活动。
收到报丧信 5 哀子某某某泣血告家门不幸祸及慈母某月某日寿终 息后,这些亲戚都会马上到死者家中去,一般情况,去吊唁的人都带一包炉供,几张纸钱(一种黄色的烧纸),到灵桌前先施礼,多数是跪拜,有的行鞠躬礼,最近有施默哀礼的多数接着哭一通,有的礼毕即退出男的吊纸,孝子还礼;女的吊纸,女的陪灵人还礼 停丧期间,每天傍晚都要由人领着,到报庙的地方烧一次纸,参加的人包括死者的所有晚辈,孝子、儿媳、女儿、侄儿、侄女外甥等,一般男的到报庙处,女的出了家门不远就地烧纸领着烧纸的人,手提灯笼,走在前边,烧纸的队伍跟在后边,队伍的顺序按亲近远疏排列,孝子一般需左右两人扶着 六、入殓 入殓就是大殓,“大殓”指收尸人棺,现在实行火葬的只是履行这一程式时间一般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有的在出殡的前两天晚上有时为避免双日,选在出殡的当天凌晨大殓意味着死者与生者将阴阳两隔, 是亲人与死者的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多以松柏木制作,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 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 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
棺材外面一般漆成黑色,也有用木材本色的棺材头上往往贴有五燕碰寿的图案中间一个篆书的寿字, 6 四周均匀的围着五只蝙蝠,蝙蝠俗称燕巴虎,五个蝙蝠寓意五福)寓意福寿双全棺材身上有的还画上一些图画,如龙,花鸟等 棺材底铺上一层柴火灰,灰上铺棉絮,棉絮上铺一层黄纸和冥币,棺材内四周贴上花墙纸,棺材盖内面也贴上花墙纸 入殓有一定的程式,入殓前,先去烧纸,如同停丧的那几天的傍晚烧纸回来,治丧的总理宣布入殓,这时那些穿白戴孝的人们都到院子里,跪在地上;攒忙的(帮助治丧的乡亲)到屋里,撤去灵床前的供桌;在治丧总理的指挥下,先由死者的女儿媳妇做最后一次整容——“净面”,先洗脸,后拿镜子照照,接着把头扶正往死者的下巴两边脖子周围放些棉花以保持头不变形这时是不许哭的,所做的这些工作除放棉花外,都是做做样子就行然后将用过的脸盆镜子传出室外,将这两件东西叩放在瓦口底下有的还给死者手下放些日常死者爱用的东西这是陪葬制度的遗存最后儿媳将蒙头扯下一块,叫扯富贵净面这一环节结束,这时请刚才“净面”的女眷出去 总理指挥乡亲将棺材抬到灵床前放地下,叫来孝子,由孝子抱头,众乡亲将死者的尸体移入棺材中,这时要去掉脚上的绊脚丝,口中的“含口”。
孝子再一次整理尸体,主要是看手放的顺当与否,不顺当纠正脚下放一络子,没有络 7 子放一土坯 总理接着喊“打帽”,随即众人将棺材盖传进屋内,将棺材盖左右与棺材两边对齐,慢慢由材头向下移动,使材盖上的木隼进入材边上的穴中 总理宣布“钉帽”,由木匠将准备好的钉钉入棺材预留的孔中,以防止棺材移动时棺盖脱出这时孝子在一边,随着钉钉的过程喊,棺内是父亲,喊“爹,躲钉棺内是母亲,喊“娘,躲钉 上述程序做完后,将原来的灵床传出去,原来床上铺的谷草收起放在墙角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条板凳拿来,众乡亲将棺材放置在板凳上,放在原来灵床那地方,摆正后将灵桌搬回来灵桌上香炉里的那支香灭掉,换成三支香,这三支香点着后,将其熄灭,插在香炉里香炉后摆上九个九个头的花馍馍,每三个一组,成为“白祭”原来点着的蜡烛也就熄灭了众人撤出灵堂,众亲属嚎啕大哭 棺材上放上第二天出殡时长孙打的招魂幡,孝子们手中拿着的哀杖哀杖一般是用一根一米左右长的秫秸,缠上白纸条,这纸条预先剪成一边有剪口的形状,粘在秫秸上那剪口翘起,另外还不远粘缀一朵白花,一般孝子的哀杖上缀四组白花,盟儿、干儿的哀杖缀两组白花这哀杖又叫雪柳,还叫“哭丧棒”。
招魂幡 8 招魂幡,制作的材料有:秫秸、竹簚、白纸、黑纸、线等招魂幡分两大部分:挂幡的哀杖和幡 哀杖一般用秫秸做成制作方法:幡的顶端用火烤后做成龙头状,整个秫秸都用白牙纸缠住,纸的牙子飞起,不远缀上一朵白花龙头上方向两边插两竹簚,竹簚也用白纸缠住顶端扎成白花状向下弯的地方准备吊幡弯曲处多有白花点缀如是有孙子、重孙的,缀的花有的是用黄红纸做成的彩花 幡用纸和竹簚做成分为两部分,吊幡纸的彩蓝,吊的幡 吊幡纸的彩蓝,俗称草帽,由竹簚做成如死者还年轻,不用彩蓝彩蓝具体做法:截六根一尺左右的竹簚,用白牙纸缠住,每三根绑成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绑成一个六个角的星状两个三角形交叉处对角绑一根弯曲的竹簚,三根弯曲的竹簚成圆拱状,交叉在一起的地方摔线,吊在龙头的向下弯曲处竹簚上缀一些白花 挂的幡,通常在一张三角形的黑纸底边上粘上三条吊打,这三条纸,中间的有十三四厘米宽,两边的有 六、七厘米宽这些纸条剪上图案有的在中间那一条上,剪成四个圆钱图案,每个圆钱中央写一个字,自上到下为“引路童子”两边的纸上,一般剪两竖行长方格图案三条吊打下都有燕尾花牙那张三角形黑纸,是由一张四方形黑纸对折做成的。
9 对折处放一竹簚,三角形的顶端留一个小眼穿线,准备绑花篮中心如果死者是55岁年轻的,三角用白纸 棺材头上放置着第二天出殡时要摔的老盆这摔老盆有个传说,据传,陶业的祖师爷范蠡做陶器发了大财他就在每年的三月半和十月半,为穷人设棚施粥,此举很受百姓的敬重,跟他学做陶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一天,他想:我又没有儿子,死后这个家业交给谁呢?经过再三思虑,决定把乡邻们请来说说他取出头一天做的老盆,说:“我死后,这老盆咋处理,请你们给我想想办法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把它献给皇上;有的说用红缎子包起来,想你时拿出来看看;范蠡都不赞成这时,有个小伙子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时候,我给你摔了吧!”范蠡同意的点了点头说:“好,百年后,我这份家业就让这个小伙子请受(继承的意思)了,大家就给做个证吧!”自此以后,人死后,人们就买来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前给摔碎,这就叫“摔老盆”谁摔了“老盆”,谁就请受(继承)家业现在一般由长子摔盆,但并不意味着父亲的遗产只由长子继承 这老盆是一个瓦盆,里面装有麦麸、红花、红枣、粉条之类,用纸糊住 棺材下有晚间要烧的小轿,轿前上上贡品现在改为一 10 张纸上画的轿车。
入殓后,孝子的泪头布就缠在头上,头上还需戴上孝帽,这孝帽与别人的不同,上边的两个角上要缀棉花朵 女的也将泪头布缠在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