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春沪教版语文四下《勤读》word教学设计.doc
14页2022春沪教版语文四下《勤读》word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2、自学字词,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二、重点和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2、能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讲述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故事主要内容: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于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2、师:像匡衡这样勤学苦读的人有许多,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则古文,也是告诉我们读书要勤奋说明: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也不多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就会因文言文的生涩难懂而失去兴趣。
这篇课文虽然讲了勤奋学习的道理,但没有具体化因此,在课的一开始,用一个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引入,既激发了的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有所了解3、 出示课题:勤读,生读课题板书:勤读*学生读课题4、这个故事出自于哪里?请学生看课后注释①学生交流教师简单介绍:这则古文选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三国志》是一部文学巨著、史学巨著,它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三国志·魏志·董遇 》就表示这个故事是出自三国中魏国的董遇的说明: 学习文言文,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后的注释,对此有所了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注释的习惯学生可能对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不太了解,心存疑惑,教师可以对此作一些简单的介绍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过渡:我们已经学过几则古文了,知道古文中的语言与我们现在所表达的语言有些不同,想要学好古文,就要先把它读正确、读通顺2、听课文录音,请学生注意听清录音中句子的停顿,并在书上做好记号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重点指导读好两句句子出示: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跟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师:这里的“见”为什么要读“xiàn”而不读“jiàn”呢?(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
)*开火车读说明: 对于文言文中一些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指导朗读,还可以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通假字,虽然不用解释通假字的概念,但要把正确的读音,以及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简单地告诉学生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分句读,齐读说明: 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学生会感到很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带着学生朗读,直到读通顺为止,只有读得有语感了才容易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不要让学生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三)自主学习,领会大意1、师: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古文,那怎样才能读懂古文的意思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些方法出示:①自读课文,对照注释逐句理解②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寻找答案③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意思,可以适当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更通顺④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质疑2、按照自学提纲自读、自学说明: 小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很无措的,所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有门径可循学生自读自疑,也能充分调动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反馈交流1)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2)了解课文大意师说译文,学生说相应的古文同桌按以上形式轮流讲译文与古文说明: 运用文白对读的方法,首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先说白话文翻译,学生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其次还可以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对说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4、研读重点句师:这则古文中董遇说的两句话成为了名句,其中一句更是千古流传,是哪一句?*出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句子的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2)教师小结: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书要多读,要勤读像这类有关学习方法的词语、名言还有很多,你知道吗?3)出示: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 学而不厌 熟读精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教师领读这些词语与名言出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1)文中的三余是指哪三余? 2)教师小结:董遇平时就像他告诉别人的那样,经常利用“三余”来读书,非常勤奋。
3)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有过“苦渴无日”的感觉?你的“余之日”又有哪些?4)学生创编“三余”读书法背诵这两句话说明: 这篇课文在意思的理解上尽可能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自学,但对于一些关键句教师也要进行点拨,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特别对于一些千古名句,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1、学生齐读全文,尝试背诵2、师:同学们通过借助注释,查阅字典等方法自己理解了课文你读了本文,有哪些收获?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3、教师总结:中国人历来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经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希望这种美好的品质在我们身上继续发扬光大4、积累古人勤读的名句:*出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说明: 文言文常含有经典的语句,含义深刻,有的还发展为成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拓展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名句,鼓励学生积累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板书设计:4、勤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关于说课教材分析《勤读》是一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需要勤奋课文虽然讲了勤奋学习的道理,但是没有具体化文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人们一直运用的名句学情简析学生能根据课后的注释、查阅字典来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但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文不同,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课文的机会也不多,对于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较难把握,所以学生在朗读课文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有重点、有层次地朗读指导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课文中的故事、主人公都离开学生的生活久远,但揭示的道理还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很接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缩短时空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主题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目标二:自学字词,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了解全文的意思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从中获得知识目标三: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在学生通过自读自疑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最后熟读成诵。
教学设计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文言文的词语、句式与现代汉语有一段距离,学生肯定会有一些语言障碍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以往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必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丧失殆尽,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学文言文,一定要以“趣”为先,运用多种学生喜欢的形式,使学生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教师用一个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有所了解二、范读激趣,感受韵味因为文言文的结构与现代文不同,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会感到很困难,所以教师先范读或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给学生以示范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愿望接着,教师领读,学生自我的参与,就能更充分地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指名读、分组读、齐读,形式多样,避免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一句一句、一遍一遍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味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三、自读自疑,理解课文学生自读自疑,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从中获得知识。
但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对于怎样学习,还没有方向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出示了自学提纲,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学,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再对“自疑”的问题进行质疑教师鼓励学生也一起来解答问题,激发学生“人人有问,人人有答”的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再适当讲解,突破难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四、拓展延伸,营造氛围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又拓展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名句,鼓励学生积累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课文的认识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徜徉于中国古代悠久的文化之中课后反思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比较重感性、重理性在进行课改的今天,我们更应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悟性,呼唤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感悟”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倡导的教学思想孔子大力提倡“引而不发”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宋代朱熹则把“默识心通”、“学不言而自得”作为基本的读书要领叶圣陶先生则把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我们应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独立与文本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在文本的世界里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独立感悟首先,加强诵读,取得真切感受《勤读》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要途径,文言文的诵读是需要方法的教师范读,有声有色,流畅自如,学生受到了感染,激发了诵读的兴趣教师领读,学生实在地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味学生试读,展示读,分组读,就在这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言语上渲染文言文的魅力,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及文意其次,自主学习,激活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感悟”,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