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doc
5页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导言:中央银行为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经济目标,采用调解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措施即利用货币政策调解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用,加强对经济的可控性和可调解性,因此,中央银行推出三大一般性货币金融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施具有突然的震动性,即使是对准本金率很小的调整,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货币乘数的影响也非常大,因而不常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展调整再贴现率有以下缺乏:①使央行处于被动地位,其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商业银行②只影响利率的总水平,无法影响利率的构造③调整再贴现率常引起利率的升降变动如时常调整,使商业银行及群众无所适从相对前两者来说,公开市场业务有五大优点:①中央银行能以此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②使央行处于主动地位③可进展微调整④可持续进展操作⑤万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可迅速进展反向的操作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西方中央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一、 公开市场业务的介绍:1、 定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到达扩和收缩信用、调解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目的中央银行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和国库券。
2、 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格兰银行为了平衡国库收支,开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但20世纪30年代后,公开市场业务才真正成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其中,凯恩斯主义使公开市场业务这一间接货币政策工具的地位得以稳定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货币理论推动公开市场业务发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使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全世界工业国家、开展中国家、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日常货币管理工具中国从1998年1月放弃贷款限额管理,是公开市场业务成为央行间接调控和日常货币管理的最有力的工具3、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根本原理:公开市场业务的根本原理是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公开市场业务的出发点是根底货币,其目标是银行体系借入准备金其操作的根底是银行货币创造,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展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通过买卖债券到达扩或收缩金融体系准备金数量二、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有效性:1、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比较分析:与世界其他兴旺国家相比较,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特点:①、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运用的历史短②、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仍是数量型而美日欧等过则早已将基准利率等市场化指标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③、央票是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券种。
而在兴旺国家,国债是央行进展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手段④、被动对冲外汇占款影响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效果⑤、公开市场操作与基准利率是平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兴旺构架,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直接作用于基准利率,在通过基准利率对存贷利率产生影响 2、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有效分析:① 对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了预防意外和支付需要存放在中央银行账上的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局部资金一般来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和外汇时,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会相应地减少反之,买进证券和外汇时,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会相应地增加2006年至2021年上半年,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目标是收回流动性,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应相应收缩2021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比上年末1.13%,说明2021年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力度较大,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胀 ②对根底货币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的根底货币包括流通中现金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两大局部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将证券和外汇卖给金融机构时,相应收回一局部根底货币,央行根底货币余额增加反之,买进证券和外汇时,投放根底货币,央行根底货币余额减少。
2006年根底货币余额迅速增至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007年末,根底货币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0.5%2021年为配合宏观经济目标,根底货币余额再次呈较快增长为25.9% ③ 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等于根底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首先,当央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时,就将手中的证券和外汇卖给金融机构,收回一局部根底货币,流通中投放的根底货币数量就相应减少,货币供应量也随之收缩反之,当央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通过买进证券和外汇的方式,投放一局部根底货币,流通中的根底货币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也随之扩大其次,货币乘数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与根底货币的比值货币乘数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6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年低0.7个百分点2021 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2.6 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末低8.0 个百分点,说明共公开市场业务已开场减慢货币流动性的速度三、中西方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比照:1、 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① 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可以简单表述为:M=-B〔M表示货币的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即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到达扩或收缩金融体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的一种交易方法。
②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工程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到达控制负债的目的通过根底货币的变动收缩活扩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水平,导致货币供应的变动其原理是在局部准备金制度下,货币供应量〔M〕与根底货币〔Mb〕有着确定的关系:M=r×Mb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来引起银行体系贷款数的变动其以M1和M2作为货币供应的中介目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卖债券调节商业银行非借入准备金水平影响根底货币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MBR〕→根底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2、 美国联邦储藏〔下文简称美联储〕局公开市场业务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也是全世界国家中最广泛、最成功的1982年后,美联储改以借入准备金为操作的目的,中介的重心也相应从货币总量转到平稳利率上,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美联储有以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①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以利率为操作目标这一阶段,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政府债券,从而调节联邦储藏上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到达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②美联储以借入准备金为操作目标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③美联储以数量为操作目标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西方兴旺国家兴旺国家相比,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我们国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利率未市场化②货币需求不稳定四、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影响:1、经济增长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途径有三条:①变动货币供应量即准备金数量的增加通过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货币能力,导致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增加②变动利率水平,引导真个社会的投资趋向③变动利率构造,影响不同敏感程度的贷款与投资2、稳定物价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稳定物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通胀的消除与治理方面通过抑制商业银行货币扩能力来削减物价上涨3、充分就业公开市场业务对充分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市场的有效供应,扩大投资,增加社会就业,以及通过构造性的债券买卖,增加局部行业的就业时机4、国际收支平衡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引起的货币供应变动对汇率能产生影响,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国际的收支平衡五、制约中国开展的主要经济、金融因素:1、 市场经济化和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的制约2、 国债市场的规模和活泼程度的制约3、 货币市场开展缓慢。
4、 利率市场化进度缓慢的制约5、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构造的制约六、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局限性的躲避: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局限性的躲避,需要与其他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最大限度发挥相关货币政策的使用,以抵消其先天的局限性1、 与再贷款、再贴现工具进展配合使用首先利用再贴现快速的宣示的作用,向社会说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再利用再贴现对构造性和行业性的矛盾进展调整2、 与准备金制度的有机协调配合准备金制度是决定货币乘数最主要的变量,即公开市场业务一定要通过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3、 与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活动首先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然后变动利率水平和利率构造对投资和消费进展影响所以,基准利率决定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利率的形成和变化利率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所以在中国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形成,必须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根底,而基准利率的制定的制定,应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市场的利率水平参考文献:〔1〕、石齐平:"中国:大趋势,大博弈"长江文艺〔2〕、红地:"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国金融〔3〕"货币银行学原理"第六版中国金融〔4〕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