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07热点文化现象透视.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73897542
  • 上传时间:2023-09-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7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7 热点文化现象透视2008 年 01 月 01 日 18:10:55 作者: 华侨大学报作者:徐 华2007 年的文化场域,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充满着喧嚣与骚动,你方唱罢我登场 呈现一番热闹景象站在新年的第一天,当我们跳出庐山看其真面目,却似乎有了一个 整体的规模因为在一个个引人注目又充满争议的热点文化现象背后,还存在着一定的 共性和联系,所以本文重点通过整体格局之下表象之间的种种关联,透视其给我们带来 的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与个体生存意义的深层思考雅俗变奏谁识曲自湖南卫视推出“超女”以来,“超男”、“快女”、“快男”、“舞林大会”等大众娱乐类歌舞 选秀活动一时间来势汹汹,充斥全国各地荧屏,在“俗”文化的领域颇具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个新的天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跟风”的类似活动和恶俗节目也同时被大量 制造出来2007 年 9 月 20 日,国家广电总局以“一刀切”的方式,叫停了地方电视台的 选秀娱乐节目这一举措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赞同者认为选秀节目对“一夜成名”身价千 万的选手大肆宣扬,误导青少年“一选成星”的功利、浮躁心理但也有评论认为,不能 否定全部的选秀节目,毕竟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它充分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娱乐文化 需求。

      且遏止低俗之风仅靠叫停是不够的,禁播仅是规范选秀节目的手段而已,对这类 节目还要积极引导民间俗乐该如何打开新的出路和空间,似乎暂时遇到了瓶颈与此相应,高雅艺术则获得强有力的推动2007年 12月,梦幻般的建筑———国 家大剧院正式启用,以其“一滴晶莹的水珠”的独特造型,揭开了高雅与经典文化活动的 宏伟序幕大剧院的宗旨在于“向世界一切经典的表演艺术敞开大门”,“并将本土表演艺 术推向世界”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比如在公众娱乐文化设施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兴 建如此高档的大剧院是否合理等2007 又适逢中国话剧百年华诞,全国众多电视台、剧 场的密集展演以及濮存昕、葛优等演员的鼎力加盟,使得这一一度寂寥疏离观众的传统 剧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但究竟是沿袭传统的表演方式,还是走贴近现代的先锋 派道路,依然处于争论和探索之中综而言之,音乐戏剧领域的“雅俗变奏”堪称 07 文化热点之一雅者,正也正统的 高雅的经典的,需大力弘扬和提升,但如果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只能曲高和寡,甚 或自我陶醉而已;俗者,土风也,民间也,草根也同样不能一味念紧箍咒,大众亦需 贴近生活、能够自我表现、自由创造的“下里巴人”。

      雅乐、俗乐都有一个自由的创造空 间,才是形成雅俗共赏良好局面的前提中外交争为哪般2006 年末,德国汉学家顾彬在访谈中一语“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引起国内学界的 轩然大波2007 年 3 月 26 日,世界汉学大会“汉学视野下的20 世纪中国文学”圆桌会议 上,顾彬以酒作比:“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总之,对中国 当代作家评价不高,称“基本上现在的中国作家都是业余的”对此国内学界持两种意见: 以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张柠教授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顾彬的言论偏颇 狭隘,域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只是表象的、片面的;以清华大学肖鹰教授为代表的 一派则认为顾彬的批评确实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些问题,所以应当认真对待和平心 静气地分析著名文化评论家朱大可重提他在1988 年就已经提出的“文学的死亡”观点, 不客气地说中国文坛空心化,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说到底,这场争论并非源 于中外文化视角的差异,而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坛的共同关注2007年初,央视主持人芮成钢提出星巴克咖啡将分店开到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糟蹋,因为星巴克只是来自美国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饮食文化代表符号”,故宫则是中 国几千年最辉煌文化的载体,就是中国的象征。

      在芮城钢的抗议下,最后进驻故宫七年 的星巴克宣布将店铺撤出此事看似结束了,人们对于事件的解读却颇为耐人寻味或 以为星巴克的去留实际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它暴露了部分国人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文化 身份上的深层焦虑,并将之与遍布街头的“肯德基”“麦当劳”到NBA球赛、好莱坞大片相 比,认为这是异域文化入侵的标志与此相应,一年来韩国学者不断提出“江陵端午祭”、“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中医”VS “韩医”、众多中国的神话和文化名人起源于韩国以 及汉字最早发明于韩国等说法,在媒体大肆渲染之下,演变为“中韩文化之争”如果冷静分析一下上述事件,不难看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外国文化的入侵渗透, 而在于国人对于本民族文化原本那份神圣信仰的缺失而造成的心理恐慌自重者人重之 正如本来是韩国少数学者提出的怪论,在韩国尚且得不到学术界认可,却造成国人阵阵 恐慌,其根源在于自己深度的不自信罢了若干年来,韩国、日本乃至东南亚国家对于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宣扬甚至超过国内,国人反倒似乎刚刚觉醒过来2007年各大门 户网站相继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改革方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 节假日,各放假1天这不仅仅是一个休假方式的改变,它预示着当代社会向中国数千 年传统文化的回归。

      相信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回归,更是心理上回归的一个良好开端经典归来魂何在关于传统经典在当今该如何普及和传承的问题,由来已久2007 年,以《论语》这 部相对平易好懂的经典为中心,关于百家讲坛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北京大学李零 教授新著《丧家狗:我读论语》,都成为引发国人大讨论的热点先是 3月份,中山大学博士生徐晋如联合其他8 位博士生在网上发表《吁请媒体停 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吹捧》、《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文章,接着 演变成出书批判于丹的高潮:先后有《解“毒”于丹》、《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 《当〈论语〉遭遇于丹》等书出版,批驳于丹谈论《论语》过程中的错误理解和歪曲之 处于丹对此的反应则是:自己所讲的内容不一定每句都正确,而目的在于提升大众对 传统文化的热度,影响每个人去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此,学术界存在不同的声音, 一派认为,于丹的解读是一家之言,有利于提升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其错误可以 讨论批评,应该允许百家争鸣另一派则反对太离谱和肢解性的诠释,认为“把书读懂” 才是理解和心得的基础5 月,北大教授李零新著《丧家狗:我读论语》面世,即引发各界极大反响,众多 的声讨同时指向这本书独特的诠释方式。

      学者李零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论语》 试图还原历史上孔子的真正面目和命运,并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对话所说到的“惶 惶然若丧家之犬”,而把《丧家狗》作为书的标题批评者认为这是“轻侮圣贤”“玩世不恭” 的“愤青”心态时至年末,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在互联网上掀起新一轮争论的高潮,首先是 关于主题一部分意见认为电影涉及到美化汉奸及民族大义问题也有人认为电影力图 超越政治,展示人性深处最真实的一面更有不少的观众纠缠在对“情欲”、“床戏”、“删 节”、“获奖”、“名导”这些关键词的争论上正如张爱玲曾说过,《色,戒》的主题是“爱 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李安导演则借张爱玲的题加以进一步发挥,以一个模糊复杂的政 治氛围,一个立场暧昧的主题,把捉了稍纵即逝的真实本质的隐秘人性,站在普遍人性 的立场,述说一个现实政治所无法包容的隐秘领域三大热点最后所指向的都是经典在当今该如何演绎传播的问题,众人的论点可谓见 仁见智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大规模的争论中,传统经典由被疏远甚至被遗忘而逐渐回 到了我们生活的中间,在争论中更产生活跃的思想和深入的理解然而这只是个开头, 其实还任重而道远谁主沉浮待后生当代文学的格局在2007 年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9 月底,中国作协公布了新增的 439 名青年会员的名单,其中包括10 位 80年后作家张悦然、郭敬明、蒋峰、李傻傻 这 4 位广受关注的“80 后 ”全部正式加入中国作协这本不算太重大的事件,年轻新锐希 望通过加入作协广交朋友,作协则希望通过吸收新鲜血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然 而这一事件却被舆论过分诠释,导致成了民间作家与官方作家之间的对立与招安的关系, 因此引发了80 后该不该被招安?乃至作协这样的组织该不该吸纳“80 后”这些被称为“赢 得了市场,失去了文坛”的叛逆分子的问题正如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表示:“随着时间的进展,„80后'的作家终将会成为当代 文学重要力量无论是否加入作协, “80 后”正在由稚嫩的青春派转型为成熟的创作人, 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带着他们良好的市场影响力和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正是后生可畏然而孔夫子称“四十五十无闻焉,则不足畏也成长中的新锐能否经受岁月的磨练,担 当起中国当代文学的脊梁恐需拭目以待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生死大事的思考,从古到今都是人类终极关怀的根本主题一个人主动地选择自杀 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似乎使得原本被动无奈的生命具有了某种主动的意义2007 年, 寓居云南的当代诗人余地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余虹教授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同样为 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无论是相识还是不相识,两个事件在人们心中引起的轩然大 波,同样已经超出生死本身而成为强烈震撼人心的文化事件有人禁不住追问“为什么?” 有人表示反对其不负责任的做法;有人能够对其中的现实原因与哲学意义表示理解;有 人则认为这是个人的事,社会不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尊重和维护逝者的安宁;更多的 国人在缅怀追思逝者的同时,开始将此事放到了自我人生信仰的层面加以思考••…他 们超然辞世的背后,留给后人的是挥之不去、万劫不复的悲观?还是开启心中的光明之 灯,照亮前行的路?恐怕只有每一个思考的个体才能够给出最后的答案至此,不妨以泰戈尔的诗句作为新的一年到来的献辞:“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 个永久的奇迹 ”(刊载 2008年1月1日《华侨大学报》第三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