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练习.doc
6页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2. 小古文阅读 燧明国 ① 不识四时昼夜②,有火树名燧木,屈盘③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④於其国,息⑤此树下。
有鸟若鸮⑥ ,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⑦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③屈盘:曲折盘结④至:到⑤息:休息⑥鸮(xiāo):鸱鸮(chī),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⑦感:感悟[1](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讲述了燧人________的故事[3]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教给了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一自然现象的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一例3. 阅读理解《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注释]文首:花脑袋 喙:鸟嘴。
自:自己称呼自己 堙:填塞[1]解释下列词语状:_____赤:_____溺:_____为:_____[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3]这个故事,与“夸父逐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______________[4]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5]“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①誓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冤禽: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志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理解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是西汉名将,力大无穷,擅长射箭,作战英勇,令敌人闻风丧胆,世人称之为“飞将军”②镞:箭头③更:再,又④居:居住⑤尝:曾经[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2)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3)广亦竟射杀之。
[2]短文写了李广三次射虎,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在右北平射虎时被老虎所伤,但最后仍射死了老虎其中第______次写得最详细,这件事突出了李广__________的特点[3]下列对李广再射时“终不能复入石”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中石没镞”只是一时侥幸B.第一次射石时李广以为是老虎,特别紧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C.李广的箭术发挥不稳定D.李广后来射的石头太坚硬[4]下列写李广的诗句中与本文所描述的情景无关的一项是( )A.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C.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D.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5]结合短文内容,用一句话来赞美李广将军5. 文言文阅读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①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②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注释:①旦:早晨 ②百住:数以百计[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 好:喜欢B.每旦之海上 之:到……去C.从鸥鸟游 从:听从D.汝取来,吾玩之 取:捉[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王戎七岁,(尝 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shé)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2]王戎凭借什么断定“此必苦李”?(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阅读理解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意思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父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注释)(1)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2)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3)期行:相约同行(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5)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1]陈太丘与朋友约定________(时间)同行因为_____________ ,元方斥“友人”无信,因为______________,元方斥“友人”无礼在与元方的交谈中,友人的心情经历了从______到______的转变[2]《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都出自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__________书名)[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门外戏_________ (2)日中不至___________[4]如果你是文中“友人”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你对他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开心阅读。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10. 小古文阅读,完成小题郑人买履(lǚ)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至之③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⑤归取之及⑥反,市罢,遂⑦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⑧信度,无⑨自信也注释:①履:鞋②坐:同“座”,座位③之:到……去④操:拿,携带⑤反:同“返”,返回⑥及:到,等到⑦遂:终于⑧宁:宁可⑨无:不[1]给下面的“度”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A.指量好的尺码 B.量长短1)“先自度其足”中“度”意思是(__________)(2)“吾忘持度”中“度”意思是(__________)[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这句话的大概意思。
原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大胆的写一写11. 文言文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故事[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字或词语意思尝:_______________ 依然:_____________[2]文中出现了三处“之”,分别是指什么?(1)诸儿竞走取之2)人问之3)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