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古镇营建哲学的当代启示——以巴渝古镇为例.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4110215
  • 上传时间:2018-02-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5.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史古镇营建哲学的当代启示——以巴渝古镇为例 武晶晶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 要: 以巴渝古镇为研究对象, 结合传统营建的哲学理念, 分析了传统营建的地域性、整体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 从选址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建筑营造三个方面阐释历史古镇的营建要素及其与哲学的关系, 得出营建哲学对当代的启示, 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关键词: 历史古镇; 传统营建; 中国哲学; 作者简介:武晶晶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博士研究生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History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Philosophy——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Town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Wu Jingjing Abstract: Targeted at historical town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philosophy of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by nature that is regionalism, integrality and continuity. It interprets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f the historical town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ilosophy from three angles: site layout, spatial form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Finally, it draws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nstruc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and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mong human and nature.Keyword: Historical towns;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Chinese philosophy; 前言:目前, 中国城市的相关问题不断出现, 如何才能解决当下的各种难题, 成为各界人士的关注热点。

      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里所言, “未来始于足下, 现在从历史中走来, 我们回首过去, 剖析现在, 以期在 21 世纪里能更自觉地营建美好、宜人的人类家园这为解决当前的困境带来了启示因而, 本文以巴渝古镇为例, 分析历史古镇的营建构成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并提出对当代的启示巴渝古镇, 广泛分布于长江上游, 地处独特的山地环境, 加之受大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历史古镇其中, 不论是因古代军事重地而出名的阆中古城, 还是因船型主街而出名的罗城古镇, 抑或是因秀美的山水环境而出名的龚滩古镇, 均体现了巴渝古镇的营建哲学1 传统营建的基本内涵1.1 传统营建的含义“营建”是指营造、兴建、建造之意在古代把建造房屋以及从事其他土木工程活动统称为“营建”“营造”[1]也就是说, 传统营建[2]包括了规划设计“营”和建筑工程“建”所包含的各种学问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建筑存在的价值, 除了满足生存, 更要的是对信仰的诠释可以说, 从人类有意识开始, 建筑的发展就是依循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进步的因此, 营建的内涵是哲学, 哲学的外延是营建2 传统营建的基本特征传统营建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 受自然环境和主观意识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的社会结构、发展水平以及民俗风情各有不同, 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

      而营建则是人类长期在一定地域条件下, 受当地气候、习俗、文学艺术等因素的影响, 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建造模式因而, 地域性是固有的正如徽派、苏派、川派等建筑派系, 恰是营建地域性的彰显2) 关联性营建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古人大到城郭、小到园景都是依托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 综合考虑地域、人文、经济等各种因素, 而不会仅考虑工程技术因素再者, 古人对于营建的最终诉求是达到“天人合一”, 希望可将建筑、人、自然三者融为一体可见, 营建是具有关联性的, 任何环境因素的改变都会对营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图 1 阆中治城图 (清道光年) (图片来源: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P64) 下载原图(3) 传承性营建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考验与信仰膜拜下逐渐摸索出来的, 是在继承先人经验与特定历史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而不会脱离历史单独进化同哲学具有传承性一样, 营建也是在继承与发扬中不断去粕养精, 并结合具体时代特征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营建特质3 传统营建下历史古镇的哲学解读(1) 传统营建与哲学的关系从哲学的起源上来看, 古代哲学来源于社会科学, 具有很强的功用主义色彩, 这也是我们判断事物是否具有其价值的依据。

      传统营建是具有功用性的, 这恰好体现了古代哲学的特性图 2 罗城鸟瞰图 下载原图(图片来源: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P106) 历史古镇作为一个历经数百年而留存于世, 供人们集中居住生活的建筑群体, 它是历史的“活化石”;同时, 它受天地阴阳的宇宙观、传统礼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 它是哲学的“代言人”因此, 欲研究传统营建哲学的本质, 就需要从其物质实体——历史古镇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建筑营造等方面入手2) 选址布局——天人合一城镇选址是民居营建的重要任务, 一直遵循因地制宜、宗法礼制以及趋利避害的原则, 满足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 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这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天人关系, 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表征以阆中古城 (图 1) 为例,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其山四合于郡”所述, 古城以北面的蟠龙山和东、南、系三面的嘉陵江环绕而建, 四周修以城墙, 满足了“涉险防卫”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宗教礼法与风水堪舆术的影响, 如《阆中县志》记载的“古人营建执法……前朝后市, 左宗庙, 右社稷都城然, 郡国何独不然阆之为治, 蟠龙 (山) 障其后, 锦屏 (山) 列其前。

      锦屏 (山) 适当江水停蓄处, 城之正南亦适当江水弯环处……”可见阆中古城的坐北朝南, 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以及街道的棋盘格局, 均是对儒家“择中观”宗法礼制的回应3) 空间形态——中庸之道城镇空间的塑造在满足礼乐制度外, 还利用“百尺为形, 千尺为势”的原则整体上控制古镇的尺度感故而古镇空间自由灵活, 虚实有度, 并没有过分强调重要单体的优越感, 也没有忽视一般单体的特殊性, 做到与周围环境相互辉映, 宛如自然的一部分古人通过“以形造势”“以势制形”, 来彼此协调、彼此制约, 从而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图 3-1 龚滩古镇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载原图图 3-2 龚滩古镇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载原图图 3-3 龚滩古镇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载原图罗城古镇 (图 2) 依山势而建, 沿着等高线围合布置, 主街两端窄而中间宽, 船型的空间形态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同时空间的功能则是通过宗教、礼制抑或是当地习俗等来赋予, 利用本质的“无”造就丰富多彩的“有”, 最终达到“无中生有”的境界, 这也恰是对“有无”问题探讨的回应。

      4) 建筑营造——顺应自然巴渝地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山地特征, 其巧妙结合地形地貌, 形成高低错落、灵活多变的建筑群落另外, 古人多就地取材, 同时也对材料的本色情有独钟这些是受道家“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思想的影响, 其中, “自然”包括人之自然与物之自然[3]古人在追寻自然的同时, 尽量使建筑融入自然之中, 从而使得民居质朴而脱俗龚滩古镇 (图 3) 依循“因境而成, 随曲而方”的原则, 在建造中采用诸如台、挑、吊;坡、拖、梭;靠、跨、架;跌、爬、转;退、钻、让;错、分、联[4]等十八种营建手法来适应地形的变化, 从而形成了变化多端的吊脚楼, 这些是不同于北方地区的, 与远离中央集权是有一定关系的, 同时也与道家思想有所渊源师法自然”是龚滩古镇所遵循的营建守则, 道家朴素自然观是其指导思想, 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由此可见, 古镇营建的构成要素是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及“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都是古镇在营建中所依循的重要思想, 大到城镇选址小到构件色彩无一不是应证, 这也正是“道在物中”所要阐释的道理所在4 传统营建哲学的消逝在人们普遍关注古镇旅游和经济的今天, 巴渝古镇正面临着整体风貌的雷同、历史遗存的减少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等现实问题。

      1) 环境的消逝——经济利益的推动, 导致环境的大肆破坏巴渝古镇历经朝代的更替、炮火的洗礼以及新中国的改革等, 使得古镇内的历史遗存不断较少, 遗留下的多数也并没得到较好的保护, 更甚者被“拼贴”得五花八门, 惨不忍睹再者, 大填大挖的新建建筑, 根本不在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 一味地建设“万能建筑”, 制造出了许多毫无地域感的相似建筑物, 并不断在古镇内复制蔓延这是一种“病毒式”的入侵, 让古镇“病入膏肓”因此, 在环境的大肆破坏、旧建筑逐渐消失以及新建筑的不断侵入下, 或许十年, 或许更久, 历史古镇将会从我国的大地消逝不见2) 空间的消逝——旅游效益的推动, 导致传统空间的萎缩巴渝古镇原本是静谧古朴的乡镇生活, 休闲安逸的茶余饭后, 原住民们仍保持着祖辈们留下来的生活方式而进行着日复一日的劳作但是, 随着旅游热潮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游客充斥着古镇, 给古镇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原本作为赶集交易或者交流聚会的传统空间, 被逐渐占据与替换原本适合原住民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 自然无法满足暴增的游客, 超出了古镇自身的“愈合”能力, 而出现崩溃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巴渝古镇终将逝去充满魅力的传统空间。

      这其实是一个度量权衡的过程, 应该在传统与经济之间进行“度”的把握, 否则顾此失彼3) 文化的消逝——社会利益的推动, 导致“土著居民”的减少旅游好似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为古镇带来经济利益, 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而另一方面却为古镇带来了不可逆的毁灭游客的出现使得原本的习俗被放大, 而一些没有商业价值的习俗逐渐被淡忘而消失这两方面使得“土著居民”丧失了以前的生活方式, 而且越来越趋于大众, 使得“土著精神”消失这也许是社会大同必然的结果, 但是对传统营建哲学来说将是末日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言, 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与传承营建哲学的重任5 营建哲学的当代启示营建哲学是一种功用性较强的哲学门类, 主要涉及天人关系[5], 强调的是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刚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目前, 我国建筑的现状是盲目模仿, 夸大自身, 几乎不考虑地域、环境以及传承的问题, 长此以往终将迷失而历史古镇也正面临着地域性壁垒的侵蚀, 世界大同或许不远, 这正是深入研究我国营建哲学的契机下文欲从思想、空间、形态等三个方面提出营建哲学对当代的启示5.1 思想上对当代的启示在古代, 城市选址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生态环境要适宜人类居住与生活;城镇规模根据不同等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界定[6]。

      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范式”, 正如老子《道德经》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指出人与自然的同源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