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体重增加的规律研究进展.docx
16页人类体重增加的规律研究进展 邢新新 孙旭 赖建强摘 要:对体重增加与季节、空间、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营养状况、婚姻的关系以及体重增长的部位及其顺序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体重增加的规律及其机制,提高人们对体重增加的认知,并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减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体重增加;肥胖;控制体重;规律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身体内脂肪组织的病理积累超出了生理需要和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肥胖,而且现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在把握人体形态正常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加强体力活动,有效避免体重过快的增长,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体重增加与季节、空间、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营养状况、婚姻的关系及体重增长的身体部位及其顺序进行综述,以便于大家了解体重增加的规律,也为采取干预措施控制肥胖提供科学依据1 体重增加与季节通过分析比较 Hisako等[1]、Shephard等[2]和Krzysztof等[3]做的关于儿童出生月份和季节对身高和体重影响的研究结果认为,学龄儿童体重依赖于出生月份和季节,推测其影响体重主要与食物摄入、饮食习惯和罹患疾病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但是尚不能明确解释出生月份和季节对学龄儿童的体重的影响机制。
而对于成年人而言,季节对体重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与假期变化有关Yanovski等[4]通过对美国成年人进行体重测量,来评估假期与体重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受试者的平均体重在假期期间显著增加,而在节前或节后体重变化不明显;与节前体重相比,节后平均净增重约为0.48 kg;从假期后到次年九月或十月初,体重没有显著的变化由于这种增重在春季或夏季是不会逆转的,因此秋季和冬季体重净增0.48 kg可能是导致成年期体重增加的原因之一,而当对全年的平均增重也进行测量时,证实了假日体重是导致年度增重的主要因素[5]在我国每逢假期人们的体重都存在增加的可能,其相关因素主要为饮食和体力活动,放假期间,人们的不节制饮食,摄入高油高糖大量高能量食物,而且体力活动较少,睡眠时间增加两者交互作用导致体重明显增加目前国内对于专门针对预防和干预假期增重的研究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今后可通过进行一些相关队列研究,详细描述中国的假期增重现象和对中国人群肥胖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重干预策略和措施[6]2 体重增加与地域地域对体重的影响主要在于不同地區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包括饮食习惯、环境卫生、医疗水平、卫生资源等影响因素。
周密等[7-8]通过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状况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的研究发现,研究对象成年期平均增重4.9 kg;CKB项目10个地区研究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城市地区人群高于农村地区,北方地区人群高于南方地区而关于中国 1985 与 2010 年不同地区青少年身高体重比较研究[9]结果证明,对于青少年体重增加水平而言,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将会进一步加大,相应的人群之间体质状况的差异也会愈发明显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拉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同时也应监测发达地区人群体重变化,控制肥胖率的增长[10]3 体重增加与年龄、性别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大致遵循如下规律:出生后第一年体重增长最快,是生长的第一个高峰期;青春期前体重随年龄的增长先快后慢、再趋于稳定;青春期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体重增长迅速,这是一个连续性、非匀速性发展、有阶段性的过程[11]多项关于国内和国外的成年人的体重变化趋势研究和超重肥胖现状调查[12-14]发现,男性和女性的体重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但是存在一些差异,男性在青春发育期结束后,其体重随年龄的增长略有增加,在40~49岁阶段达到最大值,以后体重增加减缓,与40~49岁组无显著差异;而女性在青春发育期结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还持续增加,在50~59岁阶段达到最大值,以后体重增加逐渐减缓,与50~59岁组无显著差异。
瘦素是肥胖相关基因编码分泌性蛋白质,当脂肪增加时,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有抑制食欲的作用,从而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体重[15]这些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体内瘦素的活性或数量会降低,引起体重增加,脂肪蓄积、脂质代谢、糖代谢异常研究还发现,目前肥胖形势趋于年轻化,即年轻人体重增加过度越来越明显[16]由此可见,年龄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但是年龄增长是不可控制的自然规律,所以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要在把握人体形态正常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加强体力活动,有效避免体重增长过快[17]4 体重增加与民族、种族美国多项关于种族与体重/肥胖之间关联性的研究[18-19]发现,只有在女性中,黑人和黑白混血儿种族与体重增加有关,而与男性体重增加无明显相关性也有研究发现,经调整年龄后,西班牙裔或黑人/非裔美国人的女性比非西班牙裔白人有更高的肥胖率,成年期体重增加也高于非西班牙裔白人,但其他种族/民族对女性的影响不显著;西班牙裔和黑人/非裔美国人种族对男性肥胖患病率和成年期体重增加的影响不显著,但其他种族/民族的男性比非西班牙裔白人的体重增加较低[20]所以黑人女性是减重的重点对象,而国内关于不同民族间的体质状况差异性研究[21]也发现,我国不同民族的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增长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民族的成年人经调整后的体重增加也存在差异。
种族和民族对体重增加的影响可能与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与能量摄入(如地中海膳食模式和发达国家膳食模式)、环境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22]不同民族和种族的人群可在了解本民族体重增加特点和自身特定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控制体重的可行性措施5 体重增加与教育程度与家庭相关的儿童体重控制行为因素的研究[23]发现,除了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双方(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儿童体重的重要因素,而且体重增加过度与双亲接受教育的年数和数量成剂量反应关系,双亲均接受过高等教育较父母一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超重的危险性要低,而关于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体重增加状况影响程度高说法不一教育程度对儿童体重有影响主要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了解较多的营养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健康保健的意识较强,注重孩子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给孩子合理的膳食指导,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24]此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会更倾向于进行母乳喂养,这可能与她们知道母乳喂养是儿童肥胖的保护性因素有关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成人了解更多的保健知识,也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和健康,所以会更加注意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吃动平衡,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
鉴于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家庭营养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保健知识的教育,通过“知识—态度—行为”模式改变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从而改变整个家庭的膳食,达到膳食合理,营养均衡,有效控制体重[25]6 体重增加的部位顺序成年后体重增加的直观表现就是脂肪堆积,脂肪在体内各部位的蓄积程度受一些激素控制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儿童阶段,无论男女,其脂肪在身体上的分布较为均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出现差异:男性脂肪越来越多的集中于腹部,引起中心型肥胖,而女性脂肪更多的集中于下肢,出现外周型肥胖[26-27]其原因主要在于,雄激素可促进腹部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都增大,而雌激素可促进脂肪蓄积于外周;此外,睾酮对脂蛋白脂酶尤其是腹部的脂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睾酮的分泌量明显减少,促进了腹部脂肪的堆积,从而造成了男女身体形态的差异[28]而闭经后女性内脏脂肪增加的速率与男性相同,即随着年龄增长,男性更多的脂肪集中在躯干,而女性更多的集中在下肢[29]因此,无论男女都要注意观察自身体重变化,从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体重的措施7 体重增加与营养状况关于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超重和肥胖患病危险影响的研究结果[30-31] 显示,人在生命早期遭受食物供应不足及营养不良可能会使成年后患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性增加,而且妊娠早期暴露对男性的影响更大,妊娠晚期暴露对女性的影响更大。
Barker等[32]、Ross等[33]根据其关于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对之后的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可能的机制:首先是Barker提出的胎源假说(又称Barker假说),假说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表型可塑性”,即一种基因型可在不同的生理狀态下有不同的表现型;当母亲体型较小致骨盆较小或者宫内营养不足时,出生婴儿体型就相对较小出生之后表现为“代偿性生长”,早期发育的营养不足在后期营养改善时生长速度加快,但会付出代价,如后来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即起源于胎儿在宫内对营养不良环境的反应和适应,从而引起机体的器官和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代谢的一系列变化,而经历了宫内营养不良环境的个体在成年后,对营养状况的改变更加敏感,从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危险[34]而Ross等对胎源假说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宫内生长压力改变了体内的激素浓度、激素受体和激素反应如脂肪细胞分泌的关键激素——瘦素瘦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食物摄入,增加能量消耗SGA(小于胎龄)新生儿出生时瘦素浓度下降,但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在代偿性生长期间,瘦素水平升高这种高瘦素血症状态与下丘脑瘦素受体的减少和/或抵抗有关,从而导致嗜食和能量消耗减少。
另外,脂联素是一种胰岛素敏化和抗炎蛋白,与脂肪量呈负相关,SGA胎儿的脂联素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下降而且围产期压力已被证明会改变神经回路,支持干扰昼夜节律振荡器基因,营养不良的胎儿天生就有不正常的饮食行为和能量代谢,并有肥胖的倾向Lydia等[35-36]建立了可以解释早期营养不良如何改变能量平衡以增加肥胖的风险的可能模型:生长过程中的低能量摄入可促进体细胞生长的降低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降低,这和皮质醇与胰岛素的比率较高有关这些激素的变化会导致肌肉增加不足,发育迟缓以及营养不良的其他表现高水平的皮质醇也与中央脂肪有关,并且可能解释了发育不良的女孩和成年女性中腰臀比的增加 IGF-1水平过低也可能解释腰臀比的增加,因为肥胖女性中IGF-1水平与腹部矢状径和内脏脂肪组织成反比另外,低水平的IGF-1可能损害脂解作用对此,要重视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尤其是低出生体重问题,要重视妇幼营养,制定合乎国情的改善孕妇、乳母、儿童营养状况的政策措施,有效控制新生儿成年后患慢性病的风险8 体重增加与婚姻Meltzer等[37]、Bove等[38]关于婚姻与体重的研究发现,在进入一段恋爱关系或结婚前,人们为了吸引伴侣会产生关于体重和外表的竞争意识而主动地控制体重;结婚后体重变化各异,一些人会降低对体重的关注度,尤其是当他们的伴侣对他们的体重满意时,一些人会通过与配偶比较体重,而在减肥时相互竞争,或者一方以另一方为榜样而控制体重。
而有些人会在配偶的鼓励下从健康而非外表的角度来考虑体重;有些人很关注他们的体重,通过调整以防止体重增加(或过度减少),或在体重暂时偏离正常范围时将其恢复到期望的范围所以进入婚姻后,对自己和配偶的体重不能放松,我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体重以及鼓励和帮助配偶保持健康体重在整个婚姻期间怀孕的发生对男女性体重也有影响显然,女性在孕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体重不断增加,而且孕前BMI较低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会多一点,而孕前BMI较高的妇女孕期增重则会少一些一般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在15 kg左右[39-40],而女性在产后 2周到产后 12个月时间段内,体重逐渐减轻,产后 18个月, 体重又有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