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魏时期蜀汉、孙吴墓葬中的佛教遗物 ——兼谈长江流域的佛教传播.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630735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6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魏时期蜀汉、孙吴墓葬中的佛教遗物 ——兼谈长江流域的佛教传播 汉魏时期蜀汉、孙吴墓葬中的佛教遗物——兼谈长江流域的佛教传播 【作 者】杨秋莎 【作者简介】杨秋莎 四川省博物馆 【内容提要】长江流域汉魏墓葬出土的佛教遗物是当时宗教信仰的反映,是人们祭祀祈福的工具佛教自传入汉地,依附于中国的黄老神仙方术和传统的鬼神观念而发展汉魏时期,佛教自长江上游向中、下游传播发展受地区的影响,各地表现佛教信仰的器物各具特色 【摘 要 题】佛教研究 【关 键 词】汉魏时期/长江流域/墓葬/佛教遗物在长江流域的汉魏墓葬中,常常出土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遗物,即佛教雕像、摇钱树和魂瓶等由于受政治文化、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反映生活习俗和随葬明器有别汉魏时期的佛教遗物既是当时人们祠祀祈福的工具,也是人们对外来宗教认识和理解的结果下面笔者仅就长江流域三国墓葬中与佛教有关的考古材料,进行一些综述分析  一、东汉——蜀汉时期的佛教文物  1.长江上游地区20世纪40年代,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就发现了东汉晚期——蜀汉的佛教雕像随着考古的发掘,这一时期的佛教遗物不仅数量逐渐增多,而且颇具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下面集中概述。

      50年代,乐山麻浩1号崖墓后室享堂门楣上发现有1尊石刻佛像(注:李复华等:《东汉岩墓内的一尊石刻佛像》,《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6期;乐山市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考古》1990年第2期同一时期,在乐山柿子湾1号崖墓左室和后室门楣上又发现2尊石刻佛像(注:唐长寿:《乐山麻浩、柿子湾崖墓佛像年代新探》,《东南文化》1989年第2期1986年,乐山西湖塘出土施无畏陶俑,着汉式衣冠,作侍立状,右手举至胸前,五指平伸,掌心向外,作施无畏印;左手动作不甚明朗头冠正中可见莲瓣形装饰该俑现藏乐山市崖墓博物馆(注: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文物》1992年第11期1942年,彭山崖墓M166出土一件陶佛像插座,高21厘米,中间为一佛,高髻长衣,作手印,左右各有一侍者,也作手印原发掘报告认为这是佛教中“一佛二胁侍”的造型,后有专家考察认为两侧为胡人侍立者,而非菩萨(注:南京博物院编:《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图44,第36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文物》1992年第11期实物现藏南京博物院1972年,什邡县皂角乡白果村发现东汉佛塔画像砖。

      现藏四川省博物馆(注:谢志成:《四川汉代画像砖上的佛塔图象》,《四川文物》1987年第4期以上遗物所属年代,过去都定为东汉晚期,后经一些专家研究认为,多数属东汉晚期、蜀汉之交时期的遗物(注: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文物》1992年第11期1989年,绵阳何家山1号东汉崖墓出土摇钱树一株树干纵列了5尊佛像,每尊佛像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项光,头顶高肉髻,双眼微合,上唇有口髭,穿通肩衣,领口下垂,衣袖皱纹明显;右手竖掌,掌心向外,作施无畏印相,左手握衣角,衣角甚长,延经右手腕下垂,中央形成长长的“U”形,双腿盘屈,结跏趺坐树上还有骑马、仙人、龙等图像(注:何志国:《四川绵阳何家山1号东汉崖墓清理简报》,《四川绵阳何家山2号东汉崖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3期根据墓中出土的三段式神兽镜比较分析,霍巍先生认为该墓年代定为东汉晚期至六朝初期更为稳妥(注:霍巍:《四川何家山崖墓出土神兽镜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00年第5期1981年5月,忠县涂井蜀汉崖墓M14出土铜树2株,形态各异每节树干上铸有一尊佛像佛像有高肉髻,着通肩大衣,宽袖,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结跏趺坐。

      佛像两侧由枝杈、云气构成屏背,又有一对蝉形饰物佛头两侧各有钱纹二枚,周边饰羽毛状飞翅另一枝佛像两侧上下两对钱纹,周围各饰羽毛状飞翅另一株摇钱树干高17.5厘米,佛像高5.1厘米,宽3.1厘米,佛像两侧对称装饰钱纹、蝉纹涂井崖墓M5出土的一株铜摇钱树,树的主干由六节缀合而成,通高126厘米,每节上一尊佛像,高5.6厘米,宽3.5厘米,佛像有高肉髻,着通肩宽袖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结跏趺坐(注:吴焯:《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与传播途径的考察》,《文物》1992年第11期2000年5月,四川安县文管所收藏了一株公安局缴获的摇钱树该树出土于崖墓,每段树干中央铸有一尊佛像,共五尊佛像高5.3厘米,宽2.5厘米脑后有横椭圆形头光,边缘饰芒刺,头光长径4.5厘米,短径4厘米佛像有大肉髻,双眼微合,阔鼻面部丰满穿圆领衣,右袒右手握衣角下垂,再延经右手腕下垂,中间形成长长的“U”形右手掌心向外,施无畏印,结跏趺坐佛像两侧均侧立一个小人,头戴尖顶帽,面朝向佛,双手挽抚佛的臂膀小人外侧饰芒刺该树的A型树枝上也铸有佛像佛像坐于璧之上,高6.3厘米,宽4.1厘米佛头后有圆形头光,边缘对称分布6个小圆圈。

      头顶梳高髻,大眼,阔鼻,唇上方有上卷的胡髭穿圆领衣,领口外饰覆莲纹右手握衣角,左手施无畏印胸前两手之间有一璧形器,小孔佛结跏趺坐右脚赤裸,露于裤外佛像头光之上生出莲花,两侧还盛开一朵八瓣莲花,其下又各有一朵小莲花佛与莲花之间由藤蔓之属连接佛两侧均侧跪一个小人,头戴尖顶帽,大眼,张口,穿圆领衫,双手作揖,面朝佛像左侧之人已残藤蔓及小人周围饰芒刺背面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钱树上还分别铸有朱雀、神兽、龙、蟾蜍、猴和五铢钱(注:何志国等:《四川安县文管所收藏的东汉佛像摇钱树》,《文物》2002年第6期2002年初,在重庆丰都县镇江镇槽房沟9号墓地发现铜佛像,残高5厘米,为摇钱树的一部分,火焰状发饰,肩披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袈裟,下部残根据该墓摇钱树底座一侧刻有“延光四年五月十日作”《“延光”为东汉安帝年号延光四年”为125年纪年,此佛像是峡江地区乃至全国第一座最早出土铜佛像的东汉纪年墓(注:刘宏斌等:《陕西宝鸡考古队完成三峡文物发掘任务》,《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2日第2版1974年,四川芦山县清源乡出土的一尊带座青铜人像,通高14.5厘米,铜人头饰锥髻,前额正中有一瘤状凸起,眉梢上挑呈如意状,目呈斜菱形,高鼻,张口露齿,双乳显露,通体雕镂花纹,年代为东汉早期或晚期。

      此像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白毫相”实例(注:钟坚:《芦山发现一尊汉代青铜人像》,《文物》1987年第10期何志国:《初论中国南方早期佛教造像的性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研究论文集》,《四川文物》1996年增刊1976年冬,西昌高草东汉砖室墓发现一件摇钱树残片,上铸画像:西王母居于正中最高位置,头戴华胜,肩披云肩,圆领左衽,褒衣博带,两眼前视,笼袖挺身,坐于龙虎座上西王母额际中一“白毫相”下有玉兔、蟾蜍西王母长方形座下,有一椭圆形环另有龙首残片(注:刘世旭:《四川西昌高草出土汉代“摇钱树”残片》,《考古》1987年第3期1990年,绵阳何家山2号东汉晚期崖墓出土摇钱树,其上铸刻有雄狮、象奴、莲花以及西王母西王母额中有小圆圈(白毫相),居于主尊位置(注:何志国:《四川绵阳何家山1号东汉崖墓清理简报》,《四川绵阳何家山2号东汉崖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3期1981年5月,忠县涂井发掘的蜀汉崖墓,M5出土的眉间饰“白毫相”陶俑有:舞俑、抚琴俑、击鼓俑、武士俑、执便面俑、提罐俑、吹箫俑、听琴俑、执锸俑、执锄俑、执镜俑其中除执锸俑为男性,其他均为头饰花、髻的女性额上眉际有类似佛教的“白毫相”,这类陶俑主要分布于长江上、中游的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注: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文物》1985年第7期。

        二、孙吴时期的佛教文物  1.长江中游地区蒋赞初先生在分析长江中游六朝墓葬时说:这一地区东汉末至孙吴时期墓葬中以镇墓兽和眉际带有佛教“白毫相”的俑最具特点,并且主要发现于两湖地区1958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郊金盆岭东吴M6出土青瓷跽坐俑,俑戴幞头,前额有凸起的“白毫”(同时,在金盆岭M9和其他西晋墓也出土有4件“白毫相”青瓷俑)(注:贺云翱等编《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图116、图124~127、图117~123,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1986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滠口镇东吴末西晋初期墓出土的青瓷操作俑、青瓷庖厨俑、青瓷捧物俑、青瓷坐俑、青瓷立俑、青瓷武士俑、青瓷持剑俑,其前额都有凸起的“白毫注:贺云翱等编《佛教初传南方之路文物图录》图116、图124~127、图117~123,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1956年,湖北省文管会清理的东吴墓(吴景帝“永安五年”,即262年),青釉陶俑4件,两件尖发,两件着冠,两眉之间都有凸状痣(白毫)一颗,裸身托掌,作跪坐状另有一件鎏金器物附件,形似杏叶,表面刻划有佛像,头饰尖环,身绕飘带,立于球形的圆台上(注: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莲溪寺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第4期。

      1975年,湖北鄂钢五里墩工地孙吴晚期墓出土四叶八凤佛兽镜,主纹四桃形叶间四对凤,叶内各有一佛,其中三尊为结跏趺坐,一尊为半跏趺坐后者面前跪一供养人,作礼佛状,佛背后一人可能为胁侍弟子前者座下莲台两边各有二龙,即“天龙”,为“八部护法”之一(注:湖北省博物馆等编《鄂城汉三国六朝铜镜》图81,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鄂城五里墩孙吴晚期墓还出土一件柿蒂连弧夔凤镜,镜的边饰作奔腾跳跃状的珍禽和瑞兽,中间夹有两躯姿态飘逸的“飞天”像另有一件采集而来的同型镜,三蒂内各有一兽,另一蒂内有戴高冠、蓄长须、侧坐于莲座上的人物,或系佛教中的居士鄂城西山吴墓出土一件眉间有“白毫相”的陶俑鄂城西山南麓孙将军墓出土一件青瓷佛像熏,三尊佛像贴印在炉钵与承盘之间的位置上,佛像均着通肩式衣,头顶有肉髻,结跏趺坐(注:蒋赞初等:《湖北鄂城六朝考古的主要收获》,《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1992年初,湖北鄂州塘角头六朝吴墓M4发现的釉陶佛像佛像面部五官清晰,脸形短而圆,眼在面部所占比例较大,顶有肉髻,着通肩衣,衣褶折清晰,两手交叠于腹部,手势被衣服遮盖,作趺坐状该佛像出土时其两侧各分列一侍俑(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鄂州市塘角头六朝墓》,《考古》1996年第11期。

      这尊单体佛像说明这一地区人们对佛教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俞伟超先生认为,在铜镜上铸佛像起于三国长江中游出土的这类实物年代都在孙吴晚期,且屈指可数鄂城古为武昌,是江南佛教最早的传播地之一尽管220年孙权在此建都,并建有佛寺,但中游地区的佛教遗物还是多受上游的影响如孙吴墓中“白毫相”俑就明显受到蜀汉的影响  2.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下游三国孙吴墓中常随葬与佛教信仰有关的明器——“堆塑罐”,又称“谷仓罐”或“魂瓶”笔者以为称“魂瓶”更能表明它的内涵按照时间的早晚,魂瓶的高度从早期的20~30多厘米增加至晚期的40~50多厘米,瓶上部常堆塑有大量人物、鸟兽和楼阁,其中还有表现佛像或丧葬仪式的场面,有的且附有纪年的小瓷碑(注:蒋赞初:《关于长江下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下面以魂瓶的演变过程为序列1)早期魂瓶镇江东吴墓M1出土1件陶五联罐,上无装饰,仅作吉祥、消灾的象征(注:镇江博物馆:《镇江东吴西晋墓》,《考古》1984年第6期安徽繁昌三国墓中出土堆塑罐,上部堆塑楼阁,楼阁顶塑小鸟,四小罐间塑乐伎,高鼻人物,下部罐肩有对称四小孔,孔饰有蛇,作游动、盘曲出洞状(注:陈衍麟:《安徽繁昌出土六朝魂瓶》,《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