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顶山市“根”文化资源.pdf
13页平顶山市“根”文化资源一、平顶山市“根”文化资源概况根据考古发现,八千年前,平顶山市就有较大原始部落群活动,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发源于这里的“根”文化有:刘、叶两个姓氏文化,楚长城、汝瓷、曲剧、马街书会、赵庄魔术、香山观音文化、牛郎织女文化、三苏坟文化等祖根地文化一)姓氏文化1.刘姓始祖地文化据《竹书纪年》 等书记载,刘累生于夏朝后期, 曾学过驯化“龙”的本领,并为夏王孔甲驯养两雄两雌四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住在今河南偃师市南 后来死了一条雌龙, 刘累怕孔甲怪罪,就偷偷地带着全家老小到鲁阳(今鲁山)躲了起来,一生居住并葬于此刘累的子孙以刘累名字中的 “刘”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姓现居新百家大姓的第4 位,全球 7 千万人,鲁山有近 3 万人鲁山有 2 个刘姓研究组织即平顶山市刘姓始祖刘累与龙文化研究会与祖地鲁山刘氏文化研究会刘姓繁衍情况, 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 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 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
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刘姓名人达 320 余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朝代前后刘姓称帝者有66 位之多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 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 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
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2.叶姓始祖地文化叶公姓沈, 名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 (今叶县南) 尹,史称叶公他主持兴建了东西二陂水利工程,当时修筑的东西二陂至今尚存孔子周游列国,曾拜访叶公,叶公也曾问政于孔子公元前481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之乱,时沈诸梁正屯兵北边,闻讯后连夜带兵赶回京城平叛,最终平定了叛乱,使楚国转危为安叶公身老于叶,葬在叶邑北澧河南岸 后人建叶公祠,叶公问政处碑坊等以志纪念,后墓前祠,历代诗文颇多由于叶公功勋卓著,其后代得以世代袭封叶公爵位, 并以封邑之名 “叶”作为姓氏叶姓现居新“百家姓”的第 42 位,全球 2 千万余人,叶县约有1500 人叶县有 1 个姓氏文化研究组织即叶公文化研究会迁徙分布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
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 47 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 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 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 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 叶愿,徙河南新安; 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 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 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 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 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 (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 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历史名人 70 余人叶适,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叶子奇,明代学者叶兑,元末明初名儒叶茂才,明朝官吏,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临八君子”。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叶飞,原名叶启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叶选平,曾任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二)其他祖根地文化1.楚长城文化楚长城创建于公元前688年前后的春秋时期 《左传》载:楚国长城以为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祖2010 年 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经考察、论证认为: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 个地级市的 25 个县区全线分布整体轮廓呈“ ∩ ”形,总长 800公里,此城“利用伏牛山地形,因山为壁,临水为堑,连山相接,无土之处,垒石国固”,以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 平顶山市的楚长城遗迹以叶县的前古城为中心,东经要山、转山、老寨山,舞钢市横梁山、平岭、金钗崖、马鞍山、鳌山、龙头山,朝泌阳方向出境西经黄城山、五里坡、高楼山、官石脑,过方城县大关口,与鲁山境内的鲁阳关、分水岭一线的楚长城相接,沿线留有关隘、石城、边墙、关门和烽火台等遗址,成为楚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的重要险关要冲,在滍水(今沙河)以南构成坚固的防御屏障。
2.汝瓷文化汝窑,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曾有“汝窑为魁”之称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官瓷烧造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086~1101年)的 15 年间,后失传,南宋时已“近尤难得”汝瓷 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 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 件、台北故宫博物院 23 件、上海博物馆 8 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 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 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 余件,成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 150 多公里内广有分布3.曲剧文化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 也是我国著名的地方戏种, 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最先始于汝州 曲剧最初发源于民间高跷曲子,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
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汝州市杨楼乡郑铁炉村的朱万明(领社兼拉弦子,唱老婆)、关云龙(领社兼打板)等组成的同乐社高跷曲子社,一行16 人到登封县(今登封市)阳北六里的李洼村唱戏, 时逢下雨,遍地泥泞,不能踩跷演出,很多村民强烈要求看台子戏因为当时唱戏的人被贬称为“戏子”,属下九流,死后不得入老坟,朱万明、关云龙他们犹豫很久,经过反复商量,最后集体发了誓,赌了咒(相约谁也不许回家说),然后去掉高跷,登台上了戏楼,演出了《周老汉送女》、《兰桥会》等剧,优美的唱腔,出色的表演, 使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高台曲子由此产生高台曲子由于表演更活泼,形式更自由,角色行当多,适宜演出剧目多,遂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 许多曲子社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汝州曲子最昌盛的年代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河南曲剧非常重视,积极给予扶持,成立了河南曲剧团,为曲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优秀剧目不断推出, 例如《柜中缘》、《卷席筒》、《寇准背靴》、《风雪配》、《陈三两》等剧同时也出现了海连池、王秀玲、张新芳、周玉珍等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省曲剧因演出的“飘扬的红丝带”等数10 部剧目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大奖。
4.香山寺观音文化香山寺全名为“香山大普门禅寺”,坐落在新城区大、小龙山之间的大珠峰上, 在全国十八处香山寺中是建筑最早的一座东土“真香山寺”根据碑刻和文献资料考证,该寺建于东汉光和四年,已有1800 多年历史,历经各代修葺,为宛洛第一名刹寺内有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 1068年)建成的“大悲观音大士塔” ,有元符二年 (公元 1099 年)蒋之奇撰言文、蔡京书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和金代唐国公主碑等碑刻香山寺为大悲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佛)得道成正果之地,享誉古今中外5.牛郎织女文化“牛郎织女传说”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为我国四大爱情神话,其发源地就在鲁山县相传很久以前,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南麓有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位名叫孙守义的男青年孙守义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其兄生活,他白天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人称“牛郎”后经老牛指点,牛郎巧娶下凡到莲花潭洗澡的仙女红衣仙女配牛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生育一双儿女后来人们将孙守义居住的这个村叫做孙义村至今,孙义村旁边的露峰山仍有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化遗迹十多处,孙守义后裔年年祭祀牛郎织女,个个能唱歌颂牛郎织女的山歌2009 年 2 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鲁山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
6.三苏文化郏县三苏文化的标志是三苏坟三苏坟位于郏县城西北23 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 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公元1102 年)闰六月,其弟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 子为我铭”的遗嘱,扶枢将其迁葬于郏县小峨嵋山,又将其去世的母亲王润之从汴梁迁此同葬一地,始称“苏坟”宋徽宗政和二年 (公元 1112年),苏辙卒于颖昌, 也葬于此地, 始称“二苏坟”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 年),郏县尹杨允设苏洵衣冠冢,始称“三苏坟”7.马街书会文化马街在宝丰县城南7.5公里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源于元代延祐年间(公元1316 年),盛于明、清每年正月,成百上千曲艺艺人从全国各地云集马街,交流技艺,以书会友,视书会为曲艺行当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是中宣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内容之一8.赵庄魔术文化赵庄乡位于宝丰县西北,汝河南岸,全乡有22 个行政村据考证,赵庄乡魔术大约始于唐宋,繁衍于明清,而盛于当今目前,有民间演出团体1400 多家,占全国民间演艺团体的三分之一,从业人员 5.5万余人这些团体,走遍全国各地,年创收入4 亿多元年该乡 45%的男女青年都能登台演出。
故而成为全国闻名的魔术之乡赵庄魔术多次赴香港、台湾演出,对促进友好往来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宣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内容之一二、“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一)建立协调机制,成立“根”文化研究组织,举办“根”文化研讨会,出版“根”文化刊物,加强“根”文化研究和宣传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 统战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