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蛀干害虫防治讲解.ppt
27页蛀干害虫防治 主讲: 陈钦华 2012年8月30目 1 蛀干害虫防治 n蛀干害虫的特点是: n(1)生活隐蔽除成虫期进行补充 营养寻找繁殖场所及交配等活动, 营裸露生活外,大部时间均在树皮 下、韧皮部、木质部营隐蔽生活 n(2)虫口稳定蛀干害虫的一生绝 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寄主组织内部, 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天敌也少 n(3)危害严重由于这类害虫蛀食 韧皮部、木质部等,严重的破坏了 输导系统而导致树势衰弱或死亡 n蛀干害虫的种类很多,包括鞘翅目 的天牛、吉丁虫、小蠹;鳞翅目( Lepidoptera)的透翅蛾、木蠹蛾等 2 一、白杨透翅蛾 n1.为害与分布: n白杨透翅蛾(Parathrene tabaniformis Rottenberg.)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是 国内检疫害虫该虫不害杨、柳的枝 干和顶芽,幼虫钻蛀枝、干和顶芽由 顶芽侵入时,能穿透整个组织,使被 害处枯萎下垂,抑制顶芽生长,形成 秃枝,侵入叶腋时,使叶片枯萎;侵 入枝干初期先在本质部与韧皮部之半 绕树干蛀食,致被害处组织增生形成 瘤状虫瘿,在离虫瘿一指处有一羽化 孔,通常蛹皮留在坑口处幼虫蛀入 髓部,形成坑道被害处易被风折。
3 2.形态特征 n成虫:体长11~21mm,翅展23~ 39mm外形似胡蜂头半球形, 头和胸部之间有橙黄色鳞片围绕, 头顶有米黄色鳞片前翅纵狭,有 赭色鳞片,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 翅透明,缘毛灰褐色腹部圆筒形 ,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 n卵:椭圆形,黑色,上有灰白色不 规则多角形刻纹 n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mm,圆筒 形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时黄白 色胸足3对,腹足、臀足退化, 仅留趾钩 n蛹:长12~23mm,纺锤形,褐色 腹部2~7节,背面各有横列倒刺 两排,9、10两排具刺1排腹末具 臀棘 4 3.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n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坑道末端越冬3、4月中旬越冬幼 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化蛹,下旬开始羽化,并交配产卵 ,初孵幼虫于6月上旬始见侵入,下旬为侵入盛期幼虫 侵入茎干内蛀食,一直危害到10月中旬进入越冬 n成虫多集中在午前羽化,蛹体的2/3伸出孔外,腹面向上, 蛹壳留在羽化孔处,经久不落成虫白天活动,雌成虫的 性引诱作用颇强,羽化当天即进行交配产卵卵期8~17d 初孵幼虫在枝干上爬行相当距离后才侵入,大多从组织 幼嫩处蛀入1年生幼苗,多从梢部叶腋或叶柄基部侵入 ,梢端或叶片枯萎常是已有幼虫侵入的标志。
2~3a生苗 木,还从顶芽及伤口、旧羽化孔、树皮裂缝等处侵入初 龄幼虫侵入后,先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绕枝干蛀食,由 于树液流动受阻,被害处逐渐形成瘤状虫瘿,幼树被害后 易风折幼虫经常向外清除虫粪和蛀屑,有时吐丝混合蛀 屑封闭虫孔,侵入后通常不再转移到9月下旬,幼虫在 坑道末端以蛀屑将坑道封闭,吐丝作薄茧越冬化蛹前吐 丝封闭坑道口,并在坑道末端蛀蛹室结茧化蛹蛹期14~ 26d 5 4.防治方法: n(1)选择抗虫树种如有些杂交杨树对白杨透翅蛾有较强的抗性 n(2)加强检疫在引进或输出苗木时,严格检验,发现虫瘿要剪下烧毁 ,以杜绝虫源 n(3)人工防治幼虫初蛀入时,发现有蛀屑或小瘤,要及时剪除或削掉 ,或向虫瘿的排粪处钩、刺杀幼虫秋后修剪时将虫瘿剪下烧毁 n(4)药剂防治 n化学防治如成虫羽化盛期,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2.5%溴氰菊 酯4000倍液,以毒杀成虫 n夏秋季节,在幼虫侵入枝干后,表面有明显排泄物时,在排泄物处可用 50%磷胺乳油或50%速灭松乳剂加水20~40倍液在侵入孔、虫瘿或虫瘿以 上4~6cm处涂成环状药带,毒杀幼虫或滴、注蛀孔,药杀幼虫 n在6、7月份,抓住初孵幼虫尚未钻入树干的有利时机,在树干枝干上喷洒 80%敌敌畏乳油500~1000倍,每9d喷1次,或每7~10d往枝干上喷1次 50%杀螟松乳油500~800倍,毒杀效果良好。
n在苗圃1~2a生苗木行间深30cm土中施用10%呋喃丹颗粒剂,经根部内吸 毒杀蛀入枝干的幼虫苗圃防治杨树苗圃中在成虫羽化盛期,幼虫孵化盛 期喷澳氰菊酯、氧化乐果等,不但能消灭虫及初孵幼虫,对刚蛀入韧皮部 的幼虫均有效 n利用白杨透翅蛾的性引诱剂200mg剂量的诱芯,附加粘胶型诱捕器诱捕雄 成虫 6 二、杨干象甲 n1.分布及危害: n杨干象甲(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又称杨干象虫、杨 干隐喙象、杨干象鼻虫、杨干白 尾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昆虫 国内分布在河北省、内蒙古自治 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陕西省、等主要危害各种杨 树、旱柳等幼龄幼虫在韧皮部 危害,由树皮针状小孔排出红褐 色虫粪,后期树木表皮出现刀砍 状纵裂和横裂纹幼虫随年龄增 长,逐渐蛀入木质部至髓心,连 年受害的树木布满裂缝,轻的长 势衰弱,重的易风折、枯死 n主要寄主植物有:杨干象在国内 的寄主多为杨柳科植物,以杨树 为主等 7 2.形态特征: n成虫: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 体长7.0~9.5mm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 散布白色鳞片形成若干不规则的横带前胸背 板两侧,鞘翅后端1/3处及腿节上的白色鳞片 较密。
喙弯曲,中央具1条纵隆线触角9节呈 膝状,棕褐色鞘翅于后端的1/3处,向后倾 斜,并逐渐缢缩,形成1个三角形斜面臀板末 端♀为尖形,♂为圆形 n主要特征是♀♂前翅末端1/3处密被白色鳞片 n卵:椭圆形,长1.3mm,宽0.8mm n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0~13.0mm,胴部弯曲 呈马蹄形,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头部 黄褐色头顶有一倒“Y”形蜕裂线无侧单眼 头部前端两侧各有1根小的触角胸足退化,在 足痕处有数根黄毛 n蛹:乳白色,长8.0~9.0mm腹部背面散生许 多小刺,在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 8 3.生活史及习性: n杨干象1年发生1代,以卵或1龄幼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 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幼虫先 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危害,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 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上 钻入木质部,做成蛹室,6月中旬开始羽化成虫到嫩枝 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形成针刺状小孔,7月下旬开始交 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2m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 、棱角、皮孔处,每雌一次产卵1粒,平均卵量44粒,产 卵期平均36.5d,当年孵化的幼虫,将卵室咬破,不取食 ,在原处越冬,部分后期产下的卵,不孵化,在卵室内越 冬,成虫有假死性。
n传播途径:杨干象成虫飞翔能力差,自然扩散靠成虫爬行 人为调运携带有越冬卵或初孵幼虫的苗木或新采伐的带 皮原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9 4.防治方法: n(1)林业防治法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合理搭配树种,营造不同形 式的混交林栽植诱木(即饵木诱控),集中除治如银中杨中栽植加杨 n(2)生物防治法保护杨干象鸟类天敌,可应用花绒坚甲、寄生蜂(肿 腿蜂)和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手段进行防治 n(3)检疫措施凡来自疫区的苗木、木材及包装箱等都必须经过检疫后 方可调运 n(4)化学防治法 n使用吡虫啉乳油毒签防治幼虫对于虫口密度低以及矮小树体采用此种方 法打孔注药防治杨干象杨干象以卵和初孵幼虫在树枝、树干上越冬, 防治时期应在4月中下旬进行,第一次防治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倍液 加适量高渗剂、50%甲胺磷乳油或超功20~30倍液对1~2a年的幼树涂干 ,部位以树干中、下及地径处为主;3~5a生的林木则采用50%甲胺磷和 40%氧化乐果乳油混合(1:1)30倍液涂干第二次防治在5月上、中旬 进行复查性防治,采用40%氧化乐果或50%甲胺磷5~10倍液用毛刷或毛 笔蘸药液点涂虫孔处,涂药量以排出气泡为宜。
第三次在6月份,可选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乐果乳油、50%乙硫磷乳油、25%乙酰甲胺 磷乳油300倍液,在杨树主干基部不同方向不同高度钻4~5个孔洞,注药 以孔洞注满为准约5ml或于危害部位打孔注药1~2ml 10 三、青杨天牛 n1.分布及危害: n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又称山杨天牛,青杨楔天牛、杨 枝天牛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昆 虫分布于黑龙江、辽宁、陕西 、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山 西、河南等省为害毛白杨、银 白杨、加杨等各种杨树时常加 害2、3d生苗木和幼树的主梢, 在苗圃和幼林中易造成重大损失 11 2.形态特征: n成虫:体长9~14mm,体宽 2.5~3.5mm体窄长,基色 黑,密被淡黄色绒毛并混有黑 灰色长竖毛前胸背板中区两 侧各有一条淡黄或金黄色纵条 纹每个鞘翅有4或5个黄色绒 毛圆斑,雄虫的不甚明显 n卵:长2.4mm左右,白色 n幼虫:黄白色,老熟时体长10 ~15mm,头和前胸背板黄褐 色体背有一条明显的中线 n蛹:长11~15mm,乳白色渐 变为褐色,腹部背中线明显 12 3.生物学特性: n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虫瘿内 越冬。
在黑龙江省4月下旬开始 化蛹,5月中旬出现成虫,6月 上旬在2、3a生幼树主干或大树 侧枝上作刻槽产卵,刻槽呈马 蹄形,卵期约10d,幼虫孵化后 蛀食韧皮部,10d以后逐渐蛀入 枝干的髓心,被害部分组织增 生肿大,逐步形成直径15~ 20mm椭圆形肿瘤10月间幼虫 先后老熟,在蛀道内越冬危 害各种杨柳树 13 4.防治方法: n(1)人工防治法在成虫期,利用成虫的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 ,或在初孵幼虫期用刀片将虫子挖出后消灭在成虫羽化高峰期 ,发现天牛卵痕用锤子、石头砸,减少幼虫量 n(2)生物防治释放肿腿蜂,“以虫治虫”肿腿蜂是蛀干性害虫 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蜂 n(3)化学防治: n喷洒化学药剂根据天牛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在羽化盛期向寄 主树冠或枝干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75% 辛硫磷乳油1000倍等农药杀死天牛成虫在幼虫孵化盛期喷洒40 %乐果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等农药防治在韧皮下危害尚 未进入木质部的幼虫 n选用绿色威雷防治成虫即选用8%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剂(平山 林药厂生产)对天牛成虫24h防效在90%以上,持效期长达52d ,并且毒性为低毒,无药害,对人畜安全,在环境中低残留。
常 规喷雾300~400倍,超低容量喷雾100~150倍喷药位置,树干 、分枝及其它天牛成虫喜出没之处,喷药以树皮湿润为宜,防治 时间,当年第一批天牛羽化出孔高峰期 14 四、光肩星天牛 n1.分布及为害: n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ach.)鞘翅目,天 牛科分布东北,华北等地幼虫 为害多种杨、柳、槭树成虫取食 嫩枝和叶脉 n2.形态特征: n成虫:体漆黑色而有光泽体长形 ,雌虫体长22~38mm,雄虫体长 15~26mm,头部比前胸略小中 央有一纵沟,触角鞭状鞘翅基部 光滑,无颗粒状突起,翅上有白色 绒毛组成的斑点20个左右 n幼虫:乳白色,疏生褐色细毛头 较小淡黄褐色,后半部缩入前胸 内 15 n3.生物学特性: n1年1代多以往年的大幼虫在木质部与韧皮部内越冬第二年3月 下旬开始取食4月底至5月初作蛹,蛹期20d左右羽化后成虫在 树干内停留7d,于6月上旬始见成虫11月为终见期成虫一生多 次交尾产卵时,在枝条上咬一刻槽,每槽产1粒初孵幼虫先在 皮下韧皮部蛀食,并排出褐色粪便2龄幼虫开始向旁侧取食树皮 或木质部,并从卵孔排出粪便3~4龄幼虫在皮下蛀食并开始蛀入 木质部,在产卵孔附近堆有白色木屑。
坑道呈“S”型或“U”型 n4.防治方法: n(1)选择抗虫树种保护利用啄木鸟 n(2)从幼树开始及时用磷化铝堵孔防治 n(3)高树、大树采用内吸涂干,药杀初孵幼虫在树干上涂一与 干径等宽的40%氧化乐果1~2倍液毒环,可杀死皮下幼虫,涂药时 间在8月下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