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教育的哲学思考.docx
12页智慧教育的哲学思考 汪泽洪摘 要:纵观历史,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兴起才出现的新概念,“智慧”一直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永恒主题,是哲学中“智慧”的继承与发展智慧教育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思想;以人为本的唯物论思想;和谐发展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对于推动当前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哲学底蕴上去分析与思考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Key:智慧教育;问题导向;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哲学思考:G451 :A :2095-9052(2021)05-0-04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出现,智慧教育一词出现在学者专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智慧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智慧就是未来的资本纵观历史,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兴起才出现的新概念,“智慧”一直都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和永恒的主题。
在古希腊文中,哲学原来由“爱”( PHILEO)和“智慧”(SOPHIA)两个字所组成,意即“爱智慧”在汉语中,“哲”的字义也是“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可见,智慧教育中的“智慧”是哲学中所说“智慧”的继承与发展,蕴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只是今天的智慧注入了新的元素,即时代因子科技,目的是想更好地拓展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品质和智慧二、智慧教育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思想怀特海是智慧教育的倡导者,他认为从古人对智慧的追求到今天人们对纯书本知识的向往,这是教育出现了问题他认为智慧不应该仅是追求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追求,包括如何处理知识以及如何选择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杜威认为智慧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果人们“运用的方法能够解决他们所研究的题材中发生的问题时,便获得了知识可见,知识是人们用以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师热衷于传授书本知识,由于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和节奏日益增快,发展要求有更高能力与智慧的人才,也需要更高标准的教育[2]当学校一味追求教知识时,教育就会出现问题,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为了帮助教育走出困境,培养既有国家社会发展智慧,又有个人发展智慧的人才,智慧教育出现,并将成为取缔纯知识性教育的方法,也势必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就是坚持世界观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存在本身就是问题,世界原本就是一个问题世界以问题为导向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是推动发展的动力2020年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产婆术”就是以問题为导向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答方式引出真理马克思认为,历史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来解答旧问题可见,问题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重要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问题具有普遍性,承认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是重知识轻智慧、知识更新过快、创新型与智慧型人才短缺、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教与用脱节等。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重构与创新智慧是通过对问题进行认识分析、交流讨论后,形成对策以解决现实问题智慧教育是在认识与分析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方法,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正确方向二)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认识论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认识产生的前提,也是认识发生的一种方法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3]可见,问题的提出体现发问者的意图或者目标,这也是“在问题之所问中还有问之何所问”[3]问题是一种寻求,一种探索,是认识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问题具有针对性、方向性,能客观的认识问题,并提出问题,认识才会明确和深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总是与问题相互依存因此,可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4]应试教育,教知识、求高分、追求升学率,学生高分低能、心理扭曲、行为怪异等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智慧教育是对问题认识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认识的飞跃教育问题呼喊着人们在实践认识中抛弃过时的教育理念,探索和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新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5]所以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从问题开始三)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人们,坚持矛盾论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问题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并发展变化着当前教育面临一系列矛盾,如教书与育人、知识与智慧、技能与道德、虚拟与现实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智能时代,不是教育引导社会,而是社会在引导教育,人们热衷于物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轻视精神、智慧与道德方面的提升,教育出现滞后现象并且在信息时代,传统行业措手不及,新兴行业淘汰整合,人才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未来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的智慧,教师是学生智慧发展的引导者,要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中心任务,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学目标智慧教育是对教育反思的结果,反思必然带来批判,而批判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思考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世界因为矛盾的产生、变化与解决而不断演化和进步,并推动着理论创新,新的理论因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而被认同教育也因教育问题的产生、认识和解决而被推动着改革与发展,最终达到教育的生态平衡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为了解决时代问题而作的,而智慧教育也是为解决时代教育问题而提出的,又因为具有解决时代教育问题的能力而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同[2]。
四)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践论人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实践又是以问题为前提的,所以实践论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实践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以实践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本源上来看,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实践辩证法智慧教育是在总结反思教育发展实践,并在教育发展实践中开拓前行的一直以来教育都在追赶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这看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但实践证明:教育如果被社会引导,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教育就会滞后,学生就会出现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可见问题在实践中产生,也是在实践中解决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来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前奏和路径[4]同理,问题也是智慧教育出场的原因三、智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唯物论思想智慧教育理念提出后,教育者改变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模式但是对于智慧教育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或理论层面一线教师的实践结果普遍较差,主要是他们对智慧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深刻,简单认为智慧教育的物化是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没有理解透智慧的本真。
智慧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智慧的生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了唯物的世界观、历史观及价值观一)以人为本的唯物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物质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现实的人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性有智慧的人,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也就肯定了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更多关注的是生活在自然界、物质世界中的人、人的活动及其现实生存状态,他认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才是出发点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同时也认识和改变着自身,使人类与自然能和谐相处,整个物质世界及人就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把人的实践活动当作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因为实践总是人的实践当马克思要求从实践方面来认识和了解世界时,就包含了以人为主体来解释和说明世界的思想智慧教育是人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提出的理念,是被实践证明今天的教育所需,人的发展所需,同时也希望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可见,在人与物的实践关系中真正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也就确定了唯物的世界观。
二)以人为本的唯物历史观我国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7]离开了人和人的實践就无法谈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无法谈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8]科技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的智慧化,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要求,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智慧[2]社会需要有知识、会思考、能创新、懂技术、高情操的智慧型人才一直以来的追高分、看学历、重知识的教育理念明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倡导智慧教育、培养智慧人才是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解决人的问题应该先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在许多情况下他还是这个变革的前提[7]”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8]。
可见,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旧的理念、制度与秩序不能推动社会历史持续进步时,人会在实践中建立或选择能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新理念与新秩序智慧教育是教育本真的回归,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三)以人为本的唯物价值观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就强调人的价值《孝经》记述孔子之言:“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提出:“人人皆有贵于己者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9]”这是对人价值的肯定智慧教育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新时代的价值论底蕴,教师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获得的不只有知识,还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尊重个体的个性特征及生命价值智慧教育强调实现学生知识与生命双重生长,这是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智慧教育一方面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能动地认识并改造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又体现人在改变教育理念的同时还得遵循规律,做到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
四、智慧教育体现了和谐发展的辩证法思想智慧教育是为了人,又要依靠人人既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又是教育发展的客体,是主客体的统一人一方面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会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另一方面人又是被动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依赖自然与社会智慧教育是对当前教育发展模式的替代与改变,是主体人想改变限制自身发展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