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问题研究.docx
9页浅析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问题研究 梁文鹏摘 要:通过再谈中航油事件,从行为学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主观因素出发,分析促成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条件以及其对中航油事件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关键词:中航油事件;过度自信;内部监督:F272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19)05-0194-03引言隨着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与英国BP石油公司和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对中航油新加坡注资1.3亿美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16年3月在新加坡恢复上市,标志着中航油事件告一段落中航油事件距今已有十余年之久,然而整个事件的惨痛教训却始终驱使着每一个相关人员及学者去不断反思,以免再现这样的悲剧中航油事件爆发后,学者们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大多数观点都集中于国内金融市场不成熟、公司监管监督力度不够、制度执行不到位等方面,而且相关观点均是基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而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相对主观因素重点分析较少,多数均为一笔带过但现实状况是管理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从完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结论容易与实际产生偏差本文试图从管理者主观上非理性的过度自信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其对中航油事件的影响,重点介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促成条件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其影响过度自信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状态下,人们往往高估自身成功的可能性,而低估失败出现的概率大量的历史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状况,而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与会计理论上谨慎性、可靠性原则相违背的位置就管理者而言,其存在过度自信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成员如果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抑或一定程度上积极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在企业投资、应对风险等方面主要体现在,过度自信往往使得企业管理者认为本企业运营状态要优于本行业,从而容易促使企业过度投资的出现;过度自信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有较高的预期,从而一些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破产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者过度自信也有其积极之处余明桂等(2013)曾研究提出,以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例,通过对其自2001年以来连续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随着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提升而增强对风险承担降级后果的检验发现,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价值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非完全是消极的。
基于挖掘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不良影响并吸取教训及提出改进措施的目的,本文着重论述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带来不良影响的相关问题二、中航油事件的过程1993年5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式成立1993—1995年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历了两年亏损;此后1995—1997年,公司又经历了两年的休眠期在公司困境重重、发展停滞时,陈久霖临危受命,于1997年7月到达新加坡,开始担起发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重任在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取得了集团垄断进口航油的采购权,并于2001年12在新加坡挂牌上市此后,随着公司的稳健发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实现了公司的成功转型,由之前的纯贸易型转变成为之后的实体与贸易互补型实体企业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到年底公司的盘位是空头200万桶,而且赚了钱自2004年初石油价格一路逆势攀升,到2004年3月28日为止,公司已经出现了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公司采取了展期和无限开放头寸的办法来掩盖当期账面亏损,押赌石油价格下跌,而油价没有停止上涨的势头截至2004年10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 200万桶,超过了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1 700万桶的2倍还多。
而此时的账面亏损量已达到1.8亿美元,还有8 000万美元的保证金缺口需要填补但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仍未考虑收手,而是向母公司请求资金支持,母公司当时采纳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出的“内部救助方案”,并通过股份减持、放弃收购的方式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筹款补仓2004年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对手日本三井公司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逼在油价高位部分斩仓,造成实际亏损1.32亿美元;2004年11月8日,公司再度被逼斩仓,又亏损1亿美元面对越来越难以把握的局面,中航油集团着手向主管部门请示,然而国资委最终决定不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进行无原则救助,使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资金链断裂2004年1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申请停牌;次日,公司正式向市场公告了已亏3.9亿美元,潜亏1.6亿美元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张帆等,2004)三、过度自信的促成条件以陈久霖为中心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人员的过度自信,使得公司在面对困难时做出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中航油新加坡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这其中有管理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中航油新加坡发展形成的外部环境原因一)管理者自身能力2004年初,陈久霖看跌石油价格,抛售了大量的看涨期权。
然而在当年的第一季度,石油价格大涨,截至2004年3月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浮动亏损580万元,开启了亏损的第一步之后石油价格一路上涨,亏损达到了3 000多万美元然而就在需要采取断臂止损措施进行平仓的时候,以陈久霖为中心的风险委员会依然采取了持仓展期的做法,致使损失进一步扩大这些应对措施完全体现了陈久霖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依然盲目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以及控制局势的能力陈久霖事后说过“没想到后来要交那么多保证金”,完全暴露出其专业知识的匮乏,而正是这种专业能力的不足,促使其“无知者无畏”的盲目自信状态的出现二)管理者薪酬制度根据公司与陈久霖签订的薪酬协议,他的固定年薪为60万新元,若公司的年利润在1 200万新元以上按比例提成,如果公司的年利润低于1 200万新元则分成比例为零(陆宇建等,2007)这一薪酬制度为陈久霖等管理人员的过度自信提供了薪酬保障,使他们可以冒更大的风险去冲击较高的年利润,因为即使失败依然有固定薪酬作为保障当为公司带来利润的时候他们有权利分享利润,而无限大的投资风险却完全由公司来承担这种权利与风险承担的不对等极易助长其过度自信的心态,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严重隐患三)外界环境影响1997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加上自1993年以来多年的亏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已岌岌可危,此时陈久霖临危受命,担任中航油新加坡总裁。
经过艰难打拼,在陈久霖等管理人员的带领下,中航油一举实现突破,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紧接着中航油新加坡凭借自身实力进行了大量的收购,包括CLH公司5%的股权、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油料有限公司33%的股权、水东油库区80%的股权、英国上市公司富地石油全资子公司香港富地在中国华南蓝天航空油料公司所拥有的24.5%股权并于2004年签订了准备购买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地平线储油有限公司在中东的油储设施20%的股权在陈久霖等管理人员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上升至2003年底的1.28亿美元,增幅高达761倍2004年公司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标准普尔评为中国海内外上市公司的第40位,是新加坡唯一入选的中资企业;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百家上市企业的第47名,还先后被列为美国道·琼斯和英国《金融时报》蓝筹股;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亞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与壳牌、BP等跨国知名企业同登荣誉榜其传奇性的成长故事还被新加坡大学载人MBA教科书;陈久霖本人也于2002年升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宇建等,2007)。
如此大的成功,令许多管理人员钦佩,受到广大企业的赞赏并学习其经验而正是这种成功的假象,为后来陈久霖过度自信、决策错误埋下了祸根硕果累累的业绩并非使得陈久霖冲昏了头脑,而是使得其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最正确的,使其坚信自己有能力把控企业的发展同样,从外部环境出发,作为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企业备受关注,赢得了大量喝彩,使陈久霖倍感压力,并不择手段地去维护公司形象、个人形象同时,中国的治理环境较落后,人治大于法治的落后管理意识,更使得陈久霖错误行为的发生由可能变成了必然在事发之后,陈久霖曾经说道:“再给我5亿美元,就会翻身这种过度自信已经彻底同化至陈久霖的内心深处,驱使着他在损失的路上越走越远四)内部监督问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 500万桶,按国家套期保值许可规定仅允许对相同持有量进行套期保值,而中航油新加坡卖空投机的盘位已高达5 200万桶,如此大额的投机行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按照行业惯例,若公司进行期权套期保值交易,如果亏损超过了50万美元,公司则必须进行斩仓处理而中航油新加坡最终损失额为5.5亿美元,这意味着其曾1 100次撞击警戒线,种种迹象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公司是否存在相应的预警、制约制度。
其实并非公司缺乏相应的制约制度,而是严重的过度自信使得陈久霖视这些制度如虚设,敢于对抗管理制度从2002年10月份开始,中航油集团开始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派出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然而首任财务经理被陈久霖调去做了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被陈久霖任命为总裁助理;党委书记在新加坡工作两年却不知道陈久霖在进行期权交易正是这种制度的漏洞,致使在陈久霖严重违反监督制度后依然没有采取措施,使得陈久霖过度自信行为得以实施相反,如果有更严格的制度能够使得相关监督落到实处,那么或许就可以早些制止陈久霖错误行为的发生,也就可以避免最后破产的悲剧四、防止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应对措施(一)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公司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要重点考核其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力,严格避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发生的这种管理者无知者无畏的盲目自信管理状态,以此避免在大型决策中的偏差同时,要提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公司中的决策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是有相关技术、风控人员对陈久霖应对亏损措施持否定态度的,只是这种否定态度难以影响到陈久霖的决策二)选择合适的薪酬制度像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这样的薪酬制度比较常见企业在选择薪酬制度的时候要严格避免这种收益权利与风险承担不对等的状态,要将相关决策人员的薪酬与企业价值进行紧密挂钩。
比如,在管理者薪酬中降低或取消固定薪酬比例,提高收益分红、股利股票奖赏的比例,让管理、决策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这种制度来制止管理者的一些激进行为,减少企业损失三)建立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国家应该制定较完善的评价机制,较为全面地评价一个企业的运行优劣同时,在对一个发展较好的公司进行评价时要保持适中,要始终认识到对一个好的企业过度宣传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做到在宣传优秀公司来引导其他公司学习的同时,把握好限度来使其对优秀公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四)严格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纵容陈久霖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产生非理性行为的制度原因不在于内部监督制度的缺乏,而在于监督制度的实施不力要严格把控制度实施,实行管理人员、交易人员与监督人员的分离,同时要保持监督人员权力上的独立,争取做到利益、工作内容与回报渠道的不同,从而避免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交易中当局者迷的误象,避免“陈久霖将监督人员调离”事件的发生本文只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主观角度去分析其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发展命运的影响受专业水平和研究深度的影响,或许还有其他更深层次原因笔者没有提及,此为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能作为一个新角度的较详细解读为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