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水回收利用方案.docx
14页雨水处理利用工程设计方案、设计依据及原则设计依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0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 (2014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 ) ;主设计单位提供的参数和图纸等资料设计原则1. 安全性: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对弃流系统进行合理的高程设计,避免暴雨倒灌,保证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2. 经济性: 合理进行雨水弃流和处理的工艺设计, 减少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智能控制,提高雨水利用率,最大限度的体现雨水利用的经济性3. 可靠性:选择稳定可靠的工艺,保证处理后水质达标,实现用水的安全、可靠4. 简便性:雨水弃流、处理处理设施应能自动运行,操作、维护简便,以减少劳动强度二、雨水利用系统分析项目概况 雨水处理利用工程主要收集屋面雨水及路面雨水, 前期雨水做弃流处 理,后期雨水收集,雨水经处理后主要回用于绿化灌溉及道路清洗雨水利用量计算日用水量最大为地块 Q=16430X3Xl0-=d;由于降雨的不确定性, 雨水作为杂用水水源和补水水源具有不稳定性,则清水池上部应设置自来水补水设施。
设计范围:根据现有资料, 本方案主要针对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进行设计, 包括初期雨水的弃流处理、 雨水蓄水、 水质净化 不包含雨水收集管网、雨水回用管网和雨水入渗等系统的设计系统处理能力分析根据上述水量计算,本方案相关设计水量如下:1. 雨水蓄水池容积: 目前尚无规范对雨水蓄水池容积计算做具体规定,一般认为,该池容积设计需综合考虑可收集雨水量、雨水利用需水量和建设方的投资能力,本项目收集面积分别为 9000 平米,根据降雨一年重现期,收集水量远大于绿化日用水量38 m3,雨水蓄水池容积应根据用水量进行设计,应保证至少3d 的绿化日用水量,从经济合理性角度考虑,建议蓄水池容积按100m3 设计2. 由于降雨的不确定性, 雨水作为杂用水水源具有不稳定性, 因 此绿化用水应考虑设置自来水补水设施3. 雨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 根据用水量计算结果, 雨水处理设施的日处理能力应按日用水量38 m3/d 设计,处理设施小时处理雨水量可按10m3/h 设计,最长每天运行约4h系统工艺流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图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流程图3.工艺流程说明及设计雨水利用系统由初期雨水弃流、调蓄存储和净化处理三部分组成, 弃 流部分主要由安全分流井、雨水弃流控制器和复合流过滤器组成; 调 蓄存储主要为蓄水池;净化处理部分根据雨水的用途和用量, 选择混 凝、反应、过滤、消毒的物化法处理工艺。
初期雨水弃流部分由于降雨过程中,初期的雨水冲刷屋面、道路,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粉尘和泥砂,水质较差,应对其进行弃流处理,使其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对于后期较为清澈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后经适当的处理回用,以减少处理工序和降低运行费用等 一般建议以初期2-3mm降雨 径流为界,进行弃流和收集雨水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 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中的经验值:雨水弃流前的雨水水质为CODCr 、 SS 均达到两千多,污染较高, 雨水初期径流弃流后的水质为 COD 70-110mg/L、SS 20-40mg/L、色度 10-40 度,连 续降雨时径流水质较好3.1.1 安全分流井安全分流井井底标高低于雨水弃流管, 雨水汇集管与弃流管标高相同 分流井通过雨水收集管连接至弃流控制器 井内设有水质传感器, 水质信号传输至弃流控制器用以控制雨水收集管道的开闭 分流井内雨水收集管距井底有一定高度(但低于雨水汇集管) ,作为沉泥空间;井底可渗水(或预埋钢套管) ,便于降雨结束后清理3.1.2 弃流控制器弃流控制器 前端具有格栅,用于拦截大颗粒悬浮物,栅条间距3mm雨停后将提篮格栅取出倾倒即可。
弃流控制器附带控制箱,控制箱内具有雨量传感器弃流控制器无须人工控制,完全由内置PLC控制程序进行多点信号串联监测控制 ,可对降雨的雨型、频次、雨量、 pH 值、暴雨倒灌等进行记忆处理, 根据测试数据调整弃流时间和流量, 收集优质雨水多点信号串联监测控制点位包括:根据汇流面积、汇流时间,确定弃流初期2-3mm降雨径流的时间(常规值);根据雨频确定收集时间(动态值);根据雨水水质监测结果,确定弃流时间(监测值);根据分流井内水位,确定是否收集(报警值)设备性能参见下表弃流控制器直接置于安全分流井之后,尽量 缩小其间距离3.1.3 复合流过滤器复合流过滤器 采用折流、逆向流的复合流原理,不间断对雨水进 行分离过滤其结构顺畅、工艺完善,从根本上克服了过滤器的前期 过滤堵塞问题及反洗结淤的弊病, 保证在降雨过程中,无人操作状态 下,雨水不堵塞、不结淤、过滤顺畅设备过滤精度为1mm设备性能参见下表复合流过滤器置于收集管路末端,进入蓄水 池之前设备性能表弃流控制器复合流过滤器材质碳钢、玻璃钢默认:钢制(内外防腐)钢制、不锈钢、玻璃钢默认:钢制(内外防腐)功耗220V、50Hz、300W无工作压力小于小于联接方式与雨水管插接与雨水管插接控制方式现场控制与远程控制相结合无3.1.4 弃流过滤过程功能分析( 1)安全方面本系统必须保证建筑区域的排水安全, 利用安全分流井, 进行分流收集和初期雨水弃流、 过大流量弃流, 相当于未在雨水排水支管或干管上加装阀门等阻断、 截流设备。
当降雨径流量超过设置的用来收集优质雨水分流管的最大流量, 或系统发生故障时, 多余的径流量可继续通过安全分流井中的弃流排水管排出, 避免在暴雨时由于系统失灵或人为误操作造成溢水事故同时,该系统具有自动报警功能,信号可传输直值班室复合流过滤器采用折流、逆向流的复合流原理,不间断对雨水进行分离过滤其结构顺畅,可保证在降雨过程中,无人操作状态下,不堵塞、不结淤 2)水质保障方面系统设有弃流控制装置,该装置采用多点信号控制弃流水量,选取最佳弃流量,收集优质的雨水弃流后雨水经过复合流过滤器,有效减少了雨水中夹带的杂质进入蓄水池, 从而减少了对优质雨水的二次污染 3)经济方面安全分流井的设计既可保证系统排水安全,又可减少系统投资安全分流井可以实现弃流排水管与雨水收集管之间的管径差异, 降低管网和后续弃流装置的投资另外,通过弃流、初级过滤等措施从源头控制进入处理设施的雨水水质, 防止优质雨水的二次污染, 降低水质处理的负荷,节约投资与运行成本雨水的调蓄储存3.2.1蓄水池容积根据本项目水量平衡分析结果雨水蓄水池容积建议按雨水汇集全额收集设计,即3V=100m蓄水池采用混凝土结构,尺寸: LX BX H=6000m麻 4500m麻 4000mm3.2.2蓄水池功能设计雨水经初期弃流后进入蓄水池,蓄水池兼具沉淀功能,进水和出 水都需要避免扰动沉积物,以免影响后续处理流程。
进水可采取淹没 式进水,且进水口斜向上或水平进水可采取淹没式进水,且进水口 斜向上或水平,出水通过设于池内的过滤提升泵送至雨水处理系统 此外,蓄水池要设有排泥装置,以免过量沉淀雨水净化处理3.3.1 雨水水质此次项目收集的雨水为屋面雨水,雨水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 本项目无实测资料,因此方案设计中参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 技术规范》(GB50400-2006)中的经验值:其中,屋面雨水初期径流弃 流后的水质:CODCrr 70-110mg/L、SS 20-40mg/L、色度 10-40 度本项目按弃流后的雨水水质进行设计3.3.2 用水水质本项目计划将雨水回用于绿化,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 技术规范》(GB50400-2006)的规定,回用水的COD、SS指标应满足 表2的水质标准表2雨水处理后 COD、SS指标(GB50400-2006项目指标循环冷观赏娱乐绿车道冲却系统补水性景观水性景观水化辆冲洗路浇洒厕CODr(mg/L)<30302030303030SS(mg/L)<510510510103.3.3处理工艺雨水当中的污染物主要以无机物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泥砂雨水的可生化性很差,一般不采用生物处理技术,且避免引起细菌总数的 增加。
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的工艺流程设计要求,应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水量:根据用水量计算,日用水量38 m3/d雨水净化处理能力按10m3/h设计,平均每天运行约4h雨水处理工艺采用 混凝-过滤工艺,具体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图2: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图(1)混凝反应:本项目为雨水回收系统,雨水中含大量空气中的粉尘,在水中形 成大量的悬浮物,而粉尘形成的悬浮物粒径非常小, 单纯使用填料式过滤器(石英砂、活性炭、浮动床均属于填料式过滤器)难以达到理想的过滤效果,故我司为本项目配备混凝反应器以提高过滤效率 混 凝过程利用混凝剂对悬浮物质的聚合作用, 将水中的污染物质聚集起 来后形成较大直径的絮状物质,通过过滤装置将其从水中分离出来 混凝剂可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效果较为明显,混凝剂与雨水 混合后进入反应器,药剂与污染物反应生成较大混凝体, 经过滤器滤 除加药装置的作用是向处理水中定量投加混凝药剂加药装置由加药罐、搅拌机和计量加药泵共同组成,加药罐储存药液,搅拌机用于 加药罐内药液的搅拌,使之药液中药剂均匀分布不形成沉淀, 计量泵 用于药液的定量投加。
加药装置性能参数:①加药罐材质:PE (聚乙烯),耐腐蚀性强外形尺寸:直径 710mm高980mm有效容积:300L②搅拌机功率:③计量加药泵最大输出流量:10L/h最大输出压力:电机功率:42W混凝反应器性能参数:材质:钢质,内外防腐;外形尺寸:直径1200mm高2200mm<效高度,不包括搅拌电机); 主要结构:反应罐体、进水口、出水口、泄水口、排气口、吊装 环;搅拌电机:;水力停留时间:15min;药机主要成分为聚合滤化铝(PAC;投加浓度:10%投加方式:粉末型药剂,按10麻度配制人工溶药,注入加药罐,计量泵自动投加应在调试时根据来水水质进行调整,确定实际投加量2)过滤一一浮动床过滤器传统的过滤器存在着过滤流速较小, 设备占地面积大,使用周期 短,反冲洗水量大等缺点,我公司所研制的浮动床过滤器恰恰弥补了 传统工艺的不足浮动床式全自动过滤器融合全新的设计理念,是采用最新的专利技术研制而成的新一代水处理设备该过滤器针对所采用的过滤介质的悬浮特性,采用了逆流过滤、无压力顺流再生的工作方式,解决了传统过滤器设备容易堵塞和介质 再生效果差、自耗水量高、排污水量大等问题,同时比石英砂、多介 质等粒料型过滤器的过滤流速提高了 2-3倍,且设备体积、重量大大 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