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一下”格式研究.pdf
56页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V+一下”格式研究 姓名:朱丽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张新明 20070401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四世同堂) 、‘围城) 、 ( 2 0 0 4 ) 一文中,则提出了 不同的观点.他认为“V + 一下2 ”不但可以表示短时、少量、尝试等意义,而且 还可以强化动词的动作性,加强语气由此,他把“v + 一下2 ”的语法意义概括 为控制动词的量”,即“或者从客观上突显动作自主的短时量的持续,或者从 主观上减弱动作的量,强化动词的动作性与弱化动词的动作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 个方面”.他还指出,v + 一下2 ”所表示的量主要是指“动词的动作郑重程度的 高低及语气强烈与缓和两个方面的量”( 甘智林‘非自主动词也可以进入“V + 一 下2 ”格式》2 0 0 5 ) .如有时候人家说,还要研究一下”;“现在请你思考一下 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两个例句中的一下”强化了动词的动作性,表示加强语 气.这一观点与胡孝斌在‘试论动词重叠“w ”式与动词“V 一下”式的差异》 ( 1 9 9 4 ) 一文中所持的观点截然相反。
胡孝斌在比较“V V ”和v + 一下”两种格 式的差异时指出:1 n ,”可以表示多量,而“v + 一下”则不可以表示多量你 看看人家,多有出患,咱们也向人家学习学习”;“你也去打听打听,那是什么地 方? ”.他指出,上述两例中的“看看”、“打昕打听”不可以换成“看一下”、 打听一下”.通过例句可以看出来,胡孝斌在这里所说的“多量”主要是指加 强语气这一方面,这也就是说,胡孝斌认为“V + 一下”格式不能表示加强语气. 2 V + 一下”格式研究 由此看来,甘智林和胡孝斌在“v + 一下2 ”格式是否可以加强语气方面产生 了分歧,这就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验证. O .2 .2 关于v + 一下”格式的动词研究 沈家煊( 1 9 9 5 ) 说: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有界动作 在时间轴上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无界动作则没有起始点和终止点,或只 有起始点而没有终止点,与之相对应的动词叫做‘有界动词’和‘无界动词’. 有些语法书上称之为‘非持续动词’和‘持续动词’或者‘动作动词’和‘非动 作动词’.” 马庆株( 1 9 8 8 ) 提出:汉语动词由语义上自主与非自主的独立形成了一对 语法范畴.自主动词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
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 的是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这是狭义的动作行 为.我们把这种动作的语义特征记作[ + 自主] ,【动作】.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 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也可以表示变 化和属性.这种动词的语义特征是[ 一自主] ,[ 变化] /[ 属性] 0 .2 .2 .1 关于V + 一下1 ”格式的动词选用 2 .1 .1 相原茂( 1 9 8 4 ) 初步界定了进入“V + 一下1 ”格式的动词的特征: A 类:身体个别部位的具体动作,动作有调节的可能. B 类:每一次动作都有明确的区分,即动作为非持续性. C 类:动作可就地反复. 能进入该格式的动词至少符合以上特征之一.如:“打.吹、牵、拉、啃” 等.其中啃”只符合其中A 类和B 类的特征.而“找、听、想”等则不符合其 中任何一类的特征,所以不能进入该格式. O .2 .1 .2 甘智林( 2 0 0 5 ) 认为有界动词可以进入“V + 一下l ”格式这些有 界动词在人们的认知中大多有时间轴上的内在起始点和终止点,具有可重复性, 能用数量词限定其数量特征,因而可以用数量短语。
一下”做补语,如“摆, 擦、插刺.吸”等 0 .2 .2 .2 关于V + 一下2 ”格式的动词选用 0 .2 .2 .2 .1 相原茂( 1 9 8 4 ) 对能进入v + 一下2 ”格式的动词没有给出比较 明确的限定,但提供了一种判别方法,即:能用V 了几下提问的动词是进入 3 V + 一下”格式研究 V + 一下l ”的动词否则是进入“V + 一下2 ”的动词 2 .2 .2 甘智林( 2 0 0 4 ) 把能进入“v + 一下2 ”格式的动词分为两大类: A 类:有界动词.他认为能进入“v + 一下1 ”格式的有界动词都有一个平行 的“V + - - 下2 ”格式,并认为这也正是造成两类格式出现歧义的原因例如: 敲一下l ( 有敲两下、三下、四下⋯⋯敲n 下”的形式,表示动作的次数) 敲一下2 ( 没有敲两下、三下、四下⋯⋯敲n 下”的形式,突显动作的短 时量的持续) 如果只说“敲一下”而没有其他成分,其中的“一下”则有两种意义,从而 产生了歧义 B 类:无界动词. ( 1 ) 持续性自主动词.如安慰、表示、承担”等这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 【+ 自主】【+ 动作】【+ 持续】。
( 2 ) 部分非持续性自主动词表决.参加,请教等.它们的语义特征 是[ + 自主] [ + 动作] [ 一持续] ’ 以上两类动词在时间轴上没有内在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不具有可重复性,不 能用数量词限定,是无界动词,但都是动作发出者主观决定并且自由支配的动作 行为,即:它们都是自主动词 ( 3 ) 部分非自主动词其语义特征是[ 一自主] [ + 属性】如:“输一下球没 关系”.丢一下车算什么”等. 以上例句中的“输、丢”等动词都是非自主动词,但也可以进入该格式一 下2 ”表示的量可以指动作的郑重程度的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两个方面的广义 的量以上几例都是表示主观上减弱动作的量,是一种主观意愿,并不是动作行 为变化的量在事实上已经有所减少. O .2 .2 .3 其他有关“V + 一下”格式动词选用的观点 O .2 .3 .1 胡孝斌( 1 9 9 7 ) 指出了能进入V + 一下”格式的制约因素: ( 1 ) 单音节动词一般是具体动词,常用于日常口语,能加“一下”,但非自 主动词除外 ( 2 ) 双音节抽象动词受较多限制 ( a ) 非持续性动词不能进入该格式.如毕业”.开幕”. 4 。
V + 一下”格式研究 ( b ) 表贬义或者消极义的动词不能进入该格式.如恐吓”.嫉妒”. ( c ) 非重复动词不能用于该格式埋葬”.“结束”. ( d ) 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不能进入该格式希望”. ( 3 ) 判断动词、助动词绝对不可进入该格式判断动词如是、可以、会” 等. ( 4 ) 几乎所有带复合趋向补语的动词都不能用于该格式.但动词来、去” 可以用于v + 一下”格式,有些单音节动词加简单的趋向补语来/去”后可用 于该格式.这些动词是上、下、进、出、回、过、起”等.如明天你回来一 下”.起来一下,让我过去”. ( 5 ) 表示认可、假想的动词可以采用该形式.如你就承认一下,又怎么 了”,“你来确认一下’ 0 .2 .2 .3 .2 李允玉( 2 0 0 1 ) 指出:并非所有的持续性动词都可以进入“v + 一下”格式.她把持续性动词分为—般持续性动词、长持续性动词和短持续性动 词.长持续性动词一般只能跟表示较长时间的时量短语结合,一般不跟表示较短 时间的时量短语结合,因此一般不能和一下”结合.如} 住一下”她还把长 持续动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积极”意义的,一般可以用于该格式,另一 类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可以用于该类格式。
如“率担任一下”.幸教育一下”、 “} 培养一下.李允玉还提出除少数心理动词( 如“想”) 外,只有动作动词能进 入该格式.但是,对于如何区分长持续性动词、一般持续性动词和短持性动词, 她没有提出明确的分类标准. 0 .2 .3 关于带宾V + 一下”格式的语序的研究 V + 一下l ”格式可以带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作宾语,此处的语序问题也是 语法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0 .2 .3 .1 带宾v + 一下1 格式的语序 A 类:宾语为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时,该格式的语序为:v + 宾语+ 一下1 ( 相 原茂1 9 8 4 ) .如“他推了我一下”.他打了孩子一下. B 类:宾语不是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时,该格式的语序为:“V + 一下1 + 宾 语”,或者“V 一下1 + 宾语”( 甘智林2 0 0 4 ) .如献了一下桌子”.敲了桌子 一下”. 5 v + 一下”格式研究 0 .2 .3 .2 带宾V + 一下2 ”格式的语序 A 类:宾语为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时,语序有两种:“V + 一下2 + 宾语”或“v + 宾语+ 一下2 ( 相原茂1 9 8 4 ) .如你去问一下老陈”.。
你去问老陈一下”. B 类:宾语不是人称代词或表人名词时,语序只有一种,即:v + 一下“宾 语( 相原茂1 9 8 4 ) .如振作一下精神”.} 振作精神一下”. O .2 .4 关于V + 一下”与w ”、V —V ”相互比较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v v ”、V —V ”两种格式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而对v + 一下”格式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这三种格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可以推进“V + - - 下”格式的研究 O .2 .4 .1 历时比较 张颡( 2 0 0 0 ) 经过考证发现,“下”作动量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时 期已是常用量词,它在禅宗语录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文献,并最常与“一” 结合使用‘五灯会元) 中V + 一下”有1 0 0 多例.V + 一下”也引申出不实指 动作的次数;而指动作的次数少、时间短、程度轻等用法.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w ”渊源于V —V ”,是“V —V ”的缩略式.范方莲 ( 1 9 6 4 ) 说:“我们认为‘w ’就是‘V —V ’,当中的一’在一定的语音条件 下脱落了.”向熹在‘简明汉语史> 也指出:“宋代出现了用动词本身表示动量 的形式( 即‘V —V ’) ,之后又出现了‘V 了一V ’、‘V 了V ’、‘V O —V ’等不同 变体。
‘V —V ’把‘一’都省去,表示短时体的动词重叠式( 即‘V V ’) 就形成 了.这种表示短时体的动词重叠式在宋元时期已经产生,元明以后开始广泛应 用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V + - - 下”出现得最早,接着是V —V ”,而w ” 渊源于V —V ”,出现得最晚.但是,这三种格式几乎同时在宋朝开始表示短 时、少量等意义,这一信息透漏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互相影响当然,这些 还都有待考证 O .2 .4 .2 共时比较 近年来,有关三种格式的共时比较研究开始活跃起来.邵敬敏、胡孝斌、卢 福波、吴莹、荣晶等学者都分别撰文从不同角度对这三种格式进行了共时比较. 邵敬敏在‘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 ( 1 9 9 6 ) 一文中提到: 6 V + 一下”格式研究 V ”为双音节动词C A B ) 时,一般没有A B —A B ”( “V —V ”) 格式,或者省 略为“A B A B ”( w ”) 格式,但可以有A B 一下”( V 一下”) 格式.例如:车研 究一研究.研究研究.研究一下.“A B ”( V ”) 若为动宾结构的双音节动词, 特别是离合词时,也常采用“A —A B ”格式,或者。
A B 一下”( “V 一下”) 格式 如“洗一洗澡,洗一下澡等. 胡孝斌在‘试论动词重叠w ”式与动词“V 一下”式的差异,( 1 9 9 7 ) 一文 中,从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两方面总结了V + 一下”与“w ”两种格式的异同, 发现了许多规律性的东西 他指出:( 1 ) 表示尝试意义时,尝试类的动词两种格式都可以进入,而有些 非尝试类的单音节动词重叠后不能单独作谓语,其前或其后常常加一些限定成。












