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江春水向东流.ppt

7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53434969
  • 上传时间:2018-08-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60M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段复杂的人生路制作:陈柏林,,,,,,,,,1、典型的戏剧结构,,2、强烈的对比手法,3、深邃的意境追求,4、传神的细节设计,5、三个主角分析,,,,,,,,,,,,,,,,,,,,,,,,1、典型的戏剧结构,蔡楚生:“我们中国人的艺术有我们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我国的小说、诗歌,在事件介绍,人物出场、情节处理方面都是简洁而明了的,都是有因有果、层次分明、线索井然的我们的广大观众,不喜欢看如同某些外国作品那样跳跃很厉害,故弄玄虚的东西1)对于影片涉及的重要时间,重要事件及重要题意——文字叠印在画面愁的基调:全片第一个镜头:夕阳树影的映照下闪耀着粼粼波光的浩荡江水奔腾不息,伴着悲怆而激昂的歌声叠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时间,地点,背景交代:“九一八事变后的上海”几个赫赫大字 人物出场:电影播映5~6分钟,三个主要人物(素芬,张忠良,王丽珍)均以登场亮相,而且各自的身份,性格及互相关系也大体显露出来(符合我国戏剧开场的要求) A 几个工厂的镜头,第一个出场人物是正在纱车前工作的素芬 B 在挂着“妇女补习学校”牌子的教室里,素芬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认真地听张忠良挥着教鞭讲课,黑板上东三省地图,上面醒目写着“东北”两字。

      C镜头很快转到“恭祝国庆”晚会上,忠良报幕:下面欢迎王丽珍小姐表演西班牙舞,切换一个花篮的特写镜头,绸带上写着:何文艳赠给王丽珍小姐,(2)特色:《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正面描述抗日战争,而是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控诉这场战争 影片紧紧抓住“家庭的离散”这一核心情节,在三条线上结构剧情: 1)素芬带着张母和抗儿如何在沦陷区苦受煎熬 2)张忠良如何在国统区一步步腐化堕落 3)张忠民等爱国志士如何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 第一,二条线是主线,第三条是辅线三条线交叉,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向前推进 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观众完全可以用看戏的审美习惯来看这部电影,(3) 中国传统戏剧讲究故事性,讲究悬念,讲究矛盾冲突 大悬念:素芬和忠良这两条平行发展情节线最后相交会发生什么样的戏剧火花,他们的婚姻是怎么样的结果? 强烈的戏剧性: A 日本投降,满街响起胜利的鞭炮声,张母到阳台看热闹,腰腿病奇迹般的好了,素芬和抗儿赶回来,一家人沉浸在欢乐中,婆媳商议着赶快给忠良写信,尽快团聚抗生天真地装扮忠良模样说:“我刚坐飞机回来,你们好吗?”这是素芬一家难得的高兴场面影片节奏松弛下来,紧接这一个镜头:忠良真的坐飞机到上海,松弛的节奏又变了。

      B 邮费涨价,房主逼租,一家人只能靠米汤水度日,素芬到温公馆做佣人,伙计领着素芬见女主人何文艳时,张忠良正躺在里屋的床上,此刻,影片内在的节奏一下子加快了2、强烈的对比手法,《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贫与富,悲与喜,美与丑等对立人物形象及环境场景,组接成富有对照意义的镜头,(1)忠良在各种诱惑面前堕落成一个荒淫无耻,背信弃义的负心汉,素芬却是一个本分老实,忠贞爱情的痴情女 对比镜头1: 1)在富贵华丽的卧室里,忠良和王丽珍饮着美酒相互调情,双双倒在床上,忠良吻着王丽珍,王丽珍搂着忠良的脖颈放浪的淫笑······· 2)镜头回到贫民窟,素芬躺在床上,抚摸着身旁抗儿,回想忠良临别的话:“素芬,以后每逢月圆的晚上,我一定在想念你们镜头推进,素芬脸颊上晶莹的热泪······· 分析:通过对比剪辑,观众都为忠良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对素芬的处境愤愤不平并寄予无限的同情对比镜头2: 1)抗生街头卖报被车撞伤,一拐一拐地到温公馆找妈妈素芬心疼极了,抚摸着抗儿的伤口说:“哎,等你爸爸回来就好了抗儿抹着眼泪憧憬说:“是呀,爸爸回来就好了 2)镜头切换到温公馆大厅,张忠良正同一群达官贵人在举杯狂饮 3)镜头切换到厨房,素芬向厨师索要剩饭,外加几块肉骨头,素芬用报纸接着,感激得手不住地颤抖。

      4)素芬拿着剩饭骨头四处找抗儿,透过两扇大窗,厅内灯火辉煌,杯影闪动一墙这隔,丈夫在里面寻欢作乐,妻儿在外面受苦受难 5)在这段镜头伴随着一声声哀怨的女歌声:月光弯弯照九州·······(荧幕镜头在婆婆焦虑盼着媳妇和孙儿归来的神情 与 上海流光溢彩高楼大厦的夜景 之间 切换) 6)抗儿送回剩饭骨头,祖孙俩人围着这些剩饭骨头兴奋无比可怜的人生欢乐更衬出悲情) 7)镜头回到温公馆,王丽珍放下食叉乐极生悲地说:都把我涨死了张忠良兴奋地吐着烟圈说:“上海到底是上海!” 分析:人物,场景,心境的巨大差距对比显现出来,剪辑在一起全景、中景、特写等摄影手段调动起来配上窗影、声音、气氛等元素插入两段凄厉的女声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知道忠良已经彻底背叛了妻儿,而妻儿却一直对忠良的归来充满希望这种强烈的已知对比给每个人造成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多的是心灵的碰撞对比3:人物对比 1)素芬与王丽珍:两人的直接冲突集中在最后真相大白处,王丽珍像个恶魔一样朝着忠良撒野,咒骂忠良,向忠良甩巴掌;而素芬则是委屈着默默流泪最后选择跳江来结束这场噩梦 2)张忠良与张忠民:一个从热血爱国青年堕落成市侩小人,一个坚持自我,参加游击抗战,解放后过上积极向上的生活。

      兄弟俩的对比从素芬遗书中表明出来:不要学爸爸,要学叔叔3、深邃的意境追求,《一江春水向东流》主题思想,剧中人物命运,景物环境结合起来,在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无限的意境来1)片头直接引用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确立全片一宗悲怆的意境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与张母为将要离开上海前往战地的儿子缝制棉背心的场景相互照应 不过本人觉得后面的镜头有点画蛇添足了:素芬翻开桌上的帖问忠良:“你还记得这首古诗吗?”随即一个古诗的特写,加上忠良的吟诵其实不必说得这么明白,意境毕竟含蓄点好3)月亮的运用:在对比与呼应中推进整个影片的剧情向前发展 1)美好的象征:素芬同忠良定情晚上,忠良吧素芬比作月亮,自己比作星星 2)离别的不舍:忠良和素芬离别的前夜,忠良望着月亮信誓旦旦:素芬,以后每逢月圆晚上,我一定在想念你们 3)思念的载体:忠良被日军抓去干苦役,双手捆绑在荒郊野地,仰望圆月,思念妻儿,倍增勇气,决定逃跑(这是全剧忠良唯一一次望月想家的镜头) 4)转折点:忠良推开王丽珍卧室的窗户,一轮圆月挂在远方山顶,就在那晚月关下成为王丽珍裙下的俘虏 5)美好的回忆:在同一个夜晚,素芬遥望圆月,苦苦思念忠良,此时月亮周围云层密布,预示一种不详,一场狂风暴雨向素芬住的贫民窟袭来。

      6)反讽的意味:抗战胜利后,已经沦为社会寄生虫的忠良与何文艳勾搭成奸,在同一片月光下,素芬躺在床上,凝视圆月,回忆与忠良定情的时刻4)结尾的意犹未断 内容:素芬在希望完全破灭后投江,张母和抗儿在江边哭诉,张忠良乘车赶到江边:一边是自己的母亲和儿子,一边是凶神恶煞的王丽珍,一边是母亲的控诉,一边是喇叭的催逼·····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留给观众很多想象空间 分析:看到这里,就会很关注忠良到底是选择做回原来的自己,还是继续一错再错继续享受安逸但没有灵魂的生活 随着影片悲剧性结束,那悲怆的歌声缓缓响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全剧推向一个韵味无穷的意境,与开头相呼应5)窗的取景 1)影片初出现了多处以窗框取景的镜头,张忠良与王丽珍的讨论都是在窗边进行的窗外是一江春水,窗内则是封闭的室内窗外的世界有明月,有江水,联系着忠良自己的家乡,而窗内的世界则是一个醉生梦死的场所隔着一扇窗,显现出张忠良内心的苦恼,想跑出窗内的世界,但又没有勇气重新回到窗外的世界 2)张忠良在窗边对着王丽珍说过这样一句话:这里我感觉不到抗战的半点气息王丽珍对着张忠良说:每个刚来的人都说这样的傻话,慢慢就会好了。

      最后,张忠良选择了关上窗1)简洁的细节画面设计:交代了事件过程,又符合生活真实 1)素芬和忠良月下定情之后,影片接下来有几个画面:结婚合影——一对绣花枕——两双绣花鞋——绽放的花朵——沉甸甸的果枝——绣有“小宝宝”的衣服,用了20秒的时间,交代了从恋爱——结婚——怀孕整个过程 2)设计“忠良智看小衣裳”的细节,表现新婚欢乐地家庭气氛,直到抗儿出生4、传神的细节设计,(2)“牛回头”的细节设计 日本鬼子在乡下抢走张爸的耕牛,白发苍苍的张爸看着跟随自己18年的牛被活活抢走,十分痛心那牛走着走着,突然掉转头可怜兮兮地望了一眼 分析:畜生通人性,更加讽刺了那连畜生都不如的日本侵略者3)细节体现一个人的态度 1)张忠良初到重庆进理发馆,理发师把他的头发吹起一个高突的鹅冠,他厌恶地说:“不要,不要……” 没过多久,他又去理发,理发师把他的头发吹高,他还不满足,说:“再高点,再高点……”从两次理发的细节,清楚地看出他心理的巨大变化 2)张忠良第一次上班前的兴奋,认真地签名、核对时间而同事们一个个姗姗来迟,上班无所事事,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看裸体女人画、有的在画小人、有的在用纸牌“算卦”,真是醉生梦死,百无聊赖,张忠良目睹这一切,感到很不自在; 没过多久,他比别人来得还晚,心安理得地坐在那儿喝茶、画小人……张忠良的变化通过形象生动的细节,使人一目了然。

      4)信的去向(兵荒马乱的时代,写信只是一种精神寄托的形式) 夫妻失散8年,素芬写了这么多信,信到底跑哪? 期待心理:惦记信的下落,期望忠良能收到信,尽快去解救素芬一家的困境(邮递员真不错,都是信闯祸,忠良只看到张爸死去的信件,猜测全家都死了,埋下了一个大误会,如果,忠良没在堕落前,看到后来的信,情况会不会改变) 撕信的细节:宴会上,老龚拿出3年前素芬寄给忠良的信,忠良终究因为畏惧王丽珍的刁难,最后把信撕碎抛入了江中,大江东流,信片飞舞,随波逐流 分析:1)交代素芬信件的下落2)彻底撕碎素芬的希望3)忠良对家人已无所谓4)让信片抛入江中,随波东去,切合主题:一江春水向东流,(5)沉重的细节 王丽珍到了上海,高跟鞋沾有泥污,她叫忠良脱下送去擦洗,脏鞋转送到素芬擦洗这个细很有戏剧性忠良让自己的“原配夫人”在“秘密夫人”的家里替“抗战夫人”擦鞋 分析: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的故事让人心疼素芬,更加厌恶忠良6)笑谈龙虾,螃蟹 所谓的“达官贵人”笑谈龙虾,螃蟹:深刻地揭露了国统区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和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的罪行,对这些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民族存亡的重要关头却躲在大后方吃喝玩乐,过着醉生梦死、骄奢淫逸生活的卑劣灵魂和丑恶面目,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笞。

      5、三大主角的分析,张忠良:爱国青年——社会寄生虫 过程:“战地救护队”被打散——逃到重庆——身无分文——求助王丽珍——苟且偷生 量变到质变:社会环境是大染缸,张忠良苦恼过挣扎过愤怒过,但是个人意志薄弱,最终滑入堕落的泥坑这个转变过程是真实可信,令人信服的(不像有些影片,一场大雨过后,人物就像洗脑一样变成另一种性格),所以说张忠良被塑造地有血有肉 问题:什么导致张忠良的堕落,社会因素多一点,还是个人因素多一点? 社会因素: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任何人在那种处境下都会变坏 个人因素:任何转变内因总是决定性的 我的观点:首先张忠良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曾经对素芬说:等抗战胜利后,我们就成了一等公民了可以这么说,张忠良参加抗战的目的除了爱国还有一些个人考虑在受尽日本人的凌辱,受尽贫穷的“待遇”,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走的这条路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开初,他以为在王丽珍那得到新工作是新的开始,结果是腐败他有过挣扎,有过维护自己尊严的时刻,最后还是被铺天盖地的虚荣吞没素芬:传统女性 品格:善良忠厚,温柔贤惠,吃苦耐劳,克勤节俭,孝敬公婆,呵护孩子,忠于丈夫,从一而终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柔嫩肩膀担起家庭重担(暴风雨那一段) 素芬是几千年儒家思想提倡的妇女典型,是中国老百姓最为推崇的贤妻良母的人物。

      分析:1)这样一个完美妇女却被丈夫遗弃老百姓也就是观众当然感到愤怒, 2)素芬的悲剧,其实是旧社会一切劳苦妇女的真实写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