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重点课文教案教学设计整理.doc
32页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养学生观测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爱慕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结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的结识阿长性格中的缺陷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相结合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课件进行教学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不知其真名实姓,也不会识字作文但是,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长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几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专门写了篇文章叫《阿长和<山海经>》,那么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有爱好来读一读吗?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规定: 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重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人物、思绪、所写的事情等 2.解决生字词将需要注意的生字词誊录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完毕 多音字: ①恶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的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呢?这种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2)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文章可以如何划分层次? (解说:让学生在研习时明确方向,抓住重点,以免不知所措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规定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就文中要点难点进行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1)(点拨提醒内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足的展示。
关于这点,制造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留待课堂小结时回顾解决 板书重要内容 问题(2)(点拨提醒内容): 以感情线索为依托,将文章内容层层展开由感情找出相相应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长妈妈相应的性格特性 板书重要内容 问题(3)(点拨提醒内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阿长”)与“我”有关的几件趣事,表现长妈妈粗憨、愚钝,不无缺陷,但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爱惜孩子)的性格可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2段),第二层(第3-5段),第三层(第6-12段),第四层(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长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爱的宝书”——绘图本《山海经》,这使“我”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9-21段),第二层(第22-26段),第三层(第27-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对“我的保姆”长妈妈平凡、不幸、默默无闻的一生,给予了深情的缅怀和哀悼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问题(1)说的悬念“为什么鲁迅要先写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不耐烦,然后才写对长妈妈的敬意呢?”的回顾和解决,对本节课堂进行小结。
悬念的解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和做最后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五、板书重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检查作业情况 重要通过解决课后习题三学习、体会文中买《山海经》部分,特别是童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规定学生就自习时产生的疑问提出问题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的 (1)指导学生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规定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详写“买《山海经》”一事? (2)指导学生分析、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规定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导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和体会鲁迅先生“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 规定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长妈妈形象?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的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规定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互相提问,排除互相干扰,碰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醒,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醒 问题一(点拨提醒内容):设计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明白,事件的详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现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详写,其他事略写,毫无疑问,买《山海经》一事,是使“鲁迅”最为感动、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关于这件事的叙说也最为激动人心,成为全文的中心,理应详写 问题二(点拨提醒内容):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如: 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问题三(点拨提醒内容):这一训练是想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描写较为复杂的人物性格,避免将人物简朴化、绝对化,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写出来的人物更让人信服,更真实,真实才感人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参看课堂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故乡教学设计鲁迅【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并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导致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导致重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3、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4、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发明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2、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法、对比法【教学用品】:小黑板【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023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二、指导学生探究写作背景:提问:本篇小说的写作时间是哪一年?(明确:1920231月)假如时间倒退2023,同学们想一想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已通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广大的劳动人民,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192023底,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敝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凉,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见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小说不同样,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三、复习小说知识:提问: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就从人物入手来研读这篇小说四、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思考:⑴、划分文章的结构提醒: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准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提成三部分明确:"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重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 "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重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⑵、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重要人物?谁是烘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重要人物是闰土,烘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由于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 "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 (对比的描写方法)(一):润土1、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2、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教师小结: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