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比例分配练习西山阴小学张美.doc
12页《圆柱的面积练习》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21页自主练习4-12题,新课堂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巩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更深入地理解圆柱底面周长、高和侧面积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3、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4. 在练习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分析、灵活解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难点:灵活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圆柱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圆柱形纸筒(易拆易剪)、粉笔、纸片若干张(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复习旧知,提炼方法:提问:(出示圆柱形纸筒)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圆柱体的底面积容易求:S底=πr²,想一想: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同位互相说一说;教师指说;出示课件归纳:圆柱的表面由上、下2个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
提问: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提炼:2、小结过渡,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掌握得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展示一下来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新课堂第18页第1题:填一填此题是巩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知识的基本练习,加深对侧面积和表面积含义的理解1)圆柱的( )面积加上( )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2)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如图, 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3)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如图,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4)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练习时,(1)题采用口答,可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2个底面’易填错,教师要特别强调“1侧加2底”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班上交流,然后采取演示的方式,利用掰粉笔形象展现“把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的意思(增加了2个底面),转化为求2个底面的面积是多少3)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明白求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怎样求?结合图形弄懂“31.4厘米”的含义(圆柱的底面周长),然后利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相应公式计算,班上交流,再次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题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用正方形纸片围一围,明白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就是正方形的面积,口答填空2、自主练习第4题:3、自主练习第6题:填表此题是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变式练习)练习时,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利用展台班上交流,重点说清是怎么计算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底面半径和底面周长;圆柱底面周长、高和侧面积;以及圆柱表面积、底面积和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升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出示新课堂39页第2题: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读书月活动,王晓明读书月活动计划读一本240页的书,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的比是3﹕2.王晓明还有多少页没有读?此题做法多样,练习时,先让学生分析题意,明确“总数和比例”各是多少,根据已知条件,把已知数量与份数对应起来,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做;也可以采用“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方法,找出平均分得的份数,不同份数的数量是多少;还可以先求已读的页数,再用减法求未读的页数然后小组交流思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班上汇报,自主练习、展示,集体评议评议时自觉纠正并分析错误原因教师对学生灵活、正确的解答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号召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好读书,读好书”的教育。
出示新课堂39页第1题:(1)用长96厘米的彩带装饰三角形的画框的一周,这个画框的3条边的长度比是3﹕4﹕5.这个三角形的3条边长度是多少?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意,明确 “分什么,怎么分”,“有多少,分给谁”,弄懂“总数和比例”各是多少,根据已知条件,把已知数量与份数对应起来,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做;也可以采用“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方法,找出平均分得的份数,不同份数的数量是多少然后小组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班上汇报,自主练习,集体评议教师对学生灵活、正确的解答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2)如果用此彩带来装饰长方形画框的一周,并且长方形画框的长与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想解答的思路,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提醒学生此彩带的长度是几个长与几个宽的总和?弄懂“总数和比例”各是多少,如何把已知数量与份数对应起来,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做;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列式计算,班上汇报做题过程,向大家解释自己的做法此题方法多样,只要学生做得合理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出示新课堂39页第3题:一个长方形操场的周长是320米,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题和上题的类型一样,练习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特别强调长方形操场的周长320米是2个长和2个宽的总和。
班上交流时说清楚解题思路,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做法,对于学生的不同做法只要正确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2、变式应用,综合练习自主练习6-10题这是比的应用的变式练习)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到此类题与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之处,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此题可能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种是把“按2﹕3评出一、二等奖”转化为“一等奖的人数是二等奖的2/3,(或二等奖是一等奖的3/2),然后用分数知识解决;第二种是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逆向思考,根据二等奖的人数和所占份数,先求出每份的人数,再求获一等奖的人数;第三种是列方程,设获奖总人数为x, 根据已知条件,把已知数量与份数对应起来,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做,求出总人数;然后按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计算方法,“有多少,分给谁”,求出一等奖的人数班上交流,重点说清解题的思路此题方法多样,只要学生正确分析灵活解决都要肯定和表扬出示自主练习第9题:此题和6题都是比的应用的变式练习题练习时,方法同上 出示自主练习第7题:(此题是包含“隐含条件“的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清要分配的是什么量—-75本课外书,按照什么比例来分配---46﹕50﹕54(可以约分),通过思考,弄懂“总数和比例”各是多少,如何把已知数量与份数对应起来, 转变成按比例分配的一般形式,最后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做。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班上交流,集体评议教师适时进行多读课外书,养成好的读书习惯的教育出示自主练习第8题:(此题和7题类型一样,包含:“隐含条件”)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此题按比例分配最合理明确 “分什么,怎么分”,“有多少,分给谁”,弄懂“总数和比例”各是多少,根据已知条件,把已知数量与份数对应起来,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来做此题方法多样,学生可灵活解决教师给予肯定,同时告诉学生按劳分配的知识出示自主练习第10题:(此题和8题类型一样,解决方法同上)练习时,先让学生读题,明确按比例分配安排人数最合理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班上展示,汇报解题思路教师随时进行爱护环境,绿化环境的环保教育3、智慧园地,扩展性练习出示新课堂40页: (此题是一道利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的生活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妈妈有50元钱,小明有90元钱,妈妈给小明多少元后,妈妈和小明的钱数之比为2﹕5?练习时,先让学读题,明确无论谁给谁钱,钱的总数---50+90=140不变,弄懂“总数和比例”各是多少“怎么分”,“有多少”,为什么会多钱或少钱呢?明白题意后,动手解答,班上交流,集体评议。
实践活动题-----调查与发现 谈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按比例分配的例子请同学们课后去调查研究,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试着去加以解释,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例如:• 我们每天煮饭时,米与水的比是多少?要多少米呢?• 在修筑水泥路时,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是多少?• 我们喝的果汁中,果汁的量与其他成分的比是多少?假如,我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身边存在的一些生活现象,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变得更有滋味、更有价值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通过本课的练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练习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求出不同份数的数量使用说明:1、 教学反思:(1)、本课的练习设计,我充分利用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这种学习基础,充分地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2)几乎给每道题目配上生动形象的画面,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清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注意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练习的结果及时反馈评价,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激励通过巧妙的题组练习,学生们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2、使用建议:一些题型相似的题目,如果学生能准确把握解答技巧,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班上交流,不需要逐题分析,提示3、 需破解问题:(1)探究解题思路时,学生汇报过程有些仓促,没有充分给学生思考、汇报的时间2)对于知道某一份的数量和比例分配,求总量或其它份数的数量时,如果学生不理解题意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张美 西山阴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