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螳螂捕蝉教案.doc
4页螳螂捕蝉教材分析:《螳螂捕蝉》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第10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 能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第一课时一、联系已学,激情导入 1.观察图片,引入课题 (ppt:螳螂和蝉的图片)这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2.补充成语另一半其实啊,它还有另一半呢?你知道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回顾学过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这个成语有关的一篇寓言故事你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寓言故事的特点是什么?(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初读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进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看看这篇故事又要给我们留下怎样深刻的道理阅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不懂的词划下来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样的一件事?) 2.检查阅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或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 祸患 劝阻 螳螂 蝉 解释不会的词语: 诸侯国:文狭义上指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 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公侯伯子男五 等爵位 不堪设想:不堪:不能;设想:对未来情况的想象、推测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 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隐伏:隐伏,隐藏,潜伏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第二声)死 打着(zhao)鸟 转(第四声)来转去 弹(dan)弓 禀报大(da)王 乘(第二声)虚而入 举起前爪(zhua) 露(lu)水(具体的放在课件上)三、理清课文结构 1.初步分段 一个寓言故事必然有起因—经过—结果,快速浏览课文,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又分别是什么?(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段,在书上做上标记 2.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现在你能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越简单越好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回一千多年以前,一起来见证这个故事的发生 2.第一自然段是故事发生的起因,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出示ppt:楚国 吴国),为什么大臣们要劝阻呢?(用因为...所以......来讲述)(出示战国时期吴国与楚国的地图,解释取胜希望虽大,可楚国太大且离吴国很远,取胜必然要很多的时间,而吴国很小,其他诸侯国尤其是齐越离得近,国力也不弱,乘虚而入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拿下吴国。
3.你觉得大臣们说得对吗?通过大臣们的劝说,这场战争仅仅只是吴国和楚国的事吗?你能将这个箭头图补充完整吗?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 吴王有没有听大臣们的?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指名读,后齐读) 4.通过这句话,你觉得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固执,专横,暴躁五、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吴国有如此固执专横暴躁的人做君主,可真是糟糕,那么故事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吴王先是(恍然大悟),然后(连声说:“对对”),最后(打消了念头) 3.大臣如此苦口婆心都没办法动摇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可一个小小的少年,却能够让他恍然大悟连连称对,让吴王打消了念头,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吴王又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板书: 螳螂捕蝉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
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文讲了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故事的呢?这个故事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9—11)②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什么呢?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ppt:“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引导朗读这一句话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④指名交流 (PPt出示:蝉 螳螂 黄雀) 你能用箭头指出他们的关系吗? 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螳螂和黄雀之间呢? ( 捕 啄 蝉← 螳螂← 黄雀 )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
蝉、螳螂、黄雀,他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读一读这个句子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此时此刻,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 可是当时,蝉,螳螂,黄雀,它们有考虑过这些吗?(没有!)⑥再次齐读“蝉、螳螂……祸患呢!”3. 前后联系,理解内涵①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联系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来说一说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吴王不能够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忽视了身后的隐患②那么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还记得我们上一节课画的图吗?③在这个故事里,谁是蝉,谁是螳螂,谁是黄雀?(蝉是谁,螳螂是谁,黄雀又是谁?)哪个是眼前的利益,那个是身后的隐患?④假如你就是吴王,听完了这个故事,你还会去打吴国吗?(不会)那么第二天清晨的早朝,你要怎么和各位大臣说呢?谁来试一试三、 分析少年1.所以最后吴王并没有攻打楚国,这里有个疑问: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认真地品读2~8节,找一找少年的劝说有什么巧妙之处可以用笔画一画,也可以写自己的理解2.少年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最后让吴王自己领悟。
少年不一下子进入主题,而是旁敲侧击,不引起固执地吴王一开始的反感少年先引起吴王的兴趣,再说,可以让吴王乐于接受和倾听3.看来一个好注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机会,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着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勇有谋,充满智慧4. 角色扮演,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劝说情景,男生读大王,女生读少年,老师来读旁白 (第2到第11小节)四、联系古文,学习写作手法你知道吗,这个故事改编于《说苑·正谏》,原文如下:(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你觉得从古文改编成现在我们见到的白话文时,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没有大臣们的话,形不成前后对比,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少年的机智有条理,写人物言行来表现个人的特点没有说明吴王打楚国的弊端,没有对比,意思不明板书: 螳螂捕蝉 眼前的利益 身后的隐患 蝉← 螳螂← 黄雀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