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中庸儒家方法论总纲.ppt
24页第三章第三章 《《中庸中庸》》:儒家方法论总纲:儒家方法论总纲郑国岱郑国岱提提纲纲三、三、《《中庸中庸》》的思想内容的思想内容二、二、《《中庸中庸》》的篇章结构的篇章结构一、先秦时期儒家方法论的演化一、先秦时期儒家方法论的演化四、四、《《中庸中庸》》现代章句现代章句 一、先秦时期儒家方法论的演化§(一) 《中庸》的前世与今生§1、《中庸》的前世:子思撰述?§(1)时间的问题:§“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2)空间的问题:§“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3)编定者问题:§《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结论:结论:《《中庸中庸》》是先秦儒家方法论思想的集成是先秦儒家方法论思想的集成§2、今生:§(1)《汉书·艺文志》:“《中庸说》二篇”§(2)郑玄注§(3)孔颖达疏§(4)李翱:《复性书》重《中庸》§ 韩愈:《原道》重《大学》§(5)北宋:程颢、程颐:四书§(6)朱熹:《中庸章句》§结论:结论:《《中庸中庸》》是儒家方法论的总纲是儒家方法论的总纲§(二)“中庸”源流§1、孔子以前:“中”和“庸”单独使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
(《尚书·虞书·大禹谟》)§“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 (《尚书· 商书·盘庚》)§“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惟尔之中 § (《尚书· 周书·君牙》)§“咸庶中正咸庶中正”,“罔不中听狱之两辞罔不中听狱之两辞”§ (《尚书· 周书·吕刑》)§2、孔子首用“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3、曾子作《大学》:“明明德”——什么是德性?§4、子思作《中庸》:§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天命之谓性”§(三)“中庸”释义:§1、孔子的论述§(1)“度”的把握§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篇)§(2)“中庸”的加减法§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篇)§2、孟子的论述:§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尽心上)§结论:绝对利己与绝对利他都行不通,所以,中庸的办法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朱熹等人的论述§子程子曰:“不偏不偏之谓中,不易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心法二、《中庸》的篇章结构§(一)脉络:§1、完备说:§朱熹: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2、断续说:§王柏:《中庸》者,子思子所著之书,……愚滞之见,常觉其文势时有断续,语脉时有交互一日偶见《西汉艺文志》有曰,《中庸说》二篇……惕然有感,然后知班固时尚见其初为二也合而乱之,有出于小戴氏之手乎?(《古中庸跋》,《鲁斋集》卷五)§结论:完备说§1、天命之谓性(1-11)§2、率性之谓道(12-20)§3、修道之谓教(21-33)§开门见山三句话统领全文§释疑:§1、天的命VS天命的§2、率性=任性?§3、天合于人 VS 人合于天§(二)结构§1、首章为经(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第二章——第十一章为传§(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2、君子之道费而隐章(第十二章)§(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第十三章——第二十章为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3、自诚明章(第二十一章)为经§(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第二十二章——第三十二章为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首章问题:子思的话成了经,孔子的首章问题:子思的话成了经,孔子的话成了传?话成了传?§《中庸》的崇高地位:§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三、《中庸》的思想内容§(一)中庸是“天命”之性——人人皆有的客观存在,只不过状态不同而已。
§1、普通人的“中庸”§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2、贤者的“中庸”§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择乎中庸,得一乎中庸,得一善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3、圣者的“中庸”§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依乎中庸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第六)§(二)中庸是“率性”之道——自然而为的行动派§1、五达道之“道”——天命之道(自然之道)§“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2、三达德之“行”——择善而固执之§“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3、九经之“一”——诚(忠于天命之性)§《商书·太甲下第七》:§ 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诚§《周易·文言》§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诚,所以居业也§问题引申:问题引申:§1、“诚诚”与与“真真”辨:辨:§诚一定是真的,真的未必是诚§2、诚的达成:诚的达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自觉的而非自发的对“天命之性”的认知§(三)中庸是修道之教§自诚明,谓之性自诚明,谓之性:天命的自然呈现§自明诚,谓之教自明诚,谓之教:被理解与接受的天命§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开启”(解蔽)的主动与被动结论:道是要“修”的§问题引申:由人出发的人合于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是人的自诚,所以是“修”!四、《中庸》现代章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的理由?§教——道——性——天§“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天§天命的客观属性与“理”§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不可离 VS 道常离§不睹、不闻 VS 睹、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中和”与“中庸”§何为“中庸”?§中庸:中庸:§中的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