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多个的使用和来源.doc
11页现代汉语"多个"的使用及其来源摘要:一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著作或否认、或未谈及汉语中"多个"的用法本文通过实际用例证明"多个"这一说法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存在,讨论其形成的句法语义基础以及可能受到的书面翻译的影响,并分析其使用的语体特征关键词:多个;概数词;书面翻译;语体特征引言赵元任先生[1]
〔《实用软件工程》(4) 公众可以在企业的整个社会性活动当中,以多种渠道,多个角度,不同方式,不同形式获得企业信息〔《略论企业文化》(5) 中国各级军事代表团应邀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地区多个国家的军队进行了成功访问〔《20XX中国的国防》(6) 还分别设农垦局、畜牧局、水产局、水利局、林业局、乡镇企业管理局、农业资源开发局等多个部门,业务相近,却是部门林立〔《中国农民调查》(7) 1988年我国政府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且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儿童百科全书》(8) 米达麦亚一边把得自费沙的丰富情报展现在多个萤幕上,一边详细说明〔《银河英雄传说》(9) 显花植物的未知祖先具有许多排列成一个或多个螺旋形的叶〔《物种起源》(10) 至此,XX省已经发现有多个水体出现砷含量严重超标现象〔《经济参考报》以上例句表明,在现代汉语尤其是汉语书面语中,"多个"的使用是比较常见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变化最快的部分,一些词往往经历了不能说、不常说到可以说的过程"多个"在赵元任、朱德熙等先生的语感中不能说,而在当前汉语中比较常见,这也是词汇发展变化的一个正常现象下文尝试对"多个"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并分析它产生的原因。
二、南朝梁、唐五代佛典中的"多个" 我们在南朝梁以及唐五代数部佛典中发现了十多例"多个",如:(11) 罢矢体多个夜叉住掣多罗伽罗国,摩柯蓝陀摩夜叉住底里不罗国〔《孔雀王咒经》,4/450c(12) 谓此诸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此一则具多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则资应不遍不成缘起〔《大方广佛华严经疏》,35/516a(13) 问:若椽等诸缘,各出少力,共作不全作者,有何过失?答:有断常过,若不全成,但少力者,诸缘各少力此但多个少力,不成一全舍,故是断也〔《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45/508a(14) 谓众缘之中以于一缘应多缘故,各与彼多全为其一,是故此一具多个一〔《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45/620b(15) 诸华中,各皆由一华遍应多华故,各多华全为其一华,是故能有多个一华〔《宗镜录》,48/577b这几处佛典中的"多"为概数词,修饰个体量词"个",组合形成"多个"修饰名词,表示数量多的意思但在这之后,我们一直在民国时期才发现5处"多个",其间再无用例值得注意的是,这5处用例都出现在同一部翻译文献中:(16) 君主么,抑酋长么?或一个或多个的专门家么?〔《民俗学问题格》<2>(17) 多妻婚是一个男子与两个或多个的女子的一种结合。
多夫婚是一个女子与两个或多个男子的一种结合〔《民俗学问题格》(18) 副婚可由下列述出来:当一个男子有一个或多个的侧室等,女子们便是他的"副妻"〔Concubines,他们的关系即称为"副妻婚"〔Concubinage当一个女子有一个或多个的"副夫"〔Cicisbei时,这种副婚即称为"副夫婚"〔Cicisbeism〔《民俗学问题格》民国时期的这5处用例与上引佛典中所发现的"多个"在时间上至少相隔千余年,且中间再未发现用例我们还不清楚那些仅仅出现在古代佛典的"多个"从何而来、是否与翻译中受外来影响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民国时期出现的"多个",与古代佛典中的"多个"两者间并没有承续关系那么现代汉语中的"多个"究竟从何而来?三、现代汉语"多个"的来源〔一"多个"的语义基础 从汉语的历史来看,"多"做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与"少"相对的含义很早就有了:(19) 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20)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商君书》而"个"作为量词,原本只是竹的单位,但在唐代就已经扩大了应用范围,水果、鸟类、人都可以称"个"[3]
〔二"多个"的句法基础1."多个"与"多+量词"格式"多"作为概数词与动量词相组合出现较早,有"多遍"、"多回"、"多番"、"多次"、"多遭"等,且见于多种文献从文献使用来看,"多"与动量词相组合最迟在明代就比较多见了:(21) 米唯再馏淘不用多遍〔《齐民要术》(22) 三年夏四月丙子朔,使南宋索多回,同宋使赵良嗣及其子宏来〔《大金吊伐录》(23) 从古幻境如轮,问铜驼、应是多番曾见〔《全宋词》(24) 老痴顽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全宋词》(25) 这个嫂嫂不是良人,兄弟已看在眼里多遍了,且未敢说〔《水浒传》(26) 往来护顶翻多次,反复浑身转数遭〔《西游记》 (27) 国王道:"寡人见他来得多遭,一则惧怕,二来又恐有伤害之意,旧年四月内,是朕命工起了一座避妖楼,但闻风响,知是他来,即与二后九嫔入楼躲避"〔《西游记》(28) 主人笑道:"诸公枉了海上走了多遭,这些也不识得……"〔《初刻拍案惊奇》引人注目的是,"多"与名量词组合最早都出现在与佛教有关的文献中,除上文列举的"多个"外,我们还发现有"多种":(29) 施衣之时请有多种,谓有衣施或无衣施等有十六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23/815c(30) 行淫相多种,犯具八支成。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24/620c(31) 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坛经》>(32) 或僧来去"冬至,和尚万福学光三学,早归本乡,常为国师"云云有多种语〔《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些用例中的"多"与名量词组合,可做定语、宾语或谓语在其他文献中,我们则仅在唐律相关文献中发现3例"多种",且都只做宾语:(33) 违约之中,理有多种,或以尊卑,或以大小之类皆是〔《故唐律疏议》(34) 蛊有多种,罕能究悉,事关左道,不可备知〔《故唐律疏议》(35) 蛊毒:音古《左氏传》说蛊义有多种,"于文,皿虫为蛊"〔《律音义》"多"与量词的组合,尤其是"多+名量词"用例的存在,为"多个"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句法基础但是我们发现,"多+量词",尤其是"多+名量词"的用法一直并不多见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多+量词"格式主要表达不止"一+量词"这样的意思,这在古代汉语中以说"数"为主如"数个"在六朝就已经出现,此后也一直见到用例:(36) 靖曰:"可更觅数个刀子,合置一处,令女自择"〔《古小说钩沉》(37) 其有绝小事者,经数个月,不速穷诘,延至暑时〔《全唐文拾遗》又如"数番",亦是如此:(38) 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世说新语》(39) 三十六鳞充使时,数番犹得裹相思〔《全唐诗》二是从中古汉语开始,名量词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语法规范而名量词一般都放在名词前面,如果使用"多",就会形成"多+名量词+名词"的格式这很容易被理解成动宾结构而导致歧义"多+动量词"一般放在动词后,出现歧义的可能性较小较"数+量词"而言,"多+量词"在表意上可能出现的歧义制约了它的使用虽然有"多+动量词"的用例,且在与佛教有关文献中发现有"多+名量词"的用例,但同时期仅唐律中有所用例且语法功能有限,在这之后很长时期的其他文献中未再发现用例,可见其影响不大,不可能是"多个"出现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与"多+量词"紧密相连的另一个结构"数词+多+名量词"才是"多个"得以出现的主要句法原因2."多个"与"数词+多+个"结构太田辰夫[4]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44) 伙了二十多个贼,明火执杖的来打劫马贩子〔《西游记》(45) 那县里有与黄节的一般吏典二十多个,多护着吏典行里体面,一齐来跪禀县官,求他严行根究〔《二刻拍案惊奇》(46) 兵道苏燮着他族中指挥满要人,满只得带了二十多个家丁去拿〔《型世言》 我们认为,虽然早在南朝梁、唐五代佛教有关文献中就有"多个"的用例,但彼时尚未有"数词+多+个"结构出现,"多个"因此缺乏现实的句法基础,不好为人接受也就无法对其他文献造成足够的影响"数词+多+名量词"结构出现后有效避免了歧义问题"多"亦可与名量词组合做定语,语法功能得以扩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结构的普遍使用提高了概数词"多"在名量词前的使用频率"多"也逐渐成为概数表达的新选我们可以举"多"对"余"的取代来作为辅证 太田辰夫[4]〔P.140指出"如果在古代汉语中寻找和‘多’相当的词,那就是‘余’、‘强’""数词+多+个"格式出现后逐步取代了"数词+余+个"格式,到了清代前者已更多见,而后者在民国之后用例甚少下表大致反映了这一趋势:作品水浒传〔100回初刻拍案惊奇醒世姻缘传官场现形记新小说〔1到12期新青年〔第一到七卷"数词+余+个"例数733002"数词+多+个"例数01181810"数词+多+个"在语言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其中"多"和"个"虽然不是直接成分,但毕竟性序列上紧挨在一起,这使人们在语感上对"多个"的说法更加容易接受。
所以一旦出现其他因素〔如翻译的诱发,"多个"的出现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3.翻译对"多个"一词产生的影响书面翻译是促成"多个"出现的直接原因我们找到了前文所举《民俗学问题格》中几处用例的原文,"多个"所对应的都是more:(47) 君主么,抑酋长么?或一个或多个的专门家么? The king or chief? Or one or more professional experts?(48) 多妻婚是一个男子与两个或多个的女子的一种结合多夫婚是一个女子与两个或多个男子的一种结合 Polygyny is a union of one man with two or more women.Polyandry is a union of one woman with two or more men.(49) 副婚可由下列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