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意识的觉醒.docx
8页民族意识的觉醒1352999软件工程那旭阳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觉得尽管血缘,语言,信奉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从古代到近代古代的中国不得不说的确是十分强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世界第一!”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觉得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她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由于天朝物产富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重要发生在沿海一带,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就竭力收集外国军事、政治,经济情方面的情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还组织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大量的学习,她结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干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增进西学东渐林则徐在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此同步,魏源也主张注重理解和学习西方的 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措施她在《海国图志》中贯彻并发扬了林则徐理解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做法,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标语,觉得“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她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结识,使之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魏源可以说是“使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稍晚于林、魏二人的思想家尚有冯桂芬冯桂芬继承了林、魏二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四不如夷”的观点:“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不断涌现的思潮冲击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萌发中日甲午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刺激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895年签订的《马关公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同步也大大刺激了人民的民族意识,由于此前中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而如今居然还被东亚小国打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如此彻底,一种极大的耻辱感从人民的心中产生梁启超觉得这是中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开端,她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后来始也”自此,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1895签订《马关公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万名学子向皇帝上书,论述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的,但愿通过改革,使中国挣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尽管成果失败,但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进行了剧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并增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失败后,救亡图存的运动并未停止,反而更加进一步人心标志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试图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乃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这更加阐明了民族危机意识已经在基层百姓心中扎根生长。
与此同步,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孙中山以兴中会为基本,创立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在《民报》中,孙中山初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此后,孙中山始终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19,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近年的封建帝制尽管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进一步人心,袁世凯称帝不也许成功,历史不会倒退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辛亥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增无减而在19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再次暴露了侵略的本质,军阀的卖国嘴脸也展露无遗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为了抗议列强在会议上对中国无耻的侵略行为,学生们举起“誓死力求,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回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标语走上街头游行对抗随后,上海工人集体进行大规模罢工运动,响应学生许多文人志士也拿起笔杆对列强的侵略,以及政府的无能进行抨击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可以说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升华,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这次运动,人们的思想连到了一起。
五四运动启动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拯救中国的措施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孙中山曾一度觉得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目的已经实现,剩余的任务便是发展民生,然而,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后,她结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觉得推翻清王朝只是“悲观”的民族主义,而“积极”的民族主义应当是如何使中华民族挺立在世界巅峰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在这一时期刊登了大量有关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本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兼并东三省;1937年,日军又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占领全中国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的多种社会力量浮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增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限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在外敌侵略,民族存亡之际,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达到高潮,面对共同的外敌,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
毫无疑问,民族意识作为支持中国持久战的精神源泉,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目前一致抗日的战线上,还表目前民族复兴意识上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后,人们意识到了“贫穷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许多爱国志士都在思考民族复兴的措施,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方面的文章大量刊登,非其她时期可比,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的侵略没有打垮中华民族,反而使人们思考民族的前程,找寻复兴的道路,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在此后的时间里,民族意识也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发展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世界之巅,抒写辉煌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